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海丝印迹 活化光塔老街

    光塔街怡乐里社区,东至朝天路,西至海珠中路,北至玛瑙巷,面积4.50公顷。

    怡乐里社区地处老城区,社区内街巷纵横,改造前部分路段存在路面破损、停车混乱、线网混乱等问题。

    改造后的怡乐里社区,无论是市政公共设施还是老旧房屋又或是人居环境等,都已发生变化,有别于其他社区微改造,这里的改造充满了艺术元素。

    调研建议

    南都记者收集了各方意见,结合采访调研,梳理出以下建议:

    1.光塔街有不少历史建筑,建议对历史建筑重新活化,可考虑进行市场化保护。

    2.光塔街历史文化丰富,建议对历史故事进行挖掘,对历史街区进行统一规划管理,恢复历史建筑风貌,可设置参观动线,讲好光塔故事。

    光塔,是照亮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盏灯。

    光塔街地处广州城传统中轴线上,因辖内有1300多年历史的怀圣寺光塔而得名,具有光塔寺、五仙观等文化资源,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有这么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的街区,文化元素却没有很好体现出来。借着老旧小区微改造契机,去年,一批有情怀的人聚到一起,希望为老城做些事,围绕怡乐里建筑、街道,进行视觉的再设计,活化空间。

    从去年12月开始,光塔街怡乐里社区进行艺术介入社区微改造,近日完成一、二期工程,改造后的空间注重艺术与功能结合,既美观又实用。

    改造:注重艺术与功能结合

    步入光塔街,富有民族特色的怡乐里牌坊焕然一新。有别于其他社区微改造,这里的改造充满了艺术元素。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光塔街具有非凡的地域文化意义。改造后的怡乐里社区,处处可见光塔符号“街标”,最醒目的莫过于居民楼外墙的大型壁画,添加灯塔和大海元素强化“光塔”曾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航标灯的概念,通过纸船的形态体现怡乐里的安逸和雅致。

    社区空间设计光好看还不够,还需要结合居民需求,做到实用。在大型壁画下,增加与墙相接的白色船形长凳,成为居民休息场所。街坊邝姨带着孙子在长凳上乘凉。据了解,改造工程得到了居民的支持,邝姨还大方地提供自家水电支持改造。

    为了营造更多公共空间,项目组在一栋居民楼一楼增加彩色玻璃顶棚,阳光洒下来增添了不少艺术气氛、文化调性,还能成为居民休闲空间。

    此外,一些基础设施蕴藏着小心机,如牌坊前安装了民族特色的石鼓,不仅美观,还能阻挡大型车辆进入社区。

    说起社区微改造,居住了40多年的邝姨表示很满意,“社区变新了,靓了好多,如果不改造永远都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样,好陈旧,街坊都很少出门口坐。”

    设计:唤醒居民共同的记忆

    作为光塔街怡乐里光塔街标设计师,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曹雪介绍,光塔设计灵感来源于“海上丝绸之路航标灯”的概念。光塔社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如广州传统文化汇聚地、28个民族共同的聚居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等。在众多象征性元素中,他们选择了“海上丝绸之路”这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基点作为设计的主要元素。

    他认为,艺术融入社区,最终目的是要引导和扩散公众审美空间,唤醒社区居民共同的历史记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凝聚他们的情感,反馈对社区的共鸣和认同,从而形成促进社区居民与社区共同成长的良好生态。

    为达到这个目的,改造方案制定前,小组成员多次前往光塔街踩点调研,采集居民对改造的意见和需求。综合考虑各方情况,最终确定了以“空间活化”作为创作切入点,围绕建筑、街道进行视觉的再设计,在降低对社区居民生活干扰的前提下,保证改造效果的实现。

    参与项目设计的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炜表示,怡乐里项目,就是希望在不大的空间里,用文化的打造,结合功能的改进,引领出居民的存在感和自豪感。

    比如,光塔街聚居了二十多个民族,设置一个各民族的和谐之门,除了满洲窗等岭南文化的元素外,还有各民族的图案,这样既增加了审美的视觉效果,又能让各民族的街坊能在这里坐下来,聊聊天,和谐相处。

    愿景:连接最后一公里幸福

    “光塔街有广州五羊的根、有一带一路的点、有传统中轴的线、有南粤先贤的魂,有这样的文化积淀,这个地方很有底蕴,在做街区的建设改造和挖掘时,怎么去活化这些东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光塔街道办事处主任何巍表示。街区的改造包括老旧房屋的修缮、视觉景观的感受改变、人与人之间文化的交流,还包括街区改造完后如何艺术提升,加入一些人文关怀,让街区更体现一种精度、温度,这是光塔街五仙观片区有别于其他片区的改造最根本的地方。

    负责光塔街怡乐里微改造艺术介入项目的广州九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近日落地实施完成了工程。“我们旨在打造城市客厅软装典范。”该项目负责人说。

    九九文化的这个项目叫“花城印记·社区艺术+”,她进一步解释:“花城印记在于针对各社区实际情况,挖掘其历史、文化、传统特色,充分结合社区居民实际需求,提供系统性艺术化的微设计方案,从而深挖广州传统价值、优化基层服务功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全民文化自信。”而所谓社区艺术+,做的是城市客厅的软装工程,在社区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当地居民所需去调查,运用专业技能及对艺术的认识,结合当地居民需求,通过功能的结合呈现,让居民直观体验,感受。

    据了解,怡乐里微设计项目组于2017年12月建立,2018年1月,成立以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曹雪为首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团队,在光塔街进行实地调研,充分汲取当地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后,梳理光塔街道多民族融合的特征,提取“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个灯塔”这一文化符号,结合怡乐里近百年历史的岭南特色华侨小洋楼,开始全面实地沟通和设计。

    整个项目的构想于去年12月启动,今年4月份开始施工,如今已经完成一、二期工程。“目前来看,对这些细节的改造,当地居民是认可的。”何巍说。

    该项目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工程还将增加儿童乐园及景观廊等设施,旨在把社区门口到家门口最后一公里的幸福感给带出来。

文献来源:2018-06-29   南方都市报-AII03

作者:李春花 张志韬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