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第街谈笑中,成就多少商业辉煌

    在广州看见世界 让世界看见广州

广州名片故里名街系列 总第46期 候选名片45号

高第街

提名辞

  这里既是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街,又珍藏着广州珍贵的人文历史,有关于“近代广州第一家族”的传奇,也曾产生闻名全国的老字号……

索引

  如果你想领略广州传统商业街的岭南商业风情,那么请到高第街。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就是广州著名商业中心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它又成为海内外闻名的商业街。如果你想找寻旧广州珍贵的人文历史记忆,也请到高第街。因为除了历史上不可撼动的商业地位,高第街留给人们的还有广州那些最具本土人情按世故风味的往事。

街春秋

  高第街宋代就已经存在

  关于高第街名字的来源,在民间曾存在很多种说法。有说此街建于宋代,当时濒临珠江,附近建有市舶亭,街中为富商聚居之地,多为高门宅第,因而得名。清代也有一说,街名与明代著名画家李子长有关。相传李子长画鸟会飞翔,画鱼会游水。他长寓居高第街,与他同时代的礼部尚书霍韬曾说他是“白沙子高弟也。今城南高第里是其故居,即以先生得名也”。得名说中流传较广的还有小乞丐“高弟”的故事。以上各种说法,都见于旧方志。不过在广州地方史研究老专家龚伯洪看来,第一种说法相对符合史实,因为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唐代丞相张九龄的后裔张子颐在宋代时从故乡曲江迁来广州高第街,高第街在宋代就已经存在。

高第街又曾叫“苏杭街”

  还有历史学家讲述道,清初顺治年间,广州府署设在高第街。清后期时盐务公所亦在高第街。街内曾有净业庵、初地庵。不过现在这些建筑后来都没有了,今已再难确指其故址所在。但是清代民国期间,作为著名的商业街,高第街却有迹可循。那时候还没有所谓的“百货”业,高第街因为经营苏杭杂货而成为名街,又叫“苏杭街”。从清朝开始,鞋类、头绳、梳篦、布匹等,但凡婚姻嫁娶,都能在高第街买齐所需嫁妆。

  民国时期,广州很多有名的唐装、洋服店就集中在这里。据说1900年左右,有两位师傅潘礼和潘伯良,他们在日本学裁缝回来之后,就在高第街开店做生意,店名叫“元发洋服店”,两位师傅也被称为洋服状元。“九同章”也曾经是这里很有名的服装店,它的经营方式有很多创新,比如抽奖、玻璃柜展示、用喇叭广告都开创了新的营销模式。

广州著名的内衣批发集中地

  新中国成立前,高第街是广州著名商业中心之一,在一里长街中,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当时街内店铺多为前店后作坊式工场,是广州有名的日用百货的集散地。新中国成立后,高第街起了深刻的变化。“文革”的时候,为了响应为工农兵服务的指示,很多名店都从高第街搬到了郊外工业区,“文革”有些后才又搬回来。那些小店铺正好适合个体经营,所以改革开放初期,这里还出了广州第一批个体户。1980年底,高第街被市批准为广州市第一个工业品市场,主要经营布匹、服装、鞋帽、百货等。直至2000年左右,高第街才成了闻名省内外的内衣批发销售集中地。

唯心

一个商人的家园梦

  佛山三水有个大旗头古村。那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清代村落,典型的广东民居——“三间两廊”,有密集整齐、小巷纵横、棋盘式布局,风水考究。讲究之处还在于,文塔、池水与塔下的两方石、村前草坪的广场,构成笔墨纸砚文房四宝。这一切的建造者是一个武官——北洋水师广东提督郑绍忠。据说水师提督虽不识字,却希望自己的后代“读书做官”,于是布下这个阵仗。似乎这一招有些见效,大旗头村后来真出过状元,而且是六位。

  一个武官的文化梦,成全了大旗头村。两百年前的广州,一个商人的家园梦,成全了一条高第街。

  故事发生在清嘉庆年间。许氏远祖许拜庭因剿捕海盗有功,受到皇帝赏赐,由一个商人变成官老爷。1810年前后,许拜庭选定高第街作为许氏家族的永久性居住地,之后不断修祠建宅,逐年扩充。这一选择,不仅仅是以居住作为唯一目的,更想将来在此建立家庙,让子孙得以代代祭祀祖先;既为商业上的方便,更是为了以高第之名鼓励子弟习儒入仕,光耀门楣。

  故事的发展一如许氏远祖的最初设想,许家成了“近代广州第一家族”,这个家族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直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各个时期都有地位相当重要的人物,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所以,即使后来的高第街在商业上表现不俗,但在历史上,与一条街道的繁荣相比,一个家族的荣耀更让人铭记。

  这也许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

  所谓理想,或者信念,或曰信仰,对于许多人而言,在两百年后的今天,它并不如广州遍地开花的商业氛围来得实在,似乎有些遥远,有些褪色。拨开层层叠叠花团锦簇的针织品,高第街隐藏在城市深处的辉煌,已经起了毛球。

  所以,我知道许多人和我一样,乐于看到去年这个新闻——根据广州开展“许地”的修复和保护利用工作计划,有意将“许地”进行整体的修复和改建为“广州许地博物馆”,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一切遂愿。

  诚然,不是所有逝去的岁月都值得怀念,不是所有的风物都必须被缅怀,即使这是个流行怀旧的年代。我不认为这是信仰回流,只是我们开始怀念那些人文的力量,这个城市太需要了。     □刘毓

现场传真

  内衣一条街的市井生活

  关于高第街的传说,早就听过很多老广州讲过。但生活在广州这么久,我却只去过一次高第街,那时因为一位朋友迎娶新娘的关系,轰轰烈烈进去,匆匆忙忙出来。印象中的高第街是热闹非凡的内衣一条街,街道两旁,密密麻麻开满了各色内衣店,专营各种内衣裤、泳衣及皮带等小配饰,而街道的节奏给人感觉总是很快,送货的,广告的……

  此次重返高第街,看得出内衣店的数量比以往有所减少,听说因为消防问题,街道曾对内衣店做过整顿。走在高第街上,有几间挂着牌子的店铺没有开门,门上却写着“拆”字。街上年轻漂亮的内衣店主也不再风风火火,小胡同大小的内衣店,老板要么悠闲地拿手机发信息,要么趴在玻璃柜台上打盹。把内衣摆到马路上的中年阿姨感叹说,如今市场不景气,很多逛高第街的顾客都不愿进店里挑,反而摆到大街上生意会好一些。因为她的店铺也面临拆迁问题,阿姨准备在国庆时来个跳楼大甩卖,把货物都清光。

已不见昔日“三多轩”的踪影

  来到高第街的中间,我打算寻访一点当年“三多轩”文具店的踪迹。据说作为全国四大文具店之一,老字号“三多轩”就是在高第街发迹的。当时广州人买文房四宝,无不光临“三多轩”。按事先打听好的蛛丝马迹,我来到了当年“三多轩”的大致地段。问了街道上的几个青年,据他们说,已经在高第街混了两三年,主要做内衣买卖,但都没听说过“三多轩”。倒是戴老花镜乘凉的老阿伯对此段历史故事知晓一二,他用老魁扇比划着跟我介绍当年“三多轩”的情况。“这个文具店很早就退出高第街,现在文德路和市二宫都有三多轩的店,市二宫那个‘老三多轩’好像就是老字号的后代所开,你可以到那边去打听打听。”阿伯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说。

  突然在不远处,利用空闲时间踢起毽子的女人吸引了我的注意,行人也纷纷停下脚步看她表演。本就不宽敞的街道刹那间变得更加窄小,拖着货品走过的年轻人时不时地喊几句“借过借过……”才能从人群穿过。一两分钟过后,又有两三个女人加入,她们看起来不像做生意的店主,而像卖艺的街头艺人。

让人留恋不知返的许地

  远离喧嚣的商业集市,下午四五点钟,我不知不觉来到闻名海内外的高第街许地。众所周知,高第街许氏名人辈出,这个家族历史各个时期都有地位相当重要的人物。如今深藏于闹市中的“许地”,已面目全非。经过历史的发展,许地面积越来越小,入内的小巷非常窄小,在昏暗光线中,那种残存而衰老的古居味道突跃于眼前。听街道处的人说,这里的旧屋,有些已经出租,少些还住着许氏族人。 

  现已被划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许广平故居也已色彩斑驳,只是依稀可以看出青砖大屋的木结构。相对而言,许氏祠堂是现今保存较好的许家古屋。现在却成了居民们的娱乐活动中心,喜好打麻将的阿伯阿婆都经常集中于此,打发下午的无聊时光,穿白色背心的老人们并不忌讳拍照的相机,用他们的话说,来采访的记者已经有过很多。“有时候节日或者周末,这里是居民们载歌载舞的好地方。”街道文化办的钟先生告诉我。

街·坊

以前家家户户都可以开门睡觉

◎讲述人:卢延光(许广平外侄孙)

  小的时候,母亲会带我去高第街看亲戚,一年大约两三次,比如中秋过年等日子。那个时期的高第街,虽然早已经是商业一条街,但是看起来还是很清雅的,人不多,做生意的也很休闲,完全没有“大跃进”、“效益”等概念,每个人每天干完自己的活,就各玩各的,喜欢打麻将的打麻将,喜欢写书法的写书法。解放后恰好遇到太平盛世,高第街跟广州很多地方一样,晚上家家户户都可以开门睡觉。那时候,高第街的很多大宅都是那个模样,弯弯曲曲的小巷子进去,越来越大,中间有个祖宗祠堂,就像封闭起来的一个小世界,外面的人看不清里面,里面的人可以出来。

外公属于许大家族中的“弱势群体”

  解放后,我才四五岁,我外公的家就在高第街的许地。一座感觉很大的木楼,我记得外公住的不是正房,正房、大房都在楼下,外公住在许宅的二楼,隔壁是许崇清的屋子,木楼大院总共有七十二房人,住的几乎都是许崇智(民国的粤军总司令)的后裔。因为不是正室,我外公属于许大家族中的“弱势群体”。听母亲讲,她解放前就在那里生活和读书。小时候我开始对那里的一切感觉都很新鲜,因为房子看起来跟外面的不一样,属于古典味很浓的大宅门,家里还有很多收藏和文物,家里的老太爷老太婆们都很悠闲地生活。母亲每次去总是找长辈们聊天、拉家常,通常我都是安静地呆在那里,听大人们说话,我总是对那些神秘的清代年间的家具感到很新奇,整个许家,在我年幼的眼睛里看起来非常庞大,现在随着年纪大了,反而觉得小了。

许广平很少跟许地亲戚联系

  解放后,许家两座很大的门楼都被拆掉了,建了一些商业房子,祠堂里有慈禧太后送的文物以及光绪皇帝题的字,都在“清四旧”的时候被清理掉,“文革”之时,则连两只石狮子也被砸掉。到了我读小学高年级,母亲因为生病,就很少带我去高第街串亲戚了。我记得许广平很早就不住在广州了,开始她还经常跟住在许地的两位侄子联系,后来因为旧官僚地位家庭等背景问题,也很少跟广州这边的亲戚联系。

街·道

高第街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商业模式

  ◎发言人:崔志民 广东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

  广州名片:什么使高第街最能代表广州的社会历史价值?

  崔志民:如今的高第街已经有很大的改变,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那种私有制、小作坊的经营模式很具有岭南风情,可以说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商业模式,这也是高第街留给广州这座城市最大的社会历史价值。作为广州有代表性的商业街,保留有传统老广州味道的街道已经很少,高第街算是保存了一些。比如高第街民国时候的建筑群现在还隐约可以见到,它反映了广州旧时历史风味,只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小商业经营模式改变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广州名片:结合广州城市特征,高第街的未来发展趋势应该是如何?

  崔志民:一个城市的发展毫无疑问应该珍惜历史文化的保留,广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也应该保留着这样一片区域。但保留全部历史面貌是不可能的,可以挑当中最有价值最典型的,比如高第街的许地等。我的建议是因为高第街比较靠近北京路,可以恢复为买卖传统小商品、小工艺品的街道,作为旅游街来打造,尽量复原原来传统商业街的样子,因为只有根据历史特色来加以改造利用,高第街此类的名街故里才有生存空间,焕发新的活力。

如何保护高第街比重建更重要

  ◎发言人:钟木先越秀区北京街道文化站站长

  广州名片:如今高第街很多建筑面临拆迁,重建,你认为应如何保留高第街的旧建筑呢?

  钟木先:现在高第街完整保留下来的历史文物建筑并不多,通过好几年的拆迁,剩下的只有许地祠堂等几处地方,现在多处地方还面临着拆建,对于开发商来说,他们想复建、重建。现在高第街面临的问题跟十年前的北京路拆建有些相类似。十年前,北京路拆建的时候也是带着复建和重建的初衷,但是十年过去了,也没有什么动静,最后不了了之。这就说明在对待保留历史文物的问题上,复建、重建或许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因为文化历史是需要时间沉淀的,把原来的拆了,重新建,也许可以很快建成千上万间,但那或许就没有什么历史文化意义了。

地理

  高第街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商业中心,东起北京路,西至广州起义路,而从广州越秀山俯瞰,顺中山纪念碑看过去,高第街正好处在古广州城中轴线上。据方志记载,自清末开辟马路后,此街就规定不准通行汽车,因而可称是广州市的第一条商业步行街。

文献来源:2009-09-23   南方都市报-AⅡ14、11

作者:陈坚盈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