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山下,往昔有两处古井,见载于明之前史册,今仅存其一,即越秀山下的越王井。
元代大德《南海志》说,越井名天井,或名赵佗井。“伪刘呼为玉龙泉,唯以供己,禁民莫得汲。”伪刘即指五代时期的刘汉,当时广州城里面饮用水不多,河水是咸的,经常有海水倒灌。城里面不多的优质井水,都集中在越秀山脚下,这里靠近山脉,雨水充足,水质有保证。
越王井传说是南粤王赵佗所开凿,为广州诸井之祖。这个井有几个井口,方便多人同时饮用,并且它又有另一个名字叫“通泉”,传说曾经有人将酒杯不慎落入这个井,不久居然从珠江的石门,也就是今日南海黄岐附近找到了,由此得出此井通珠江的结论。
古井能与江通,是广州古代传说之中很流行的一种说法。不仅古井,连长寿寺的一个水池,也说与珠江相同,每天潮汐时,池水都会有涨退云云。广州城地下水水系很复杂,若有细小的通道,并非不可能,不过若能浮起小酒杯,则有点近乎神话了。
越王井到了民国时期,还是附近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龙济光曾经派几十个士兵来打水,用了两天才将水抽干,以疏通井下淤泥,可见这井含水量之大。今日经过应元路,可以看到科学馆的后墙上,有红砂岩的标志,写着文物保护单位的字样,但是水质已经完全不堪饮用。
至于另外一处古井,则是盘福路的双井,双井顾名思义,即两口相连的水井,其实即井盖有两口而已。盘福路今日有双井街地名,《南海志》说“在南海县西,中夹官路,其味次于达摩泉”。达摩泉在光孝寺内,是有名的清泉,今存,双井味道仅次于达摩井,想来也是不错的。
我曾经到双井街实地勘察,街的尽头是高地,昔日应该是越秀山的余脉,也就是白云山的最后一个山峰伸入城里的遗存,那里应该有不错的泉脉,《南海志》说双井已经堰塞,明清两代人固然都没见过,只剩下孤独的街名了。
文献来源:2015-09-15   信息时报-C10
作者:梁基永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