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忙忙的脚步间,沙井盖可能是广州城里我们最熟悉也最容易忽略的风景。很多人不知道,并不起眼的它们,见证了广州百年城市变迁。
近年来,越来越多这样有历史价值的沙井盖被发现。比如位于德政中路的两个还在使用中的沙井盖,是解放后广州市首个重大排水工程的见证者;而在珠江街道办门前的一个沙井盖,则见证了广州老城区的变迁。
有街坊呼吁,在这些已成“文物”的沙井盖继续发挥“余热”的同时,希望有关部门重视对它们的维护和保养。
仍在服役
铸造日期
1952~1960
见证广州老城变迁
地点:越秀区珠江路
位于珠江路珠江街道办门前的这个沙井盖,直径约50厘米,外表锃亮。虽然这个沙井盖上并无标识设置年份,但正中间刻着的“东区市政”四个字,仍道出了它的悠久历史。
关注本土文化的生命缘志愿者协会负责人萧应耀道,“东区市政”这四个字,是老广州城区变迁的一个见证。许多人都知道东山区,但很少人知道东山区的前身是“东区”,“1952年左右,广州市分为东区、中区、北区、西区、河南区、珠江区、郊区等几大行政区,直到1960年‘东区’才改为‘东山区’。”
萧应耀还从广州图书馆的文献了解到,这个沙井盖有近60年历史。“在越秀、荔湾、海珠街巷里,暂时都没有找到‘西区市政’等沙井盖,可能由于多年来不断的治水工程,当年的沙井盖都被换了又换,所以目前这个标着‘东区市政’的沙井盖还在使用,实在难能可贵。”
铸造日期
1951
见证首个重大排水工程
地点:越秀区德政中路玉带濠牌坊
在玉带濠牌坊下,巷口的这个沙井盖并不显眼,其直径约60厘米,乌黑锃亮,无生锈痕迹。事实上,它已默默守护这个区域的下水道超过六载,沙井盖上刻有“广州市人民政府建设局,1951(繁体字)”字样。往巷子深处走去,在广州机器局旧址前,另一个沙井盖同样“年份”久远,它与巷口的沙井盖为同一时期设置。
街坊陈女士回忆道,巷子里的沙井盖偶尔会更换,但这两个沙井盖则没怎么动过,“上世纪60年代我读小学的时候,内巷里的这个沙井盖还是与地面持平的,后来修路后才凸了出来。玉带濠牌坊去年才禁止通车,牌坊下的沙井盖,人踩车碾这么多年也没坏,确实比较难得。”
羊城治水
护城河改暗渠
萧应耀介绍道,这两个沙井盖,是解放后广州第一个重大排水工程的见证者。
玉带濠,是明清时期广州南面东西走向的护城河,在民国时渐渐变成一条臭涌,不过其仍是广州市中心排水的总渠。1951年3月,为治理玉带濠,由当时广州市政府将玉带濠改建成混凝土箱式暗渠,工程于次年1月完成。
功成身退
铸造日期
1945
以新换旧后收藏
地点:文明路文明门
2013年,位于文明路文明门的一块沙井盖被发现。经现场测量,该沙井盖直径约50厘米、厚约1厘米,外圈铸有“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十一月造”、“盗买盗卖,同等取罚,报信引拿,五成充赏”字样,内圈铸有“广州市市政厅工务局渠盖”字样。根据沙井盖上的铸造时间,其于1945年11月制作,该沙井盖已有70年历史。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沙井盖已被相关部门收藏,现场已更换了另一块沙井盖。
铸造日期
1934-1946
民国井盖被大量收藏
地点:各博物馆
在西村水厂的展示馆,陈列着一个1935年铸造的沙井盖。其为长方形的铸铁井盖,做工十分精细。井盖中间是一个圆环,写着“太平龙头”、“水掣”,上方有“自来水管理处”、“廿四年造”字样。虽历经岁月冲刷,但井盖字迹清晰、纹路细密,保存完好。
而在广州博物馆,也收藏了近10件民国时期的沙井盖。不过由于场馆所限,这些沙井盖平时都收在仓库。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沙井盖的铸造时间从1934年到1936年不等。
而广州近代史博物馆,展出了多个民国时期的沙井盖。其中一个刻有“广州市工务局示,民国廿十一年造”字样,还有一个沙井盖刻着“民国三十五年塑”、“自来水水制”字样。
功成身退
铸造日期
1921-1950
“服役”或近百年
地点:东园横路南侧人行道上
2012年,东园横路一处民国年间的沙井盖引起相关部门关注。该沙井盖位于东园横路南侧人行道,即省港罢工博物馆门口右侧,为直径约1米的圆形沙井盖。虽然盖上没有标注具体年份,但抬头从右向左印着“广州市工务局”字样,下面竖排印着“盗卖盗买,各罚五十,报信引拿,五成充赏”字样,这意味着,这块保存完好的沙井盖已有近百年历史。
该沙井盖被发现当年,属地相关文物部门有意收藏。近日记者回访时,并没有看到这块民国沙井盖的踪迹。
历史最久
铸造日期
1911
104年,至今仍在使用
地点:广州柴油机厂内
记者翻查资料发现,西村水厂于1906年建设,1908年建成。由此可推断,广州在100多年前就有输水管网,当然也就有沙井盖。据了解,早期的沙井盖都是铸铁制造,分布在越秀、荔湾一带。
在民国初期,沿江两岸的民族工业厂房也已经使用沙井盖。如1911年建成的广州柴油机厂,目前厂房内的许多沙井盖仍是建厂之时的沙井盖,这些沙井盖堪称广州历史最悠久沙井盖,至今已有104年。
街坊看法
有价值的应保护
有价值的沙井盖就应该好好保护起来,让后人能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目前玉带濠巷子内的两个沙井盖还能继续使用,不妨让它们继续发挥作用,同时希望有关部门可以关注,以免被偷。而至于文明路文明门、东园横路的民国时期沙井盖,支持文物部门将它们收藏起来。那两个沙井盖很有意义,民国时的50元,相当于普通家庭几个月的收入。就是为了防止沙井盖被偷,当时政府才在上面刻了重罚与重赏的防盗提醒。——玉带濠老街坊黄叔
历史价值
记录广州市政管理变化
“别看沙井盖平时不起眼,其实它们是很好的历史见证者。”萧应耀举例道,玉带濠巷子内的两个沙井盖,不仅见证了羊城的治水史,还反映出广州市政管理历史的变化,“‘广州市人民政府建设局’原来是成立于民国10年即1921年的广州市工务局,在1950年才改名为广州市建设局。而玉带濠的改造,正是由1950年成立的建设局负责的,‘人民政府’这四个字更是当年特定的‘标记’”。
同时,萧应耀提到,这两个沙井盖与东园横路、文明门的民国沙井盖相比,体现了解放后广州城市治安等方面的改善,“因为治安好了,街面上很少有偷盗沙井盖的事件发生,所以当时新设置的沙井盖上就没有再标明盗井盖重罚等文字。”
记载百年广州历史
岭南文化专家、资深传媒人饶原生表示,广州于1921年建市,以前都是街巷,建市后才设置了马路,才需要考虑排水,沙井盖也应运而生,“可以说,沙井盖见证了百年广州的发展,很有历史价值。”
他认为,广州近百年来的变化很大。以前广州设置的行政区域如陈塘区等至今没有发现其他文物记录,让这段历史成了空白。珠江路上的东区市政沙井盖,佐证了1952年~1960年阶段广州行政区域的划分。他表示,当前一些区域的沙井盖在若干年后也会成为有价值的历史见证物,如萝岗区和黄埔区合并后,刻有萝岗区字样的沙井盖在50年后就很珍贵了,“希望有关部门可以把这些沙井盖都保护起来,因为它们记载着广州的历史记忆。”
市文广新局
属可移动文物的会收藏
“由于广州现存的有历史价值的沙井盖不多,也没有集中系统的收藏,所以目前并无有历史价值的沙井盖之存量的统计。”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处长刘晓明表示,目前广州有价值的沙井盖分两部分,一部分与原本的建筑为一个整体,如芳村柴油厂的沙井盖从建厂开始一直使用至今,另一部分就是街上发现的沙井盖了。
“对于前者,无法界定为可移动文物还是不可移动文物,一般是敦促业主单位随主体建筑一起保护;后者确定其具有历史价值后,就会收藏保护起来。”他表示,一般在街上发现的有历史价值的沙井盖、古炮、古碑等基本都属于可移动文物。
文献来源:2015-09-22   信息时报-A22、A23
作者:张建林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