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广州 满街都是遗失的记忆

    一条街道的历史会有多久?当今的旺铺在昔日是什么样子,这些恐怕只能猜测和想象,拿广州的北京来说,这条街道已经有过两千年的历史,在这段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的城市中心地位始终没有改变,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到那里看宋朝和明朝的街道遗迹,街道记忆往往是人们对一个城市的最初记忆,如果你去过一个城市,留下的记忆往往是路边的树木,市民的精神状态,路边的建筑等等,这些都是你对这个城市的最直观感受。


  请走人行道


  关于街道的景观,或者具体说应该是人行道景观,向来都是一个城市最直接的窗口,也是人们最容易接近一个城市细节的部分。这个人行的步道和人行的街道景观其实是市民每天都碰得到、接触得到的空间,这个空间的舒适度跟它的美观以及它的景观效果代表了一个都市的文化,展示了城市本身的个性。世界各地,每个城市的人行道跟人行道的景观都不一样,这是和人的需求与文化背景相关的,在广州的人行道设计并不宽阔,很多街道两边的店铺会侵占人行道,同时自行车道和人行道有些地方是并存的,或者说骑自行车的人会在人行道上寻找安全感,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广州有很多老街道,著名的是上下九、东山、人民路、北京路等,由建筑与路边植栽的年龄就可以判断,这些路段已经变成了城市的标志。然而在另一些不知名路段会有更多新的发现,在东华西路树荫遮盖整个路面,路边即使有高楼依然保留了下面的骑楼,一些旧的建筑正在施工修缮。在这样的路段行走感觉是非常安全的。街道上的车速不会太快,人行道是暗红色的马赛克,即使突然冒出地面的消防水龙也成为了一种无意的装饰品。

  走在广州街道上,已经很难判断哪些是广州当地人,哪些外来移民,偶然一个穿着旗袍的背影会让人感到遐想连篇(当然极有可能她是一家酒店的门僮或者赶着去影楼的新娘)。广州的人行道可以展现出很多历史的层次和沉淀,也许历史感才应该成为广州的城市骨架。人们可以从道路、人行道的尺度和它的做法和这棵树的树龄就能判断出这个地方的历史的悠久,是新的还是旧的概念。广州很多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保留和探讨,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一次有效的梳理、沉淀之后将其的精髓拿出来,即使重新修缮也要采用新的现代手法去塑造一种城市个性。

  许多老的人行道上有它的亲切感。那在中生代的景观当中,它的树成熟一些,多多少少有些林荫大道的效果,尺度也稍微宽阔些。新的一代,树还要花多点时间慢慢长大,但尺度上岭南当初的那种亲和力已经慢慢不见了。


  芒果街的记忆


  水荫路是一条芒果街。是因为路的两边栽满了芒果树,很少看到某个城市会用芒果树作为路边植栽,但这样也好,芒果成熟的时候会有一些人在树下打芒果,这并不是什么破坏行为,因为芒果都落在地上很难处理,总不能让市政部门来摘芒果吧,路边的芒果没有果园里的芒果好吃,但这种直接摘来的感觉非常好。相信有过这种经历的人一生都不会忘记,在嘈杂的闹市,拿一根杆子明目张胆的从树上敲下成熟的芒果,简直就像萨特的荒诞戏剧。这是一种偶然的城市景观,相信一些异乡人在回到家乡后会告诉乡亲,在广州,芒果就长在路边,打下来就可以吃。这也勾起了我幼年时对广州的概念,就是广州是个手表很多的地方,在父母为了买一块表需要花费一个工资的年代,广州的手表是论斤卖的。

  水荫路是广州市文化团体的聚集地,几个月前《信息时报》已经做了专题《五个人的沙河顶》,摄影记者龙成关拍摄了大量水荫路的照片,在水荫路边的演出服装店非常多,因此在橱窗中可以看到大量的演出服,在芒果树下,以及某些路段石头砌成的围墙,使水荫路有一种特殊的感觉,相信居住在这里的人不会忘记关于芒果和街头美女,至今,这里依然是诸多普通演员出没的场所。

  可惜的是水荫路没有骑楼,单纯从建筑来看你说这是某个北方的二流城市也有人相信,如果不是那些路边的芒果树,谁会想起这是在广州呢。相对来说,水荫路及两条横街的植栽和人行道植栽手法相对生态,原因是那边有东风公园和十九路军陵园,所以人行道两边的植物形成呼应,但只是在某些路段,大部分路段行走的左手是饭店和商铺。水荫路代表一种中年的广州,在这条街上时常可以看到穿着随便的市民骝狗散步,东风公园的后门在水荫路上,进去后可以看到大面积的草坪。

  作为水荫路这样的典型中年路段,街道边的广告牌没有经过统一规划,非常影响美观,我们无法理解广州为什么有那么多难看、土气的广告牌,而且不伦不类,广告牌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一个城市的大众审美,所以这也是一个城市景观的重要部分。


  还是再说说骑楼吧


  骑楼分布在广州的老城区里,其实骑楼就是广州最直接的岭南特色,看到那些建筑谁也不敢说广州是文化沙漠了。广州是个非常人性化的城市,在多雨的季节人走在下面淋不到雨,而且对任何人来说它都可以一个半私密的空间。骑楼给人的感受就是尺度比较小巧,而且又有功能的结合,不受下雨的影响,同时还有遮荫的效果,是非常舒服的建筑与景观结合的典范。相比之下,现代的建筑物比较没有骑楼的连续的造型,在广州的新区已经看不到。

  骑楼遮阳、遮雨的设计是人文、气候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在过去,每一户广州都建造了不一样的建筑,但是他们很有默契地做一样的事情,当下的人们已经做不到了。当然,不可否认,在天河有很多雄伟的建筑,它们无论远观还是近看都显得非常现代,非常美观。现代的设计手法上不想要有骑楼的造型,觉得奇怪、古板,也包括规划、用地的问题,还有密度的问题。也可能是为了不浪费商铺空间,或者尺度不同,高楼大厦做成骑楼凹进去的造型,结构上比较难操作,因为骑楼才三、四层楼,相对来讲简单很多。

  不过作为南方,还是应该保留骑楼的建筑概念,可以设计遮雨长廊。时代广场的现代化大厦楼就沿袭骑楼的设计。骑楼给人怀旧的感觉,让觉得这是很值得去保护的遗产。如今那些剩余的骑楼为广州市民留下了宝贵的记忆。

  住在骑楼里面并不方便,里面非常黑,进去就要开灯。实际上祖祖辈辈住在骑楼里的市民很想住在光明的新楼房中,但又不忍心拆掉旧楼。像南华西街,被保留得最好,但在带来名声的同时也带来不便。广州之所以会有骑楼设计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个地区的气候就是很湿热、晒,骑楼如果两边通风是非常很舒服的。但现在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把风向挡住了,就破坏了原住宅的生态。

  回到主题,某些方面上讲,广州老城区的街道有几点非常有特色。第一,林荫大道,这些树作为历史痕迹非常需要保护、保留,以后即使要重整,怎么处理、保留这些树需要重视的,这些资产是属于广大市民的财富。第二,广州的旧城区尺度较为小巧,在景观价值上,并不是人行道越宽越好,要看周边空间尺度氛围的营造。当然,国外很多人行道是又大又宽又明亮,像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但广州有广州的小巧,这也是岭南文化的特色,秀气实用。相对来说,小巧是因为一,比较容易打理;二,当初没有这么多人流量;三,亲切地尺度比较有趣,做得大、每个都一样对于一个都市就没有意义,小巧的尺度反而会更热闹一点。林荫大道的效果,砖筑的建筑物和骑楼的造型,对一个观光客来说是非常新奇,有韵味。


  尾声:

  针对不同的街景,如何去运用一些有城市特色的小景观呢。比如当年的红棉卖报亭就比现在的统一设计的报亭更有城市特征。还有就是早期的城市路边座椅,路灯,公用电话亭、士多店,城市公交车站,其实都是景观设计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去关注,甚至包括垃圾桶。非常担心相关部分在设置这些公共设施的时候会以担心它们遭到破坏为理由而放弃。

  一个没来过广州的人的第一印象是有些嘈杂混乱、不安全,这个消息是曾经传播出来的,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住上两年后,就会发现广州的好,会发现广州有很多值得其他城市学习的地方,这些只有经过理性的梳理过之后才会让大家看到。


  来访者安庾心是知名景观设计师,南非籍,已经在广州居住两年以上,以后将无期限居住下去。其背景为哈佛设计学院景观建筑学硕士,研究方向是实现东方文化与现代景观的结合,为当下中国的不同景观环境建立新的个性与形象。


  “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讲,走到哪个城市我都很希望把那个城市的底蕴和精髓挖掘出来,把它发扬光大,这也是设计师的责任,特别是景观建筑师。我们就是希望把都市美化。很多人都不知道景观设计师是做什么的,可能是做做花园、替有钱人设计以下花园、替地产商盖一个可以卖钱增值的设计。

  对我来讲,那只是一小部分,真正作为景观建筑师的目的、意义在于怎么样服务大众,怎么样把公共空间做好,把氛围、空间做出来。我会去看这些地方,去挖掘它的好,希望把一个地方的好讲出来,让没有注意它的人注意到它的存在。

  很多设计师很喜欢去巴黎,并不是因为它听起来很浪漫,是因为他们想去洗眼睛。”

文献来源:2009-08-09   信息时报-C08

作者:卢小狼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