古代的小北门地处越秀山麓,位于现在的小北路与越秀北路交叉处。
小北花圈原来位于小北路与越秀北路交会处,建于1963年,面积630平方米,是广州最早的交通绿岛喷泉,采用园林塑石工艺建石山,中央配以喷水池,“文革”期间被毁,1979年修复,2000年拆除后建成平交路口疏导交通。
本报讯 (记者李拉 通讯员汪浩)越秀区将复建广州城旧城门小北门,并在越秀公园东门前广场打造“小北寻迹”绿化广场,打造节点景观,重现昔日“小北风貌”。目前4种备选设计方案已完成并对外公布,征求公众意见。
小北路地处东风中路的商业中心区,南起东风中路、北至环市中路,长约1107米、宽约17米,因明清两代广州城的小北门而得名,是广州城北的代表地区之一。古代的小北门地处越秀山麓,游人如织,酒楼茶室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一条繁华街道。但随着时代变迁,小北路上的历史痕迹日渐消逝。
越秀区建设和市政局副局长陈小泉昨日透露,借迎亚运小北路建筑和环境综合整治之机,越秀区准备充分发掘小北花圈和北园酒家的历史文化优势,复建旧城门,重塑小北花圈景观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文化。主要是利用越秀公园前广场,取消旁边休闲会所停车场,扩大节点空间,发掘小北门历史信息,用抽象写意的手法,塑造“小北寻迹”绿化广场,使其环境体现古城墙与城楼的整体概念。
据悉原来的小北门位于小北路与越秀北路交叉处,不可能原址复建,而选择将越秀公园东门塑造成古门楼。根据四种备选设计方案,其中三种都选择保留越秀公园入口门楼,区别之处只是建议整体色调分别为灰色和暗红色。只有一种方案建议拆除越秀公园入口门楼,按照古城门比例与样式,建仿古门楼。
“我们不准备完全按照古代城楼、城墙的样式复建,而是采用比较夸张、抽象手法,体现历史和现实结合”,陈小泉表示。而且在“小北寻迹”绿化广场上,将会设计一些与广州城历史有关的浮雕或是旧城资料的展示等。
目前方案正在征询市民意见,市民若有建议和意见可发至邮箱:seeropen@yahoo.com.cn,或致电020-61182727。陈小泉表示,方案将于本月底敲定,下个月将会开工,预计6月份可完工。
除了复建小北门,老广州熟悉的“小北花圈”也将重现。陈小泉透露,计划在目前小北路与越秀北路交界的交通绿岛上重塑一个“缩小版”的小北花圈,重塑旧小北花圈流水石山,并加建2010年亚运会吉祥物造型雕塑。
街坊多不知“小北门”
对于“小北门”的名称与来历,记者在洪桥街三眼井、洪庆坊社区和越秀公园里,分别采访了超过10位老街坊,可惜得到的回答都是“唔知道”。62岁的街坊王叔称,只知道小北这块以前是城区的边界,但没听说过“小北门”。
最后,记者多方辗转,联系上一位祖父辈都居住在三眼井一巷的街坊胡叔。“在我懂事的时候,小北一带已经没有城门了,但在越秀公园的前面有个大花圈,人们把那儿既称为‘小北门’也称为‘小北花圈’。”64岁的胡叔回忆道,儿时小伙伴们最喜欢跑到城基脚嬉戏打闹,后来他成了6路公共汽车的售票员,每逢经过小北都大声播报——“小北门有无落”。但是渐渐地,“小北门”这个名称被人们淡淡遗忘。最后,只有“小北花圈”的名称保留至今。
“如果越秀公园东门门口重新建回古城楼和古城墙,那当然好了。”胡叔表示,广州虽是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但古迹并不多。重建“小北门”能让年轻人了解本地的旧风貌。
家住小北路蟹岗道的80后工程师阿涛不知道“小北门”,他认为“现代化和古老文化历史应繁荣共生,相信建成后会成为广州一个新景点”。
文献来源:2009-03-11   南方都市报-AⅡ03
作者:李健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