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书院
羊城书院的源流与变迁
羊城书院在广州城南龙藏街,属府级的官立书院。建筑包括羊城书院和羊城书院外馆,前身包括有岭南义学、穗城书院、珠江义学三间。
岭南义学和穗城书院在龙藏街,都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广东督粮道将蒋伊所建,旨在为番禺诸生提供读书之所。虽毗连一处,但义学与书院是分开管理的。当时的盐驿道杨国佐将毛、张二尚书的祭田余款拨归穗城书院,作为师生的会课之用。但穗城书院的设立,似乎真正的目的还在于祀祭广东的名宦流寓乡贤。据黄兴坚所撰《新穗城书院记》,谓广东郡县都有专门的祠堂来祀祭本邑的名贤,惟独广州作为省会反无祠祀,所以蒋伊便设立这个穗城书院,将从汉朝至明朝的名宦49人,流寓35人,乡贤43人合祀于穗城书院中。穗城书院当中有三间房屋,就是专门用来摆放这127个人的神主牌的;左右各有六间房屋,才是让士子诵习的地方。可见初建之时,书院之制尚不完备。
雍正八年(1730),知府吴骞捐廉重修岭南义学和穗城书院。到了嘉庆八年(1803)康基田复官广东,任广东布政使,又重修了岭南义学,改名为羊石书院,将岭南义学的地位提高了一级。康基田,号茂园,山西兴县人。乾隆丁丑(1757)进士,三十七年(1772)以候补升同知署钦州事。为官政简刑清,严保障,重学校。很快就升了廉州的知府。后去粤二十余年,复又官布政使,修复了广州的“六脉渠”,尤致力于兴学,先后重修了穗城书院、羊石书院、西湖书院、禺山书院、珠江义学等等,可见康基田在清前期越秀区的书院史上有重要作用。羊石书院曾请得香山黄培芳出任院长,此人为嘉道年间的广东名士,学博术深,在羊石书院期间订立了严格的学规,所以羊石书院的名气日渐提升。
珠江义学在广州城南的木牌头,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广东知府刘茂溶所建。嘉庆八年(1803)康基田重修,又将其改名为珠江书院,提高规格。嘉庆二十五年(1820),广州知府罗含章重修羊石书院,改名为羊城书院;又将穗城书院并入羊城书院,改为羊城书院外馆,作为诸生栖息之所。又以珠江书院已经倒塌难修,及两处的广州义学已是名存实废,便将珠江书院和这两处广州义学的院地变卖,合归到羊城书院,这便是羊城书院的建立过程。由此可知羊城书院是由多间书院或义学所合成的,院舍及资产均较县级的书院为多,这也是羊城书院能成为广州清前期“三大书院”之一的基本条件。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下令各省所有省级书院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羊城书院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停办,按旨应改设为广州中学堂,但是因其地方仍嫌狭隘,不够办学堂之用,广州知府龚心湛便另择地改建广州中学堂,将羊城书院地及外馆地收归官产,其所属的经费租田款项调归中学堂的学费所用。至此,羊城书院便告结束。

文献资料来源:2002年   摘自《广州越秀古书院概观》

作者:广州市越秀区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越秀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

索取号:G649.299.651/1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