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古镇 在这里,粤曲不是风雅,而是柴米油盐
麻石路、蚝壳屋、镬耳墙、老榕树、芭蕉叶……即使在没有私伙局的日子里,也感受得到沙湾镇古雅的气氛。窄窄长长、弯弯曲曲的石径上,雨后从石缝中探出头来的小草与白花,轻灵跳跃,仿佛是转角人家的窗户跳出的音符,落地开花,摇曳风中。

沙湾是广东音乐的重要发源地,对粤曲文化有着深远影响。行走在这里,会感受到粤曲依然是居民的日常生活。倒是某某研究基地、某某纪念馆的牌子有些突兀,好像突然提醒游人,粤曲最缠绵的岁月已经过去。

沙湾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广东音乐与粤曲文化的宣传功不可没。其实到这古色古香的村子里走走,你会发现,人们怀念的未必是某种具体的音乐,只是怀念一种更为简单的生活方式。而在那一种时光里,每啜一口清茶,每摇一下薄扇,都浸透着粤乐的韵味。

木鱼歌声、三稔酒,浸润几代人的乡愁

东莞民俗学者杨宝霖先生长年研究木鱼书,他对木鱼书的感情,是从小就浸淫的。杨宝霖年近八旬,依然记得小时候,每当入夜,木鱼歌声就随着暖黄的灯光,在民宅的木栊门和小木窗中飘出。他全家人都喜爱木鱼歌,祖母、伯母、姑母们常常买木鱼书。家中光是《择锦》、《花笺记》、《二荷花史》、《背解红罗》、《金丝蝴蝶》等木鱼书,就有好几个不同的版本。可惜这些木鱼书,在文革“破四旧”的浪潮中,一本不剩。

行走在沙湾古镇的麻石路上,会有一个错觉,仿如回到了杨宝霖所说的家家户户听木鱼的时代。这里的窗户,传出的不一定是木鱼,可能是一般的粤曲,或是村人耳熟能详的广东音乐。

如此贴近,才能感受到,此时离广东音乐繁盛的时期其实并不远,毕竟何博众手植的三稔树,依然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村人还享用着三稔果浸泡的三稔酒。

何博众是清末著名琵琶演奏家,广东音乐的先驱者之一。他生于富裕之家,衣食无忧,醉心曲乐书画,以弹奏“十指琵琶”著称,擅画牡丹,还设计过沙湾飘色中的“白鹤拉竿”路数,技高一筹。何博众善于吸取百家之长,他把北方散曲和本土南音、粤讴、杂曲等糅合升华,突出演奏的节奏感,对古曲与外来曲的运用别具匠心,又善于在乐谱中加入装饰音,所谱乐曲总有一种轻扬跳跃的质感,如浪花奔腾的小溪。这是世代生于鱼米之乡、诗书之郭,才能流露出来的深情的优越感。何博众作品的代表作,在广东可谓家喻户晓,《雨打芭蕉》已经成为广东音乐的代名词。

粤乐音域不广,曲体精短,较为通俗,而每一首乐曲都个性十足,有极强的画面感。意象与余韵是其精髓。这些作品清新喜人,有带着淳朴的泥土味,如雨后的池塘,清亮湿滑,浸润听者的乡愁。

“何氏三杰”代代传承,

让音乐与生活息息相关

何博众极为重视对后人的培养。他发现家中仆人何章有唱戏的天赋,就大力栽培,教他学艺,使何章成为粤剧名旦“勾鼻章”。何章对清代粤剧解禁发挥过重要作用。

何博众最得意的学生,当然是他的孙儿何柳堂、何与年。

何柳堂继承了何博众的“十指琵琶”技艺,他的作曲风格是跳跃大、注重顿声、运用乐器丰富。作品抑扬顿挫,大气而有动感,代表作是《赛龙夺锦》、《七星伴月》、《晓梦啼莺》等。

何博众的另一孙儿何与年不仅作曲,还对粤曲唱腔深入研究,整理保持了不少宝贵资料。南海十三郎《可怜秋后扇》的主要唱腔、张月儿的《一代艺人》,张月儿与上海妹对唱的《周郎气小乔》,这些粤曲唱腔,都有何与年参与设计和伴奏。何与年生性浪漫,常在黄昏红霞满天之时,独坐花园弹奏《晚霞织锦》。静夜清凉,他的花园又传出《清风明月》。何与年所谱乐曲较为多元,感情炽烈,代表作是《忆王孙》、《长空鹤泪》、《华胄英雄》等。

何少霞生于富裕之家,自幼跟何柳堂、何与年学音乐。他精通琵琶、二弦、南胡等乐器,有很好的古典文学修养,因此他所撰写的曲词,精美玲珑,代表作有《晚霞织锦》、《陌头柳色》、《弱柳迎风》等。抗战时期,何少霞痛感山河破碎,创作出《白头吟》、《游子悲秋》等乐曲,一改广东音乐的轻灵流丽,展现出悲愤沉郁的深度与气象。

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被称为沙湾“何氏三杰”。他们又培养出一代南音大师陈鉴(1892—1973)。

陈鉴是沙湾人,3岁患眼疾失明,记忆力过人,对音乐的悟性也极佳,一学古筝,便能自弹自唱。“何氏三杰”细心培养陈鉴,为陈鉴研究唱腔,又带他到电台演唱,令陈鉴声名鹊起。陈鉴创立的平腔南音,唱腔雅致平稳,字正腔圆,而细听之下,每一粒音符都在细微之处摇曳,停顿之处别有韵味。他善于演唱故事性较强的曲目,唱白皆美,气息欲断还连,人物塑造惟妙惟肖、内心丰满。代表作有《周氏反嫁》、《观音出世》、《闵子骞御车》。

陈鉴有两儿二女。长子陈大妹是广州曲坛著名乐师,曾为粤曲大喉领袖熊飞影伴奏。幼女陈燕莺是南音与星腔名家。陈大妹有两个女儿,陈丽卿和陈丽英,也自小习曲艺,一门三代,曲艺世家。

陈鉴孙女陈丽英如今年逾七旬,依然活跃在省港曲坛,传承发扬陈氏南音。陈丽英弟子程美宝是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她所在的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粤剧粤曲文化工作室,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对粤乐、粤曲文化产生兴趣。

代代传承,几经风雨,三稔厅依然静立在沙湾镇清水井旁。周郎顾曲,宛如昨日。

三稔厅私伙局,

能让人自娱的乐曲最有生命力

三稔厅是何家的小宗祠,“何氏三杰”在这里创作了许多粤曲、南音的名曲,开创了广东音乐的“典雅派”。三稔厅虽不大,但因雅士往来,乐声绕梁,成为广东音乐界精英的荟萃之地,被称为广东音乐的发源地。

三稔厅内有两副对联,外面是“赛龙歌夺锦,晓梦听啼音。”里面是“流水行云弹粤韵,凉风秋月谱南音”,横批“山高水长”。百年来,何家子弟常在这里作曲、唱曲,时有大大小小的私伙局。

私伙局是粤剧粤曲传播的重要途径。其最大的魅力,就是娱己胜于娱人。

直至如今,沙湾镇的私伙局仍然如朋友聚餐一样平常。在这里,音乐不是高雅的符号,而是柴米油盐。

在何少霞故居对出有一块小小的空地,桂树飘香,蕉叶婆娑,是“广东音乐私伙局基地”。

沙湾镇自从设关收门票以来,游人大大减少。如今虽又取消门票,人气仍未恢复。古镇显得很清净。连日雨后,“私伙局基地”长出浅浅的青苔,不闻叮板之声。

一位老伯推着单车走过,一段粤曲声传来。由远至近,又由近至远,渐渐消失在小巷的尽头。声音来自老伯裤头上挂着的小收音机,断续而沙哑,恍如隔世。无论流行文化怎样变化,都置之度外。能够让人自娱自乐的乐曲,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文献资料来源:2014年4月14日   新快报-B15

作者:钟哲平

索取号:G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