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换新颜,聚龙村修旧如旧,六榕街民国“小资街”将精彩重现……广州借亚运东风 擦亮历史的珍珠

    广州最早卖楼花的聚龙古村将要谋划成广州的“古凤凰城”,广州首个亚运社区———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重现民国“小资街”风情……昨天,由中央及省市媒体60余人组成的“巡城团”在检阅广州十年“大变”时发现,千年商都借“迎亚运”契机城市追逐时尚的“换颜塑身”同时,也不忘躬身拾起一颗颗遗落在角落的历史的珍珠,让历史的记忆“复活”。 

    保护历史遗存成各方共识 

    “既重景观,又重文化”。城乡建设工委副书记侯永铨介绍,这是广州迎亚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突出特点之一。如沙面岛和滨江西欧陆风情,历史文化如大元帅府,黄埔古港等等,都很好地体现了景观效益与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 

    虽然本土文化的挖掘是近几年来的热词,但在过往,多数的文化研究未打通理论到实践的通道,未能返回到生活的本身。而眼下,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尽力保护历史遗存,在广州,已是从学界、官方到民间的共识。 

    在三旧改造正在全城铺开之际,今年2月4日,“广州市各区品牌文化研究论坛”在老区荔湾启动,这个旨在让这个城市留住历史根脉的活动,从学术界向政界延伸。当天参会的人员除了广州的文化、文物方面的专家,社科院的学者,还有自称“到场学习”的荔湾区区委书记等政府官员。 

    “启动仪式选在荔湾陈家祠,是因为荔湾的特质就是广州的城市记忆,它在保存了城市过去的生活生态的同时,成为广州人的历史象征和美好回忆”。主持这项研究的广州市社科院岭南研究所主任梁凤莲称,这个论坛承担的文化使命是通过对本土文化的不断挖掘与追问,找到各区特质,以期让广州人自豪于自己历史的美感。 

    6月17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广宁在全市大会上明确提出,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广州,是岭南文化中心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策源地、当代改革开放前沿地,这些历史文化以及生长之上的人文精神已成为一种与城市血脉相连的精神力量。它是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优势和战略资源。“广州还将深入挖掘和全面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保留、传承广州传统文化的魅力”。 

    历史的珍珠因亚运重放光芒 

    一系列的重拾珍珠并擦亮的活动,伴着大变的脚步开始,但真正提速是在“亚运”越来越临近的日子。 

    广州古城墙修缮脚步加快就是明显的例证。建于明代1380年的越秀山古城墙,它和镇海楼、五仙观中的岭南第一楼并称为“广州明初三大古迹”,是广州仅存的一段古城墙。墙基虽保存基本完好,但因年代久远,城墙已分割成几段。2008年底,时任广州市长的张广宁提出,要在广州亚运会开幕之前将最具代表广州历史文化底蕴的明清古城墙修缮好。去年中,广州明清古城墙越秀山段保护方案设计完成。本月中,张广宁表示“要确保在亚运前完成首期400米的修缮工程”。“把这段明城墙打造成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又一文化景观亮点”。 

    南越王博物馆的总体方案,也被要求提速,“如果亚运前能完成改造,就要全力加快推进”。 

    去年7月21日,沉淀过115年的风雨后的陈家祠也公示了新的改造方案。荔湾区委书记刘悦伦对外界称“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的确,陈家祠只是荔湾区挖掘文化遗存的第一步,之后将会有西关大屋、海上仙馆、沙面、十三行博物馆、上下九商业一条街等等,均已成为荔湾区“五街一区”的整治方案内容。 

    刘悦伦对外界表示,在荔湾,过去,历史的遗存是零散的,光芒被一些历史的尘埃掩盖。“现在,想把它串起来,让它从掩埋到展现到擦亮,就像擦亮藏在灰里的珍珠,然后串成一串。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向历史表示致敬”。通过一系列的改造升级,集中展现和展示岭南文化。 

    就在以“西关文化”为代表的荔湾区一系列动作开展之时,有着“广府文化”代表的越秀区也在年初,公布了北京路也启动十大标志性工程方案,旨在通过对北京路周边一带众多人文历史资源进行挖掘和整饰,以“广府文化源地,千年商都核心”为主题,擦亮北京路这一展示广州现代都市商业文化和浓厚广府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从南越王宫博物馆、广州城隍庙修缮、西湖路-教育路-书坊街、府学西路、孙中山文献馆、大佛寺扩建,以及广府文化展示中心、广府文化研究中心等多个标志性工程。越秀区文化局局长陈健秀称“北京路至文德路一带将崛起一个广府文化街区”。 

    修复历史街区还需加大力度 

    而在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看来,广州借亚运的东风,对文物的外立面进行修复,也只是文物保护的第一步。亚运工程整治过程中,一系列文物古迹的修复,这对文物本身来说是一种抢救。“如果不是亚运的话,就没有这样一笔用于环境整治的资金来修复文物,因为资政目前没有此项专项经费,可能要推迟很久”。 

    对文物、历史街区和新建筑的整饰,是广州开展亚运环境综合整饰的三大部分。汤国华亦坦言,三者之中,对历史街区的修复这一点还需加大力度。因为“很多历史街区的原貌都没有很好地考究,有些好东西都被铲掉了”。他希望未来在对泰康路、恩宁路等有历史沉底的街区,修复工作能参照有关史料进行。 

    ■ 相关新闻 

    亚运环境整治开始查缺补漏,耗资12亿,力争9月30日前完工 

    老六区59条次干道翻新 

    在全市亚运环境整治开始逐步验收之际,目前老六区(越秀、荔湾、天河、海珠、白云、黄埔)又开始新一轮的查缺补漏,新增59条次干道进行翻新,内容涉及道路两侧景观整治和路面新铺黑色沥青。 

    按照亚运环境整治的工作计划,始于去年年中的老城区环境整治(即穿衣戴帽)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针对重点区域的环境整治,包括全市81条主干道的翻新、两侧房屋的穿衣戴帽工程,亚运场馆周边和重点景观区域的道路和建筑翻新、城市夜景光亮工程等。这些区域的整治也是整个亚运环境整治的重点部分,涉及资金约100亿,完全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改造。目前各整治项陆续开始收尾。 

    第二阶段则是查缺补漏,其范围主要是老六区的次干道和内街内巷,整治内容则相对简单,不需要进行专门设计,各次干道只需要将道路两侧景观拆除违法建筑重新清理即可,但路面也要新铺沥青,该阶段涉及的工程资金约12亿。目前确定要在第二阶段进行整治的次干道共59条,主要分布在荔湾区和海珠区,未来还可能视实际情况有所增加。 

    据了解,第二阶段查缺补漏整治项目已陆续动工,各道路整治的招标公告也准备发布。招标资料显示,第二阶段整治项目的资金筹集方式和之前略有不同,次干道翻新的资金将由区里负责七成,市里负责三成,而第一阶段重点区域的整治资金主要由市里负责。此轮待整治的59条次干道每条长度约为2公里,宽约20米,因此整治工程量并不大,可以保证在9月30日之前完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 记者巡城 

    聚龙村 

    谋划广州的“古凤凰城” 

    36年前,霍英东在香港卖“楼花”之举,被学界誉为“期房”概念的迄始。但广州聚龙村的发现或将改写这一历史。(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120年前,广州的聚龙村卖的就是“楼花”。目前,这片兴建于清代光绪五年的旧建筑,有望在本次人居环境整治后,变身成广州城内的“古凤凰城”。 

    聚龙村最早卖“楼花” 

    冲口街文化站站长蔡国光研究聚龙村已超过15年。在研究中,他和同伴发现,虽然聚龙村每栋民居的外观和格局无甚区别,但不同房屋中,房和厅的面积大小,以及内房门口的朝向都完全不同。(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房屋的布置是按照购房者的喜好进行的设计”,他们推断,120年前,邝氏3兄弟在外经商致富后,在此购地建成20栋房屋,开辟了聚龙村,当他们向族人出售房屋时,还只是“图纸”,即“楼花”。在建造过程中,他们根据购买人的意愿,对房屋内部格局进行变更,这便是近代房地产售卖期房的原型。 

    7年游说认定文保价值 

    涌水轻淌,绿树成荫,昨日,南方都市报记者走访到聚龙村,这里即将完成二期综合环境整治。前方的大冲口涌,“聚龙桥”和“跃龙桥”还在修建中,预计亚运前可完工。 

    青砖红瓦,竹形的排水管,充满岭南特色的古民居,已被“修旧如旧”。民居前,4000平方米的广场已建成,两侧还添加了邝氏家塾和戏台。 

    看到被修缮一新的古民居,蔡国光回忆起15年前的景象,与所有城中村一样,这里多是出租屋,屋子被隔出多个小间,竹制排水管只剩一条,华丽的满洲窗也损坏殆尽…… 

    1995年第5次文物普查,他向上级汇报了聚龙村的情况。经过文物专家和相关部门7年的努力,终于在2002年,聚龙村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开始了对古民居的抢救性修复。 

    改造争取明年完成 

    “我们要打造以聚龙村为主体的商业旅游村落”,聚龙村所属的冲口街道办主任毛松柏说,聚龙村所处的杏花社区是一个早在清朝就已有的古老社区,这里还有杏花古井、毓灵桥等古文物。 

    聚龙村是中心,而杏花社区则是它的周边延伸。聚龙村周边房屋也穿上了跟古民居相同的“外衣”,在芳村大道东通往聚龙村马路的入口,“杏花社区”的展示牌引人注目。毛松柏说,“就好像人们去到凤凰,单看凤凰的吊脚楼,也许在其他地方也有,但加上小桥流水、湘西人家、湘西土菜,就能感觉到它的氛围”。他表示,对杏花社区的环境改造正在进行中,争取在明年之内完成。 

    “不能让人们看了聚龙村就走了,它的价值要如何体现呢?”毛松柏思考。目前,聚龙村已引入企业进行商业开发,信义会馆进驻古民居建筑群,并在此开设国学馆、画廊等。 

    旧南海县社区 

    民国“小资街”重现 

    华侨新村或许是众多市民乃至本土老广最为熟悉的广州市区内华侨大量聚集居住的侨民区,但是你可知道,其实广州市内面积最大、保存时间最久的华侨建筑群,其实是藏身在六榕街的旧南海县社区?这个被亚组委考察并选定为广州的首个亚运社区,近期将会赶在亚运会前进行一轮整饰工程,将最大程度地还原回该社区在民国初期的旧容旧貌,将这条昔日的“小资街”再度重现。 

    华侨建筑群别有风韵 

    在旧南海县社区这片面积仅有0 .07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也曾作为原型被著名作家欧阳山写进过名著《三家巷》,此处留存着《大公报》报社旧址和陈济棠公馆,同时,最珍贵的还有处于惠吉东、惠吉西一带,目前广州市内面积最大,保存时间最长的华侨建筑群。 

    据旧南海县社区居委冯主任介绍,旧南海县社区惠吉东和惠吉西一带的楼房是保存最久的华侨建筑群。“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华侨回乡置业,当时惠吉东及惠吉西路的南面,因靠近惠爱西(今中山六路)和惠爱中(今中山五路),已形成商业中心区,而在北面则有着宽阔的田野和山丘,旺中带静。很多华侨选中了这里。” 

    不过,由于日久失修,从前的小洋楼在岁月的洗礼下,早已是外墙斑驳,社区里居民的生活环境更是“烟火味”十足。 

    “2006年街道对这里进行了大整饰。”冯主任表示,“恢复集岭南民居和西式洋楼风格于一体的建筑风貌。” 

    为了以更好姿态迎接亚运,冯主任告诉记者,近期旧南海县社区将会再次进行一轮翻修,实行修旧如旧。工程计划将惠吉西和惠吉东目前的瓷砖路面统一更换铺上大麻石,并且对部分建筑重新砌上红砖外墙,“让旧时代的味道更加显露。” 

    居民:仿佛回到民国的老街巷 

    68岁的街坊梁叔,在旧南海县社区已经是住了30多个年头。“我很喜欢这里,就算再多钱我都不会卖掉这里的房子。” 

    在梁叔的带领下,记者亲身领略了一回旧南海县社区的建筑精华地段———惠吉东、惠吉西的华侨建筑群。在这里,青翠茂盛的香樟树夹道而生,分隔在道路两旁的华侨楼房,大多是两三层楼高,红砖墙、雕花铁窗、小露台,围墙、屋檐都有琉璃瓦剪边,既有西方的建筑艺术风格,又带有广州旧式大宅的痕迹。 

    对于近年来社区里的巨变,梁叔感觉明显,“以前真系‘立立乱’嘎,天线周围飞,衣服到处晾,这些小洋楼的外墙灰都剥落得很严重,窗棂也快霉落了,甚至有的建筑还成为了危房。但没想到,经过整饰后,仿佛又带我们回到了民国初期的老街巷。”梁叔说,这几年环境变好后,原来离开了的华侨后代都陆陆续续回来了。 

    小北路 

    一亿打造“小北寻迹” 

    市政府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安排实施的第一条景观示范路——— 小北路,自去年7月15日施工开始,迄今房屋整饰已接近尾声。这条耗资逾亿打造的包括再现当年小北门在内的“小北寻迹”工程,将于本月底全部完工。 

    据悉,小北路整治范围包括小北路、法政路、越秀北路两侧周边及天香街区域,全长约2.36公里。总投资1.08亿元。涉整饰房屋155栋约30万平方米;整治商铺3000平方米;绿化改造2500平方米;重要景点建设1600平方米。 

    耗资逾亿的工程重点是对道路两侧环境景观进行综合整治。“一切整治工作只为尽量体现小北路原来的风格”。越秀区建设和水务局副局长陈小泉说。北园同一侧的建筑商铺和整饰时,尽量做到与“北园”色调风格等一致。“一些墙面的矿物质涂料,专门针对酸雨,起保护作用,它的寿命可保五至十年”。而北园对面的青水砖氟碳漆涂料,寿命更能达到20年左右。 

文献来源:2010-06-23   南方都市报-AIi04

作者:秦鸿雁 魏凯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