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广州公布了第一至第七批全部828处历史建筑,但是,旧址仍存、被收录进《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11—1949/广州》的民国广州第一座“廉租房”,岭南建筑大师林克明设计的广州第一座早期现代式建筑——平民宫却成沧海遗珠,也没有其他保护身份。多位专家认为,其在住房制度改革上有重要的代表性和领先性,是广州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代表,是此种特殊类型建筑的孤本,历史价值比较高,建议列入保护,全方位进行遗产价值评估,调整目前不符合建筑价值的使用功能。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名城处相关负责人称,将组织专家调研评估,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结合玉带濠等周边区域活化利用,把平民宫的历史价值、文化特色等保护好、传承好、展示好。
■策划:何姗
■采写:新快报记者何姗 方汝敏
■摄影:何姗 方汝敏
位于大南路与高第街之间 社会救济与社会改良结合
平民住宅起源于工业革命后的欧洲,是政府主导建设并供给工人、贫民等城市低收入者的廉租房,内有住房、餐室、浴室、阅书室、游戏场、舞场等配套功能。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为解决城市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郑州、汕头、青岛、广州等市政府先后发起平民住宅建设运动。广州的平民住宅共分平民宫、平民宿舍、劳工住宅3类,共建成12处,平民宫是第一座建成的平民住宅,也是目前被发现旧址并被记载的惟一一处。
平民宫建设构想发端于1928年,时任广州市工务局局长程天固赴伦敦考察平民宫,回国后,他向时任广州市市长林云陔提议在广州建一座平民宫。同年,在《广州市政府施政计划书》中,林云陔首次提出了兴建“平民宫”的概念。
市政当局认为平民宫不仅是穷人的住宅,还应该是改造穷人、社会改良的场所。将社会救济与社会改良结合在一起,成为广州平民住宅建设的基本宗旨。
1929年,广州工务局决定选址在大南路与高第街之间的原省政府军事厅旧址建设平民宫,同时颁布了《平民宫建设简章》。平民宫由林克明负责设计,开源公司建造,建设费用共计7.3万元。1930年6月,平民宫奠基动工,林云陔在开幕礼致辞称“在广州市此等建筑,尚属创见”。1931年12月平民宫建成启用。
城市平民的生活与公共空间
广州大规模建设劳工住宅的借鉴
平民宫前座首层设有厨房、浴室、饭堂、商店、大礼堂、会客厅、办公室,二、三、四层都是住宿房间,二层还有平民职业实习学校;后座3层作为宿舍使用,二层楼除寄宿宿舍外,还设消费合作社、夜校、阅览室等。前后座共有床位350张。甲等宿舍租金每月4元,乙等宿舍租金每月2元。
平民宫前后院落辟为花园,并在大南路一侧空地设置运动场地。
平民宫的设计者林克明拥有大批家喻户晓的杰作,如广州市市立中山图书馆旧址(现孙中山文献馆)、广州市政府合署办公楼、金声戏院、中苏友好大厦旧址、广州体育馆、广东省科学馆、羊城宾馆旧址(现东方宾馆东楼)、广州火车站等。
鉴于严格的造价控制和“平民”建筑的需要,林克明摒弃了该时期政府公有建筑常见的中国固有式,而采用摩登风格的建筑形式。其建筑形体前部呈逐级退台状,后部突出圆弧楼梯并与方形形体形成对比,富有雕塑感。建筑语汇强调平、直,摒弃装饰,并大量采用水平金属栏杆。成为广州第一座系统运用现代主义理论的摩登作品,开创了摩登建筑风格在广州的实践。
平民宫建成后迅速成为城市平民的重要生活与公共活动空间。1932年1月,平民宫利用二楼课室开办“平民宫附设日夜学校”。同时开展“识字运动”,凡有人问字,即由宫内派员负责讲解。每周聘请市内名人及教育专家至二楼礼堂作“四育”(德、智、体、群)演讲,市民皆可参加。平民宫利用露天运动场开展体育活动,还不时放映电影,颇为市民所喜爱。
在平民宫的垂范之下,市政当局开始大规模建设劳工住宅。基于成本控制和方便维护的需要,劳工住宅采用了和平民宫相同的建筑策略。
抗战前曾有各类集会
2010年左右出租为灯饰商店及仓库
平民宫后来还是各类组织集会的地方。比如1938年3月15日,童子军在平民宫召开纪念大会。曾用作开展抗战前培训工作,它曾一度是“广州市初中学生集训总队”女生宿舍。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日伪也在此开办小学教员训练所。
1949年广州解放以后,平民宫附近一直有解放军驻扎。
据《广州市越秀区志》(2000年版),1970年至199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二支队驻大南路。
据在附近居住的伍伯说,他是1969年随广州警备区独立第三团入驻平民宫工作。
据在附近居住的邓伯说,他是1977年随广州警备区独立第三团进驻平民宫工作。1995年武警撤出后,平民宫空置了几年,直到2000年左右开始出租,做过餐厅、棋牌室、桑拿、办公。2010年左右由现在的物业公司将一楼租给卖灯饰的商户,二三四五楼多数租作仓库,租期到2024年。
邓伯说,目前包括平民宫在内的大南路82号大院(1-4座)已被移交给融通公司。
平民宫现场
外观面目全非,主体结构仍存
圆弧形楼梯仅三、四层是原物
沧桑近百年,一度被传已灭失的平民宫是否风采依然?
住在平民宫后面宿舍的邓伯从1977年起作为广州警备区独立第三团的成员在平民宫办公,直到1993年单位撤出,他向新快报记者讲述了这45年来平民宫的变迁。
前 座
1983年加层、贴瓷砖、改窗户
根据《广州市平民宫记》,平民宫坐南朝北,前后相连有前座与后座,前座高四层,建筑面积1468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
穿过大南路82号商铺西侧的通道往南,迎面就是一大片空地,空地的南面是一栋坐南朝北、贴着白色瓷砖的5层大楼,挂着“大南路82-4”的门牌,这就是平民宫的前座正面。
根据1931年的平民宫老照片,平民宫前座原为4层,第4层仅有半层,但如今4层和3层齐平,还多了第5层;老照片建筑的立面材料状似水刷石,但现在变成白色瓷砖;老照片上一层与二层之间有飘檐和栏杆,但现在已看不到,二层是向外飘出来的加建;3层有13个窗户,老照片上的二、三层均有12个窗户与正中1个门洞,现在的窗洞比老照片上的要大。
邓伯说,他1977年第一次看到的平民宫正立面和老照片一样,“我当参谋时,大概1983年左右,贴瓷砖、改窗户和加层。”
根据《广州市平民宫记》,平民宫前院原有花园,大南路一侧空地设置运动场地,但现在平民宫前仅余一小片空地,空地与大南路之间是新建的现代楼房,里面是灯饰商铺。
文献来源:2022-07-21   新快报-A04/05
作者:何姗 方汝敏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