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夏理(1844.3.5-1924.1.16),生在美国俄亥俄州一个农村家庭。她自小接受基督教信仰,父亲是长老会牧师,姐姐那大姑、哥哥那夏礼都信仰基督教。
她一生人格纯洁,勤劳刻苦,和蔼可亲,有求必应,言语诙谐,爱弹琴、爱唱歌,能讲一口流利粤语。那夏理有强健之体魄、纯洁之人格及庄严之态度。她慈祥文静、坚毅勤劳、教导有方、和蔼可亲、和善幽默、生活俭朴。1923年5月,那夏理在真光服务五十年后,回国颐养,临别时将一生所储蓄的三千五百元奉献给学校以作扩展之用。她一生的座右铭为:“行胜於言,言而不行,不若不言”(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but when one speaks whilst withholding actions,then surely it would have been better not to speak at all)。那夏理毕生的努力,为真光奠下美好的基础,为众真光儿女立下美好的典范。回美后因多年劳瘁过度于1924年1月16日息劳归主。
那夏理一生热爱真光,为中国女子教育作出莫大的贡献。
1868年1月,她24岁远渡重洋来到广州,开办广州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女子学校,据说早在13岁的时候,她就立下了“待吾稍长,当将上帝之名,传扬彼邦”的志向。正因为这样的热情,她到达广州后,就开始苦学白话,几乎每天都要学习6个小时以上,因而短短数月就掌握了一口流利的白话;正是因为这样的热情,她几乎每天都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希望接近当地人,结果却总在“女洋鬼子来了”的惊呼声中大吃闭门羹;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热情,她才萌发了创办一所寄宿制女校,借由教育来传教的念头。
学校开始分为2个部:女童部、妇人部,刚入学有6人。校训:尔乃世之光。校色:蓝黄。她一生信奉“行胜于言,言而不行,不若不言”,所以当她对学生说出“吾亦有爱人,但念女子适人,只得一家受益,故宁愿抛弃个人幸福,抱不婚主义,以求普救众人也”这样的话,你非但不会觉得夸张,反而会产生深深的敬意。
她学费全免,还为学生提供远较一般家庭优越的食宿条件,她鼓励裹着小脚的学生大胆放足,一次次为她们买鞋买袜买药水;她对被包办婚姻的学生怀着深切的同情,并以一贯的温和坚定的态度鼓励她们自主;更重要的是,当社会主流仍在坚持“女子只可在家接受教育,万万不可走出家门”的保守态度时,在她呵护下的女孩子们已经开始系统学习历史、地理、数学和科学,并借此获得弥足珍贵的自立和自主。
1878年,就在真光书院稍有起色,学生渐渐增多之时,一场大火焚毁了书院的教学楼,幸而师生全都出去做礼拜了,没有人员伤亡,但那夏理3年的心血被毁之殆尽。我想,她可能都没来得及叹息一下,就开始为筹款重建校舍奔忙了,因为短短几个月后,她就再次筹措到了1000多美元,一栋崭新的教学楼又在原址建了起来,5年后,这座可以容纳40多个学生的校舍不敷使用,她又再次奔波筹款,在仁济路一带盖起了高3层,可以容纳80多个学生的新校舍,真光书院终于熬过了最初的艰难时光,缓缓步入正途。
直到19世纪80年代末,随着学生渐次增多,她将学生按年龄分班,并在高年级开设了数学、化学、天文、地理、历史和哲学等课程,原本3年的学制也最终延长为9年。据统计,1887年,真光书院开办15年之后,入读学生超过了100多人,而到1894年,这个数字又翻了一番。这些原本大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女孩子,就这样成了最早接受近代科学文化滋养的幸运儿。
学校最早位于广州沙基金利埠(即今六二三路容安街),1878年迁校仁济街(校址:长堤仁济路4号)。1953年,迁至长堤大马路348号,并与新潮中学合并,1953年改名为广州市第九中学,2000年复名为“广州市长堤真光中学”。
那夏理根据“那光是真光,要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把学校命名为真光书院,用“尔曹乃世之光,尔光当照人前”为校箴校训。其在真光书院里引入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为广东培养了一批受过近代新式教育的女性,广东第一批女医生、女教师和女护士即出自该校。尤其是真光的毕业生中做教师的较多,遍布广东的城乡,推动了女子教育的发展。
著名华人陈香梅女士、中科院女院士郑儒永、岭南著名女书画家苏华均为真光书院校友。一百四十多年来,学校由一所发展到七所:广州真光中学、广州长堤真光中学、香港真光中学、香港真光书院、九龙真光中学、真光女书院、广州真光小学。
一代代长真人秉承爱国爱校,拼搏进取的优良传统;发扬追求卓越,永不满足的精神,学校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通过缅怀先师、先烈、先贤的活动,培育全体真光学子为传承“尔乃世之光”的真光精神而努力。
她一生人格纯洁,勤劳刻苦,和蔼可亲,有求必应,言语诙谐,爱弹琴、爱唱歌,能讲一口流利粤语。那夏理有强健之体魄、纯洁之人格及庄严之态度。她慈祥文静、坚毅勤劳、教导有方、和蔼可亲、和善幽默、生活俭朴。1923年5月,那夏理在真光服务五十年后,回国颐养,临别时将一生所储蓄的三千五百元奉献给学校以作扩展之用。她一生的座右铭为:“行胜於言,言而不行,不若不言”(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but when one speaks whilst withholding actions,then surely it would have been better not to speak at all)。那夏理毕生的努力,为真光奠下美好的基础,为众真光儿女立下美好的典范。回美后因多年劳瘁过度于1924年1月16日息劳归主。
那夏理一生热爱真光,为中国女子教育作出莫大的贡献。
1868年1月,她24岁远渡重洋来到广州,开办广州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女子学校,据说早在13岁的时候,她就立下了“待吾稍长,当将上帝之名,传扬彼邦”的志向。正因为这样的热情,她到达广州后,就开始苦学白话,几乎每天都要学习6个小时以上,因而短短数月就掌握了一口流利的白话;正是因为这样的热情,她几乎每天都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希望接近当地人,结果却总在“女洋鬼子来了”的惊呼声中大吃闭门羹;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热情,她才萌发了创办一所寄宿制女校,借由教育来传教的念头。
学校开始分为2个部:女童部、妇人部,刚入学有6人。校训:尔乃世之光。校色:蓝黄。她一生信奉“行胜于言,言而不行,不若不言”,所以当她对学生说出“吾亦有爱人,但念女子适人,只得一家受益,故宁愿抛弃个人幸福,抱不婚主义,以求普救众人也”这样的话,你非但不会觉得夸张,反而会产生深深的敬意。
她学费全免,还为学生提供远较一般家庭优越的食宿条件,她鼓励裹着小脚的学生大胆放足,一次次为她们买鞋买袜买药水;她对被包办婚姻的学生怀着深切的同情,并以一贯的温和坚定的态度鼓励她们自主;更重要的是,当社会主流仍在坚持“女子只可在家接受教育,万万不可走出家门”的保守态度时,在她呵护下的女孩子们已经开始系统学习历史、地理、数学和科学,并借此获得弥足珍贵的自立和自主。
1878年,就在真光书院稍有起色,学生渐渐增多之时,一场大火焚毁了书院的教学楼,幸而师生全都出去做礼拜了,没有人员伤亡,但那夏理3年的心血被毁之殆尽。我想,她可能都没来得及叹息一下,就开始为筹款重建校舍奔忙了,因为短短几个月后,她就再次筹措到了1000多美元,一栋崭新的教学楼又在原址建了起来,5年后,这座可以容纳40多个学生的校舍不敷使用,她又再次奔波筹款,在仁济路一带盖起了高3层,可以容纳80多个学生的新校舍,真光书院终于熬过了最初的艰难时光,缓缓步入正途。
直到19世纪80年代末,随着学生渐次增多,她将学生按年龄分班,并在高年级开设了数学、化学、天文、地理、历史和哲学等课程,原本3年的学制也最终延长为9年。据统计,1887年,真光书院开办15年之后,入读学生超过了100多人,而到1894年,这个数字又翻了一番。这些原本大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女孩子,就这样成了最早接受近代科学文化滋养的幸运儿。
学校最早位于广州沙基金利埠(即今六二三路容安街),1878年迁校仁济街(校址:长堤仁济路4号)。1953年,迁至长堤大马路348号,并与新潮中学合并,1953年改名为广州市第九中学,2000年复名为“广州市长堤真光中学”。
那夏理根据“那光是真光,要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把学校命名为真光书院,用“尔曹乃世之光,尔光当照人前”为校箴校训。其在真光书院里引入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为广东培养了一批受过近代新式教育的女性,广东第一批女医生、女教师和女护士即出自该校。尤其是真光的毕业生中做教师的较多,遍布广东的城乡,推动了女子教育的发展。
著名华人陈香梅女士、中科院女院士郑儒永、岭南著名女书画家苏华均为真光书院校友。一百四十多年来,学校由一所发展到七所:广州真光中学、广州长堤真光中学、香港真光中学、香港真光书院、九龙真光中学、真光女书院、广州真光小学。
一代代长真人秉承爱国爱校,拼搏进取的优良传统;发扬追求卓越,永不满足的精神,学校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通过缅怀先师、先烈、先贤的活动,培育全体真光学子为传承“尔乃世之光”的真光精神而努力。
文献资料来源:   《化爱于行》
作者:蔡练主编
索取号:G631/52
本馆校对:曹丽娜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