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有许多历史清韵的街巷。我偶尔走过朝天路上的崔府街,认识了一位名人,他就是南宋名臣崔与之(1158-1239)。
街口叠着几块“崔府街”石碑,一家屋檐下挂着一块蓝铁皮白瓷字的“崔府街”牌子,透露出近八百年前这里住过一位崔姓官人的信息。
崔与之77岁高龄退休时住在这里。退休前夕,广东发生了兵变,叛军围困广州。为了地方安定,崔与之出任广东经略安抚使,主持广东军政。由于他身体虚弱,不能到经略府办公,就在家治理事务,所以崔府成了当时广东最高权力机构所在地。
清正廉洁,不惧权贵的崔与之,留下了不少值得称颂的故事。发生兵变时,虽然高龄,他仍上城墙安抚乱兵,由于他德齿具尊,哗变将士都服其恩威,纷纷下跪弃械,兵变随即宣告平定。在去世前两年,他被任命为右丞相,但他坚辞而未到任。翌年五月退休。
崔与之故乡在广州增城坑贝村。他出生于贫寒之家,得到他人资助才得以进入太学就读,35岁考中进士。其后历任地方的司法官员、知县、户部员外郎。由于任内政声甚佳 ,他于嘉定七年(1214)被朝廷破格提升为扬州知府和淮东安抚使,全权筹划抗击金国军队南侵的地方防务。
任内浙东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无数饥民流入淮东一带而被阻于各城门外,崔却下令打开扬州城门安置难民,救活流民万余人。嘉定十三年(1220),金兵入侵四川,他被调任成都府本路安抚使组织抗金,后又升任为四川制置使。后来他又在花甲之年到四川主政,深得四川人民爱戴,所以病老辞归时,四川人在成都仙游阁为他建了祠庙,称其为“西蜀福星”。宋理宗很喜欢崔与之,留下右丞相职位等待他,他共拒绝了十三次。
这样有名望的大臣又被称为“开岭南宋词之始”。崔与之特别喜欢菊花,自号菊坡。他的词章造诣颇高,所治儒学的“菊坡学派”亦被认定是岭南历史上的第一个学术流派,並留有诗文集。崔与之去世后,宋理宗亲书“菊坡”二字赐其家属。清朝时在越秀山麓曾有一所闻名全国的菊坡精舍(现市二中所在地),就是为了纪念崔与之。
认识了崔与之,再走一走崔府街,顿生对他的敬仰。据说当年崔府“堂庑宏壮”,也许八百多年前这里开满了菊花,而一位不续娶的孤独老人正漫步芬芳之中。
文献来源:2015-05-20   新快报-A25
作者:姜贞爱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