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墓园为纪念性公园,是为纪念辛亥“三二九”起义牺牲的烈士而建的墓园,又称为黄花岗公园,位于先烈中路。
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时半,革命党选锋队(敢死队)160多人,在黄兴率领下举行起义。起义军分别从设在越华路小东营5号的起义指挥部及莲塘街吴公馆出发,一举攻入清政府两广总督署(今越华路广东省民政厅)。两广总督张鸣岐逃脱,起义军放火焚烧总督署后退出。此后,又与敌人展开巷战,战死和被捕牺牲的有100多人,起义最后失败。同盟会员潘达微发动广仁善堂将起义烈士遗骸72具葬于广州东郊三望岗(俗称红花岗),并以黄花比红花一词雄浑优美,改地名为黄花岗。1912年,广东省政府拨款十万元在原墓地建墓园,孙中山亲手种植了青松。1918年,滇军师长方声涛(烈士方声洞之兄)募款继续修建,墓园初具规模。1919年,向海外华侨募款,增建了墓亭、纪功坊、乐台、四方塘等建筑。后又增建黄花亭、西亭、正门,到1935年基本形成现在的规模,辟为黄花岗公园。1954年又进一步扩建。
墓园面积13.2万平方米。建筑集中于中轴线上,包括正门的牌楼、墓道和陵墓。正门为巨形的牌楼,宽32.5米,开三门洞。门额上以花岗石镌刻孙中山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烫金大字。1932年,杨锡宗、林克明两位建筑师负责墓园的规划和正门牌楼的设计。
进门是长达230余米的墓道。两旁繁华竞开,翠柏长青。其中段建有泮池和石拱桥,最后是七十二烈士墓。墓呈正方形,每边长17.5米,在石砌围栏的四周围着铁链栏杆,中央建一亭,内立七十二烈士之墓墓碑。亭为西洋形式,方形,四根塔斯干柱子,上顶檐部,每面均有一个三角形山墙,但比西方古典的山墙要尖高,中央覆以钟形穹顶,穹顶上冠以小覆钵形,上为伞盖形,最上以宝珠结顶,有点类似塔刹。整个亭子造型为挺拔向上,使人有烈士豪气冲天之联想。亭顶形如悬钟,寓意为争取自由的警钟。
墓前右侧碑亭内立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上刻七十二烈士的姓名,左侧刻置至1932年继续审查所得14位烈士姓名的补书辛亥三廿九广州革命烈士碑。
墓后是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由章炳麟篆额,坊墙正面刻“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其东西各有螺旋形梯级可登坊顶,顶层中间用72块长方形石块堆砌成山形,上立自由女神石雕像,象征七十二烈士为自由和解放而献身。纪功坊为爱奥尼柱式,西方巴洛克建筑风格。
纪功坊后耸立着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碑,高3.92米,宽1.82米,是广州现存最大的连州青石碑刻,1934年刻置。碑文长达3000余字,详述了起义历史及修墓的经过。
陵园西南角另有一侧门,门两边起高台基座,一边台基上立八柱,以四柱成一组,两组柱上承额饰。柱为塔斯干式。两边16柱上承拱形门额,上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道”十个大字。此门风格亦为巴洛克式,与墓及纪功坊是一致的。本来是正门,后来中轴线前设计正门后,此门成为侧门。门后墓道有石碑,一对石雕龙柱,以及起义烈士喻培伦的衣冠冢。这对石雕龙柱,以青石雕成,镂空透雕,姿态生动,是福建惠安石雕作品。
园内还有史坚如祠、邓仲元墓亭及杨仙逸、冯如、潘达微等墓碑。
黄花岗烈士墓园建筑,主要是西方巴洛克建筑风格。以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作为自由、解放的象征。这是广州近代建筑中的许多风格中的一种。
黄花岗公园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时拨款重修。1986年评为羊城八景之一,称黄花浩气。
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时半,革命党选锋队(敢死队)160多人,在黄兴率领下举行起义。起义军分别从设在越华路小东营5号的起义指挥部及莲塘街吴公馆出发,一举攻入清政府两广总督署(今越华路广东省民政厅)。两广总督张鸣岐逃脱,起义军放火焚烧总督署后退出。此后,又与敌人展开巷战,战死和被捕牺牲的有100多人,起义最后失败。同盟会员潘达微发动广仁善堂将起义烈士遗骸72具葬于广州东郊三望岗(俗称红花岗),并以黄花比红花一词雄浑优美,改地名为黄花岗。1912年,广东省政府拨款十万元在原墓地建墓园,孙中山亲手种植了青松。1918年,滇军师长方声涛(烈士方声洞之兄)募款继续修建,墓园初具规模。1919年,向海外华侨募款,增建了墓亭、纪功坊、乐台、四方塘等建筑。后又增建黄花亭、西亭、正门,到1935年基本形成现在的规模,辟为黄花岗公园。1954年又进一步扩建。
墓园面积13.2万平方米。建筑集中于中轴线上,包括正门的牌楼、墓道和陵墓。正门为巨形的牌楼,宽32.5米,开三门洞。门额上以花岗石镌刻孙中山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烫金大字。1932年,杨锡宗、林克明两位建筑师负责墓园的规划和正门牌楼的设计。
进门是长达230余米的墓道。两旁繁华竞开,翠柏长青。其中段建有泮池和石拱桥,最后是七十二烈士墓。墓呈正方形,每边长17.5米,在石砌围栏的四周围着铁链栏杆,中央建一亭,内立七十二烈士之墓墓碑。亭为西洋形式,方形,四根塔斯干柱子,上顶檐部,每面均有一个三角形山墙,但比西方古典的山墙要尖高,中央覆以钟形穹顶,穹顶上冠以小覆钵形,上为伞盖形,最上以宝珠结顶,有点类似塔刹。整个亭子造型为挺拔向上,使人有烈士豪气冲天之联想。亭顶形如悬钟,寓意为争取自由的警钟。
墓前右侧碑亭内立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上刻七十二烈士的姓名,左侧刻置至1932年继续审查所得14位烈士姓名的补书辛亥三廿九广州革命烈士碑。
墓后是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由章炳麟篆额,坊墙正面刻“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其东西各有螺旋形梯级可登坊顶,顶层中间用72块长方形石块堆砌成山形,上立自由女神石雕像,象征七十二烈士为自由和解放而献身。纪功坊为爱奥尼柱式,西方巴洛克建筑风格。
纪功坊后耸立着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碑,高3.92米,宽1.82米,是广州现存最大的连州青石碑刻,1934年刻置。碑文长达3000余字,详述了起义历史及修墓的经过。
陵园西南角另有一侧门,门两边起高台基座,一边台基上立八柱,以四柱成一组,两组柱上承额饰。柱为塔斯干式。两边16柱上承拱形门额,上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道”十个大字。此门风格亦为巴洛克式,与墓及纪功坊是一致的。本来是正门,后来中轴线前设计正门后,此门成为侧门。门后墓道有石碑,一对石雕龙柱,以及起义烈士喻培伦的衣冠冢。这对石雕龙柱,以青石雕成,镂空透雕,姿态生动,是福建惠安石雕作品。
园内还有史坚如祠、邓仲元墓亭及杨仙逸、冯如、潘达微等墓碑。
黄花岗烈士墓园建筑,主要是西方巴洛克建筑风格。以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作为自由、解放的象征。这是广州近代建筑中的许多风格中的一种。
黄花岗公园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时拨款重修。1986年评为羊城八景之一,称黄花浩气。
文献资料来源:2000年   摘自《广州建筑》
作者:吴庆洲著
索取号:TU-092/7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