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如何留住你的文化根脉?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的殷切希望,新年伊始引发热烈响应。央视1月10日《焦点访谈》在《留住历史根脉》专题里那句“把文物保护好,运用好,传给后人,这是当代人的责任”,更唤起了社会各界对本土历史文化遗产“活化”的关注。 

    这些声音,在有着2200多年历史、33年前就被评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广州自然引起强烈共鸣。事实上,我们对这座城的历史寻根从未中断。其中,那条2000多年从未改变的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北京路,可能倾注了广州人最多的心血。溯流而上,广州人找回了千年古道和古楼的遗址;找回了南越王千年宫署、西汉千年水闸、秦代千年造船工场的遗址;还让那千年古寺大佛寺、青云书院、庐江书院再度走进现代生活。
  
    只是,挖出历史文化遗产,与做好文化传承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让人欣喜的是,酝酿十余年的《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于去年11月正式生效,其被认为是广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尚方宝剑”,也为广州唯一一个以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载体——“北京路文化核心区”带来保护与活化的新契机。 
  
    过去33年的传承路上,与广州同一批获得历史名城称号的北京,已经改造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国子监街和烟袋斜街;南京,已打造了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和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两张城市名片;杭州,已启动了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并令其成为全国首个开放式商业特色街区4A级景区。而第二批才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天津,也将“历史风貌建筑”做成了该城保护历史建筑的法定名词,静园、庆王府等一批历史风貌建筑得到了科学合理的“活化”…… 
  
    回看广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似乎远未彰显出应有的魅力。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广州好比内功极强的武林高手,却始终沉默泯然于众。在最近羊城晚报与暨南大学分别作出的相关调查中,1545名公众中认为“广州是一座有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仅占15.0%;将“拥有古建筑、古书院等历史风貌”列为“体验广州”原因的人,不到参加测试比例的一成! 
  
    城市文化觉醒甚早的广州,该如何破解历史交给我们的命题?作为一张深具文化底蕴的报纸,怀着对羊城的深情,《羊城晚报》从即日起推出《追寻广州传承之心》大型系列报道,用心记录广州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改造上的成绩与困惑,邀请各方人士探讨形成本土历史文化核心区与辐射街区的出路。望以此,为广州留住文化根脉尽微薄之力。

文献来源:2015-01-14   羊城晚报-A1

作者:刘云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