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洋楼时光老 几多故事待追忆

    广州俗话说,“有钱有势住东山”,究竟在以新河浦为代表的东山小洋房片区里,蕴藏着怎样的名门望族故事?昨日,越秀新河浦历史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尘封在老房中的东山望族故事也向游人坦露。馆方还向散布在全球各角落的屋主后人呼吁,欢迎回国提供老房资料,还原老房子的故事。

    微型博物馆讲述东山小洋楼往事

    从广州塔往西北方望去,一片由493栋低矮小洋楼组成的民国历史文化街区,与东山湖畔的摩天大楼形成强烈对比,这就是新河浦民国历史文化街区。在2007年成为全市首个完成整体修缮的历史文化街区后,昨日,专门为纪念新河浦历史而布置的社区微型博物馆对外开放。

    博物馆位于山河后街77号一座现代建筑内,走入馆内,仿如走进电影《花样年华》的场景,留声机、欧式沙发摆在棕色调的客厅里,民国东山少爷的生活场景被还原。从场景区走进展示区,一块块由东山小洋楼后人提供的清水红砖、南洋花街砖被展示于玻璃柜内,据说是百年前从国外进口的时髦建材;墙壁上,昏黄的射灯展示着一幅幅老照片和老地图,还有照片前一个个东山小洋楼的模型,细细地忆述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华侨回国投资建房,打造广州首个近代化街区的故事。

    屋主旅居海外租客不知老房故事

    今年60多岁的黄新穗女士,是新河浦社区出生长大的老居民,1980年迁居海外,不定期还会回祖屋居住。在她看来,外界对新河浦的认识更多是从建筑特色上,其实新河浦很多名人的故事更值得记录和关注,从事钢琴教育的她这次专程从香港归来,就是要讲述祖屋明园的故事。

    黄新穗记得,现位于培正路12-14号的明园,为祖父黄跃民于上世纪40年代,利用在美国芝加哥做洗衣工积累30余年的资本回国建起来的。这是两栋楼高三层的红砖洋房,罗马柱、欧式铁窗、水刷石仍然完好保留着,小洋楼后面,还有一座专供佣人住宿及厨房所在的配楼,以廊道连接。黄新穗说,这是考虑到防火安全和主仆有别而分隔开来的。

    如今,老房已出租给一家设计公司做办公室,屋内仍完好保留当年的水磨石米地、杉木门窗。租户张先生表示,知道当年能在此建房的华侨都有一定来头,至于故事,面对上门探访的摄影爱好者,他不知所以然,也不知如何讲述。

    多少新河浦名园淹没岁月中

    “当年大把小洋楼比我这栋更考究,可惜很多都拆了建新房了。”站在孩提时喂过小鸡的院子里,如今记忆里那片小竹林已变成现代楼房,黄新穗感慨,记忆中的新河浦,还有更多建筑更精巧的花园,明园确实算不上什么著名的建筑,可随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新河浦民国别墅被拆除,建起一座座新式建筑,这些中西合璧的小花园,就越来越少了,自己的祖屋能被评为新河浦“五大侨园”之一,黄新穗感到很意外。

    “曾经有单位打算征收这块地,我们考虑到要保存祖辈的心血,想尽办法保护这座房子。”黄新穗表示,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陆续收到各个单位要求收购其祖屋的要求,当年为了把祖屋保护起来,就在院子里按照当时的手续,建起来两座楼高4层的单体楼,一方面是解决后代的住房问题,另一方面是以建房的方式,将地块保护起来。

    “如果政府有要求,我们可以拆除院子里的房子,还原祖屋当年的面貌。”近年来旅居香港的她,得知广州市政府正致力于恢复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黄新穗感到应该出一份力,在她看来,新河浦文化是西学东渐进入广州的舞台,很多东山家庭因为重视教育,将子女培养成专业人士,走向世界。无论是从传播新河浦这种精神,还是从还原家族的记忆的角度,都有必要都新河浦民国建筑进行修旧如旧。

    东山街文化站站长、新河浦历史文化展览馆策展人张安国表示,目前他们正在收集更多新河浦老房的故事,华侨家族史、精英创业故事等,由于不少屋主后人散居海外,一手资料不多,希望有更多人提供新河浦的历史故事,丰富新河浦博物馆的内容。

    历史溯源 良好的教育和宗教氛围,吸引归侨聚居新河浦

    1918年掀起的市政改良运动,令按照西式规划的新河浦片区,成为华侨争相投资建房的片区。新河浦博物馆有关研究材料认为,华侨开发东山的原因,一是由于东山有完备的男女中小学,侨眷可以照顾儿女读书求学,加之东山宗教气氛浓厚,适合华侨的宗教生活习惯;二是离城较近、环境清幽,吸引广州四邑地区华侨在此聚居。资料显示,1908年,培道女校(培正中学前身)就在此创立,全盛时期有6000多名学生,此外还有培灵幼儿园(今烟墩路幼儿园)、恤孤院、医院、安老院等机构。

    百年前华侨经营的模范街区,今变广州著名景点

    1908年后,培道女校校舍、华南浸信会培道学堂、两广浸信会神道学校先后在新河浦一带创办,加上浸信会礼拜堂、浸信会医院、安老院、恤孤院的设立,让新河浦成为一个教育、医疗、宗教设施齐全的社区。

    1918年广州开始的市政改良运动以及一战后侨资涌入中国,海外华侨开始投资东山营建住宅,经过十余年的开发,东山已经从昔日的鱼塘农舍遍布变成广州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文教发达的区域。

    2007年新河浦成为广州市首个推行连片综合整饰和修缮的历史文化街区,目的是擦亮东山小洋楼的旅游品牌。

    游览小贴士 新河浦半日游,可以这样走

    越秀区有关部门表示,新河浦博物馆的建成,让新河浦10分钟文化圈有了新的载体,以博物馆为中心向四周辐射500米,可以将社区内15座民国建筑连成一体,记者实地走访,发现今天的新河浦,可以按照以下路线,安排半日游行程:

    首先,从地铁东山口站E出口走入署前路,即进入新河浦历史文化片区,从庙前直街行走100米,首先发现百年老校———广州市第七中学、培正小学、培正中学(前身为培道中学),沿着七中旁的寺贝通津,可游览基督教东山堂;之后沿着恤孤院路、培正路,可分别游览新河浦五大侨园(春园、明园、简园、逵园、隅园)、中共三大会址、新河浦花园,最后到达位于山河后街的新河浦历史文化博物馆,深度了解新河浦历史街区的名门往事。

    知多D 新河浦历史文化博物馆

    越秀区东山街文化站站长张安国表示,新河浦历史文化博物馆前身是东山街文化站,是越秀区17个社区微型博物馆之一,从2013年初开始布置,前期曾向新河浦社区内人居民征集展品,获得一批老建材、老照片及老书信等,由于有价值的实物不多,目前展览仍以文图展板展示为主。博物馆不定期还会安排新河浦老居民,现身向参观者讲述东山小洋房的故事。

文献来源:2015-01-14   南方都市报-AII03

作者:吴广宇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