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讯(记者 黄绮媚) 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它凝聚了城市历史,浓缩了地域文化与艺术。在越秀区海珠广场上,如今矗立着一座代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民子弟兵雕像——“广州解放纪念像”,它不仅代表着广州胜利解放,更亲眼目睹广州是如何在风雨兼程的改革开放40年间,华丽锐变。
纪念广州解放成为盛景
像高11.5米,肩背小米袋、身挎驳壳枪、腰围子弹带、右手持步枪、左手抱花束……这个虽一身征尘未洗,但却面带笑意、雄姿英发的解放军战士形象,广州人民可谓最熟悉不过。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座“广州解放纪念像”其实并不是最初建成的模样。
据广州文史记载,1949年10月14日下午6时30分,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先头部队从广州北郊攻入广州市区,第四兵团、第十五兵团在中共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剑英指挥下,突破国民党军防线,自此广州宣告胜利解放。1959年,时任广州市市长朱光提出,要建立广州解放纪念像纪念广州解放10周年。次年10月举行的奠基仪式上,叶剑英也参与活动并作重要讲话,后更将讲话的文稿埋在奠基石之下。此后两月,由近代名雕塑家尹积昌设计、全身为花岗岩石雕凿而成的“广州解放纪念像”在海珠广场中央落成,成为当时广州的一大盛景。
雕像见证广州飞速发展
但遗憾的是,文革期间,这座纪念像被蓄意拆毁,像身还被拆成石块散落一地。文革结束后,广州市政府成立“广州解放纪念像领导小组”,负责雕像重建工作,由于旧的广州纪念像已难以复原,于是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设计方案,最终选择了由著名雕塑家潘鹤与梁明成两人设计的方案,于1978年11月16日正式开始破土重建,最终的成品正是如今的“鲜花加步枪”的英雄战士形象。
“很少有一个城区,能像越秀区这样,在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400多座雕塑,这在全国的城区当中,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中国国家画院院士潘鹤这样评价越秀区厚重的雕塑文化。
眼下,无论是前来追溯广州解放之路的青少年学生,还是探究羊城历史的中外旅客,他们的行程单上,都少不了要到“广州解放纪念像”前,细细品味雕刻于塑像底座、由叶剑英题书——“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四日广州解放纪念”的16个大字。生活在附近的居民,更是早已习惯每日在战士雕像的注视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安居乐业来回报当年曾为广州解放奋勇拼搏的解放军士兵。我们相信,这座雕像将会继续坚守原地,见证广州踏上飞速发展道路。
文献来源:2018-07-26   信息时报-A11
作者: 黄绮媚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