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历史建筑普查民间版 第三季
提名榜4号
东山政要故居
林逸民故居 培正路培正东街2号 李禄超故居 农林上路18号
[ 提名人 ]
省城风物
“省城风物”是一个关注广州历史文化的兴趣小组,致力于挖掘省城往事,包括工商百业、历史建筑、名人行迹、风俗民情等。“省城风物”注重学术上的实证方法,力图系统展示广州的辉煌往绩,唤醒沉睡的城市记忆。
提 名 理 由
林逸民故居 是广州近代史重要见证
培正东街2号是摄影师至爱之一,已被无数次收进镜头,但几乎无人知道来历。我们从慎园主任曹国裕老师口中得知“主人是民国时期工务局长林逸民”,后来也经林逸民儿子林建国证实。
林逸民是民国时期南京“首都计划”主持人。首都计划“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由国人自主完成的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开启了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实践的先河”。此外,林逸民先后五次担任广州工务局长,对广州城市建设贡献良多。
据《申报》记载,孙科在1937年5月回广州时也特地选择林逸民故居下榻;沦陷时期,被日军军官占用;解放后苏联专家也住过。改革开放后,据《东江纵队港九大队通讯录》,广东省委书记尹林平、省妇联主任余慧夫妇曾居于此。作为广州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
[ 提名人 ]
黄美清
岭南著名建筑师黄玉瑜女儿。
提 名 理 由
黄美清:
李禄超东山故居
或为建筑师黄玉瑜作品
小时候每次出街经过,母亲总指着农林上路18号和农林上路二横路宋子文故居,告诉我们“这两栋漂亮的房子是你们父亲黄玉瑜画则(设计)”,让我们感到无限自豪。但这房子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它的历史几乎被人遗忘。
上世纪30年代李禄超任职广九铁路局局长时,先父设计农林上路18号与我们家农林上路七横路7号几乎同时完工,外形有些近似。李禄超夫人还和我母亲李素贞开玩笑说:“看看黄玉瑜建筑师真偏心,我们的房子没你们的漂亮。” 我母亲说那就换过来好了。
[ 建 议 ]
挂牌保护
希望农林上路18号及林逸民宅邸能挂牌为历史建筑或文物,并简介房子的历史。
现 场 踏 勘
培正东街2号: 民国时期广州市工务局局长林逸民宅邸
西班牙风格:立面拉毛,红瓦披檐,拱券,敞廊
培正路上,一座色彩明亮的西班牙风格别墅格外惹人注目。培正路11号慎园主人、培正中学退休老师曹国裕还记得:“培正东街2号的首任主人是民国时期广州市工务局局长林逸民。解放后,省委将房屋代管,后安排时任副省长尹林平入住(后成为广东省委书记)。现为私人住宅。”
据《广东省政府档案资料选编》、《广州城市发展史》、《新会地方史志》等材料,林逸民在1923年3月—1927年3月、1936年8月—1938年10月担任广州市工务局长。他还是前岭南大学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前身)创始人之一,曾任岭南大学校董。
林逸民儿子林建国回忆,老房子建成于1936—1937年。
老房子立面采用拉毛处理,色彩明快。建筑平面布局自由,以红瓦作披檐,多用拱券和连续柱式形成敞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张智敏博士在踏勘现场时指出:“老房子的建筑风格以西班牙风格为主。”
老房子坐北朝南。张智敏指出:“房子朝着庭院的一面(南面)使用连续西洋柱,西班牙式的敞廊使用连续拱券或西洋柱,往往是和庭院发生互动。墙面采用拉毛批荡等手工感的朴素装饰结合红瓦披檐,显示出强烈的田园特色。”
而据曹国裕老师回忆,房子南面曾是一个花园。“花园好漂亮!西南角种了一丛竹树;东南角种了一株花叶浓密的苹婆树;中间还种了本地水果,有酸甜杨桃、黄皮、人参果,还有一株南洋杉。”
曹老师还记得,西面外墙原本有一幅2-3米高的西洋航海帆船浮雕,“好大的帆,好有立体感,可惜文革时期被凿烂。”
张智敏说,老房子的窗户颇具特色,窗户有方形也有圆拱形,初步判断仍保留原来的铁艺窗花。
农林上路18号:民国时期广九铁路局长李禄超宅邸
典型的西班牙风格别墅,庭园有景墙
走在浓荫覆盖的农林上路社区,一座西班牙风格的小洋楼藏身农林上路18号绿树掩映的庭院中。岭南著名建筑师黄玉瑜女儿黄美清回忆,这是原广九铁路局长李禄超宅邸。
辛亥革命元勋古应芬之子古滂也证实了这一说法:“李禄超的女儿李爱莲(May)住在美国旧金山南湾。她今年91岁,行动不便,无法回国。她亲口告诉我这是她父亲李禄超的故居。”
据《中山文史》、1984年《人民日报》等资料,李禄超(1890—1986)是孙中山机要秘书和英文秘书,还担任过广州市政厅第一任财政局长、广东省政府委员、广九铁路局局长、广东省政府实业厅长等职。宋庆龄曾写信赞誉他为国为民的精神。
和林逸民宅邸相似,这栋房子外立面采用明快的黄色,平面采用多变自由布局,楼层窗户错落分布。在多个窗户上方都饰以红瓦小披檐。一楼敞廊和二楼阳台还使用拱券。老房子钢质门窗、地砖和楼梯都基本保留。
“这座老房子是典型的西班牙风格别墅。西班牙风格一般多自由的平面布局,非对称,结合坡屋顶造成建筑体量高低错落、变化丰富,在南面用连续圆拱的方式做敞廊,还讲究和庭院呼应,形成整体的田园风格。”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张智敏博士指出,庭院南面有一座造型讲究的景墙,起到庭院对景的装饰功能。景墙是西式风格,两边是塔司干柱式,中间的涡卷造型就像一颗凹进去的贝壳。
专 家 评 点
上世纪30年代:受美国加州地区西班牙殖民地复兴式别墅影响
反映独立住宅兴起各种风格并存的时代特点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张智敏
这种型式的独栋住宅在前几批的广州市历史建筑名录中,也有类似的,如慎园、模范住宅区旧址三育路44 号,模范住宅区旧址菜园西35 号,主要分布在东山附近,修建年代是在民国二十年代(即上世纪30年代),与当时周边的红砖洋房别墅有着鲜明的区别、形成独立的建筑风格样式。
这一类型的住宅主要受到兴起于二十世纪初美国加州地区西班牙殖民地复兴式(Spanish Colonial Revival Style)别墅的影响。在我国的上海、南京、天津等地也有类似的实例。主要实例以独立别墅为主,由于比较适应本地气候,和中国人的对住宅建筑的使用需求,得到了当时部分业主和设计师的青睐。
由于同时期中国近代住宅建筑呈现多种样式和风格的并存,在对这一类独立住宅建筑的设计当中也混合了其他的建筑样式和处理手法。展现更加丰富多变的建筑型式和建筑元素。而广州现存的几栋类似风格的独立住宅正好反映了这一时期独立住宅兴起,各种风格样式并存的时代特点。是研究民国时期住宅建筑不可多得的实例。
街 坊 回 忆
先父为广州城市建设流了好多汗
■林建国(林逸民儿子,在旧金山市立大学任教,81岁)
老房子在1936至1937年建成。我当时出生后不久,房子的业主是用我的名字登记。1936至1938年、1946至1947年,我爸爸在这里住过。孙科和陈策都曾来过我们家。以前房子是没有围墙的。对着培正路那边有一个车库。
沦陷期间我们离开广州,老房子被日军占用。后来我们家搬走了。1949年后,有苏联专家入住。
中山先生对先父说:“你应为国服务”
先父为广州城市建设流了好多汗。他认为工务局是一生投入最多精力的地方,可以说任广州工务局长是他最大成就之一;也有人提出他是南京“首都计划”主要贡献者之一。
先叔祖父林护在香港支持孙中山革命。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很感激他。他向孙中山介绍刚从美国学成的先父,那时先父在香港联益公司任工程师。中山先生对先父说:“你应为国服务,现在孙科到广州去,你跟他去吧!”
因此先父跟随孙科来到广州。他曾当五任广州市工务局局长。
先父常喜谈为上下九、十八甫扩宽道路。西关路巷很窄、多木屋,年年有大火,烧一大片,消防车无法进入。孙科和先父计划把路拓宽,但当时要求商户向后退五六尺,很多人反对。有人向工程人员吐口水,还说要谋杀我爸爸。后来广州市商会会长邹殿邦帮助先父说服商户。开出一条路后,商户觉得不但运货方便,而且人流多了,他们张灯结彩、烧炮仗、舞龙舞狮。
另一个困扰我爸爸的问题是扩展广州。他认为广州要向东发展,即开发天河地区。
孙中山曾经提出要在全中国建立五个大港,我爸爸参与了其中的葫芦岛、黄埔港开发。
日军攻陷广州后,先父在粤北负责参与战时的军事工程。
1956年全家到美国定居。爸爸晚年仍热心家乡建设,捐钱到新会办医院和学校。
孙中山喜欢李禄超聪明机智、意志坚强
李禄超自少勤奋好学。9岁时随父李君勤迁居美国三藩市。
孙中山赴美向华侨宣传革命,十八九岁的李禄超对孙中山十分热爱和敬仰。孙中山也喜欢李禄超聪明机智、意志坚强。
1912年李禄超回国工作,孙中山任命他为英文秘书,并兼管机要工作,以识博、尽职和廉洁著名。
1934年李禄超任广九铁路局局长后,与其夫人孙氏定居在广州市东山。
1950年初李禄超去香港居住。1969年因患舌癌赴美国就医,1970年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疗养。李先生一直没有加入外国国籍,一直十分关心祖国建设。
1986年7月,李禄超怀着愉快的心情从千里达回到阔别了40多年的广州居住,并回到故居荔湾区观音直街19号。但由于疲劳过度,不久便患病。最终抢救无效,享年96岁。
(根据梁耀中:《孙中山先生之英文秘书李禄超》、阮桂城:《李禄超故居》、《中国年鉴》整理)
城 市 记 忆
国内首个专门的 市政建设机构出自广州
1918年,广州市市政公所成立
1918年,广州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专门的市政建设机构——广州市市政公所。市政公所的成立是第一次使用“广州市”的概念;其成立也开展了市政建设和房地产管理,初具城市建设管理的部分职能。
1920年,《广州市暂行条例》实施。该条例是全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城市组织规章。
根据《广州市暂行条例》,1921年2月中国第一个独立的城市政府——广州市政厅成立,标志着广州正式建市。市政厅下设工务局,主管市政建设。
林逸民代表工务局提出
《展拓市区案》扩大广州市区范围
随着广州市政建设发展,广州商务繁盛、人口增加,市政厅决定扩大广州市区范围。
1923年,广州市工务局局长林逸民代表工务局提出《展拓市区案》,将广州市区划分为五个部分:北部以白云山为界;西部以增埗对河两岛为界;西南部以贝底水、石围塘为界,并将白鹤洞、芳村、花地一带圈入,可辟为附城之实业策源地;南部,将河南全岛及黄埔圈入市政范围;东部,以黄埔对河之东圃墟及沼下车陂涌北上至水土冈为界。
在此之前,广州市区范围以警察区域作为市区区域标准。但警察区域毕竟非正式市区的明确区域,范围上也有诸多局限。
林逸民任内还完成东山公园建设,开始填筑海珠新堤(今与长堤大马路平行之沿江西路路段),开辟河南宝岗马路,测量划定东山区域马路线路,开辟观音山公园(今越秀公园),兴筑十三行地区6条马路。
广九铁路:
近代穗港最重要的交通要道
1907年中英订立合同,开筑广九铁路。广九铁路分华(也称粤)、港两段,华段自广州至深圳,港段自深圳至九龙。中英双方接触均需要一个能干而且精通英语的外交人才,李禄超当时出任铁路局长被认为当之无愧。
1911年3月、9月两段先后竣工通车。广九铁路使东山地区人口骤增,农副产品需求量亦随之增加,有力地促进东山土地的开发利用。广九铁路通车后,成为穗港之间最为重要的交通要道。
当时广九铁路管理上井井有条。抗日战争时期,这条铁路还成了我国军事物资的重要运输线路。
(参考文献:《广州市市政报告汇刊(1924)》;《广州市志》;许瑞生:《广州近代市政制度与城市空间》;孙颖:《从封建府治到现代市政——清末民初广州市政变革》、倪俊明:《广州城市空间的历史拓展及其特点》、王美怡:《“活在历史中”的城市——近代广州城市史研究刍议》等)
文献来源:2015-09-17   新快报-A14 15
作者:莫冠婷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