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上存风义-清末同盟会会员潘达微
在广州市先烈路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殓葬着广州 “三.二九”反清起义中壮烈牺牲的烈士。园内的七十二烈士陵墓东侧,立着一座方柱形纪念碑式墓,正面刻着“潘达微先生之墓”。潘达微不是“三.二九”烈士,但他也是同盟会会员,“三.二九”起义失败之后,由于他的冒险奔走,才使起义烈士遗骸得于殓葬于此。此地原名红花岗,也因潘达微意有所指改名黄花岗。潘达微生前为烈士安葬竭尽心力,身后,也得长眠于陵园,永伴烈士英灵,似可堪慰平生!
潘达微,原名潘虹,乳名阿忠,字心微,后改达微,又字铁苍,号影吾、景吾,别号忏觉,冷道人,题画署冷残、觉庐。广东番禺人,出身官绅之家。父潘文卿是清末武官,辞官回乡后,是广州广善堂创始人之一。潘达微出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在兄弟姐妹7人中排行第五。少时勤奋读书,十五六岁时,便能模仿古诗画。诗文书画都很有根底。他曾师从画家居廉,长于国画。潘达微自幼多病,后来被时在广州开设诊所的孙中山所医好。在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下,立志救国,提倡社会改革,利用父亲的社会地位遗迹与官方人士的关系,以美术活动为掩护,和革命派人士密切联络。不久,他与小他1岁的史坚如一起参加兴中会,协助孙中山开展革命活动。史坚如暗杀清广东巡抚未遂壮烈牺牲之后,潘达微更加坚定革命意志,广泛团结志士,陈树人就是在他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的。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潘达微成为孙中山在香港、广州的得力助手。这年8月,孙中山嘱托他举办宣传刊物,鼓吹革命,推动反美拒约斗争的开展。潘达微遂以赞育善社的名义,筹款数千元,和陈垣、高剑父、陈树人、廖平子、黄鲁逸等人在广州创办石印《拒约画报》,后改名为《时事画报》,他在创办画报之时,就明确地提出了“以革命思想入画”的口号,这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针对当时国人文化程度低下特点,画报图文并重,针砭时弊,鼓吹改革。在海内外起了很大的积极影响。这份画报出版约一年左右,就被清政府查禁。以后,潘达微又与高剑父、陈树人等人在广州南武学堂、培淑女校、洁芳女校等校分别担任图画教员,暗中进行革命宣传活动。他动手撰写儿歌《月光光》: 月光光,照地塘,塘中有只大豺狼。豺狼真恶毒,专门食人肉。先食阿爹,后食阿叔,阿妈叫我走,冤进豺狼口。返归练拳头,他日同阿爹阿叔来报仇。
这首内容影射反清的儿歌,很快在广州一带流传开来。
光绪三十年(1905年),孙中山在法国邮船“加利都尼亚号”上会见了潘达微,面示组党机宜。由于潘达微为人谦逊慈和,以俠义称重于时,因而在发展同盟会会员上颇有成绩。侨商领袖人物林护、余斌臣、谭肇康、李煜堂、吴友启等30多人,都因他的关系热心加盟。同盟会每次为起义发起筹饷,也因他的人缘信用而筹得最多款项。他成为同盟会香港分会的主要人物,深得孙中山的信任和敬重。冯自由赴加拿大后,他成为胡汉民的智囊人物,与高剑父、陈树人等人利用教学活动积极宣传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在广州发展了不少男女青年会员。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由于封建大家庭反对他参与革命活动,潘达微遂与家庭决裂,与夫人陈伟庄一起搬出大家庭,迁往广州河南龙导尾一间狭小的房子居住。同盟会在广州成立支会,高剑父、潘达微分别担任正、副会长,潘达微与高剑父、陈树人二人创办陶瓷工厂,开设“美术瓷窑”,从事改良陶瓷工艺,现广东博物馆还藏有当年由潘达微画竹、陈树人画月、高奇峰画雀的一个“广彩冷月栖篁盘”,弥足纪念。革命党人经常在厂里和他家中秘密开会,并利用瓷窑掩护试制炸弹。这时候,设在香港的同盟会南方支部密锣紧鼓地策划在广东各地起义。为了扩大组织和便于与各方联络,潘达微与高剑父利用广州河南漱珠桥担杆巷“阿巨裱画店”二楼开展活动,取名“守真阁”,成为策动广州庚戌新军起义的机关之一。庚戌起义失败后,守真阁被查封,好在革命党人均得到安全转移。
翌年,潘达微与陈树人、邓慕韩、卢博浪、李孟哲等人在广州创办《平民报》鼓吹革命。这时候同盟会在广州办的唯一一份机关报。他还兼任《七十二行商报》笔政,经常撰文抨击时弊,揭露清朝统治的黑暗。
宣统三年(1911年),同盟会计划再在广州发动起义,潘达微和高剑父等人利用河南歧兴里培淑女校作为转运储存武器弹药的机关。陈伟庄及宋铭黄等同盟会女同志,或乔装新娘出嫁归宁,或假借送妆奁、寿礼等各种名义,掩护运送弹药入城,积极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起义因故改期,在三月二十九日爆发,异军突起奋战一夜,终于力量悬殊而失败。从越秀山麓至双门底各街道上,殉难烈士遗骸枕藉,暴尸街头。清政府此时只顾调兵遣将,搜捕革命党人,何顾收殓遗骸之事。到四月三日,广州城门仍严加盘查出入。潘达微关心死难烈士的情况,以《平民报》访员的身份一早从南门入广州,了解到广州各善堂已派出仵工把烈士遗体陆续运送到东门外咨议局前旷地。他又出南门,折往东郊咨议局前,只见尸体叠成几堆,折臂断头,血肉模糊,惨不忍睹。在场还有虎视鼠窥的密探。潘达微忍泪离开尸场,急忙设法谋求营葬烈士之事。他了解到南海、番禺两县知事初时协商想把烈士移埋狗头山,后又拟葬于处决罪犯的臭岗。这臭岗,是以浮土掩埋被处决的罪犯的一处巨窟,臭气远播,路人掩鼻而行,故得名臭岗。潘达微获讯悲愤交集,此次牺牲的人数,当在百人之上,其中有华侨、留学生、报人、作家、宗教家、学生、教师、工人、农民、商人,这些人是革命党的经营,是舍身成仁的爱国志士,岂可让他们抛尸于臭岗。他心急如焚地向同盟会负责人作了汇报。同盟会领导考虑到潘达微身份尚未暴露,又是出身善董家庭,和各善堂多有世交关系,决定由他出面设法收葬事宜。潘达微接受这个任务,乃冒险奔走,出面与各善堂洽商葬事,歌善堂怕惹事上身,都不敢应允。潘达微再三说明这些死者是为改革政治捐躯,与其他罪犯不同,不应草草藁葬,劝善董们施棺施地。他见善董门面有难色,便向广州名绅、清乡督办江孔殷请求疏通清政府,准许妥善营葬。江家与潘家是世交,江孔殷与两广总督张鸣企、水师提督李准有交情,慨然答应设法说情,疏通之后,并电话告知两粤广仁善堂,说明他对此事可负全责云云。潘达微又对广仁善堂之善董徐树棠声泪俱下陈以大义,使徐大受感动,答应将坐落在沙河马路旁还未有下葬过的义地红花岗拨为葬地,棺殓营葬各事,统由广仁善堂担任。潘达微打躬道谢,马上跑到红花岗勘察地形,觉得虽不巍峨壮观,仓卒中能得此一片净土已很不错,遂提出明日下葬。
翌日,潘达微天不亮就起身,妻子知他为营葬革命党人,也以黑布裹在他襟袖里,以寄哀思。羊城上空,此日仍是乌云不散,凄风苦雨。上午八时,来到尸场,仵工尚未到来。堆放拉几天的尸体以秽气触鼻。潘达微用药丸塞住鼻孔,辟除臭气。十时左右,仵工抬来棺木,都是薄板所制,潘达微又为之伤心叹息,在场有方便医院派来的一个善童,见状应承即由医院换来医院较好的棺木下葬。连日下雨,尸体被铁线二、三具捆成一束,霉烂腐肿,有的烈士披的假发掉拉,脑壳裂缝中有小虫蠕动钻出。潘达微再三恳求仵工解去实体的铁线,又逐一除去枷锁,洗去血迹,随殓随?往墓地,安葬进预先请土工掘好的成四纵列的墓穴。入殓时,他十分认真地逐一核实,发现有一蓝衣长衫之尸不是烈士遗骸,遂即另置,后为人所领去,果然是清吏李某的爪牙。潘达微协同100多名仵工从上午十一时一直忙到下午四时,总共殓葬了72位死难烈士。
潘达微对殓葬之事本不想宣扬,讵料保皇派的《国事报》次日就登载了这项消息,故意在措辞上渲染潘达微的奔走呼号的情况。事已至此,潘达微索性将营葬的经过在《平民报》和《七十二行商报》上发了详细的消息,标题是《咨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这条标题一时传诵街头。其时岗上并非种有菊花,岗名原是红花岗,只因为潘氏平生最爱菊花,特别欣赏古人“菊残犹有傲霜枝”之句,故特意为岗改名。从此,黄花岗名传环宇,潘达微也因收葬七十二烈士,被他的知友称为“俠士”。
报上发表文章之后,引起了清吏的恼恨,拟派暗探将潘达微逮捕问罪,查封了《平民报》。潘达微赶在清廷下手之前逃到香港转到上海,改名陈虹,在龙华的徐姓人家中当园丁,每天洒扫庭院,浇淋花草,得暇则躲在木屋之中习作国画。一日,圆主徐某发现他闭门绘画,所作书画极佳,异常惊愕,善意盘问之下,始知他是收殓七十二烈士之潘达微,立即改称他为“志士”,以嘉宾之礼相待。武昌起义之后,潘达微从报上得知广东革命军已进逼省垣,立即告别徐某,南返香港,回到广州。
此时,广东已光复。胡汉民由港回广州任都督,一再邀请潘达微出任重要行政职务。潘达微却表示功成身退,不愿做官,只愿参加做些社会教育和福利事业的工作。他接受警察厅长陈景华的邀请,在广州花地黄大仙祠创办孤儿教育院并出任院长。政府无法解决经费,他变卖母亲遗产之房产,以自己份内所得之款作为孤儿院经费。这所孤儿院先后办了50多班,毕业孤儿达千余人,其中有粤剧名演员罗品超。潘达微还创办了以收容贫苦妇女特别是逃出主家的妾婢为主的广东女子教育院,在河南歧兴南约还创办了一间缤华女子学堂。他主张解放婢女,提倡女子就业,反对妇女缠足、穿耳,积极开展女权运动。又和几个文友创办了“琳琅幻影新剧团”,他亲自将托尔斯泰的小说改编为剧本《声声泪》,自编自导。为了要把剧中的乞丐演得逼真,他自己曾化装叫化子,在广州、佛山等地露宿流浪两个月,体验生活。果然使排出的新剧演出效果甚好,轰动全城。陈景华观后题了“天地不仁”四字给潘达微,自署“世界罪人陈景华”,表示了愤世嫉俗,视改造社会为己任的决心。潘达微得此机会体察下层社会实况,创立了“乞儿救济会”,为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乞儿疾呼。他还创办了一份《乞儿呼天报》,虽然时间不长,却在我国报刊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民国2年(1913年),袁世凯阴谋篡权称帝,授其爪牙原清朝新军镇统龙济光接任广东都督,原清廷两广总督张鸣歧当上民政厅长,在粤搜杀同盟会党人,陈景华被诱杀。潘达微化装逃往香港,寄居在九龙赤柱,将居所命名“党庐“。他在香港与高剑父、谢英伯等人密切联系,策划”反袁讨龙“活动。他多次到澳门,决定以同盟会会员冯秋雪的深巷仔18号寓所作为”讨龙“联络机关,经常在此讨论起义策略。
民国6年(1917年)他与王秋湄、廖平子、梁襄武等知名人士出版了大型《天荒》画报,“取天荒地久之义,写古往今来之状”。他用“冷残”笔名写了《编天荒志成书感》诗二首:
人事苍茫百感哀,拼将心力付蒿莱。余情漫道无归宿,断幅零?费剪裁。
一回检拾一辛酸,恨草啼花半泪痕。愿向情天重抖擞,纵罹忧患不须论。
从诗中,可见他痛感天荒地老,人事苍茫,而又决意收拾革命余情,重新剪裁人生的苦闷心情。这本大型画刊,收罗图片之多、文章诗词质量之高、作者人材之盛,为我国出版史所首创。过了九年,续出第一集画册《微笑》。潘达微曾用影庐笔名撰写《寒潭陨玉记》一文,悼念投肇庆鼎湖飞水潭自杀的两位广东北伐军女子敢死队队员黄扶庸、邓慕芬,她们也是广东女子教育院的职员。潘达微感慨局势之动乱,更时时挂记着黄花岗墓园。他在民国元年(1912年)首先提出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举行周年大祭,当年5月,由解除临时大总统之职回广东的孙中山亲自主持拉公祭大典。然而,战乱频乱,黄花岗墓园一直未得兴修。潘达微为此于民国10年(1921年)所写的《自述》中发出感叹:“回首黄花岗上,碧血青磷,鬼雄夜啸,抚哀自问,诚无以对诸先烈在天之灵!”知道民国16年(1927年)黄花岗起义纪念日,他又画了一幅《黄菊红棉图》,题句道:吾粤两般千古事,黄花开后又红花。
可见其对死难党人萦系绵长深切之情。
潘达微的多才多艺,在香港仍得到发挥。他应聘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美术设计主任,旋任该公司分厂厂长。潘达微一如既往,把烟草公司每年赚得的利润,提成用于社会福利救济事业。民国4年(1915年),广东发生历史罕见的大水灾,西江下游死人塌屋,损失惨重。潘达微建议公司派轮船载衣物到灾区赈灾。潘达微很早奉行食素,中年因罹肺疾渐有出家之想,曾从杭州栖霞寺月霞长老学佛,受居士戒,发号施令妙化。他的思想受到佛教影响很深。大革命其间,潘达微一度出任广州市公益局长,因他的个性不喜从事行政工作,任职时间没多长便辞职拉。从此专心致志于艺术工作、以诵经、摄影、写画消耗余生。
潘达微画的一手好国画,擅长花鸟山水,尤喜画菊,用笔超逸。“南社”孙璞认为他的作品“上追荆关董臣,下亦不失为清湘石溪,以四王易流甜俗,不足学也”。从民国14年至16年(1925年-1927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发行的《名画日历》,大部分出自他的手笔,许多诗人名士为其题画,使这些日历成为大受欢迎的学画范本。民国15年(1926年),潘达微和黄般若等画友筹组成立广州国画研究会香港分会,直到潘达微逝世,会务才结束。他还精研于摄影技艺,民国15年(1926年),与李崧、刘体志、詹菊似等人组成广州第一个业余摄影团体---景社。景社成立以后,多次举办影展,并选送作品参加上海华社展览活动,促进南北摄影艺术交流。上海《时代画报》评价他的作品“脱尽时俗,别具心得”。他把镜头对准旧中国的西安市,拍摄昏黄街灯下踯躅的黄包车夫的一幅摄影,获“国际摄影沙龙”奖。
潘达微壮年因迭次亡命,服食失时,又加上工作刻苦,患上肺结核多年,屡治无效,延至民国18年(1929年)夏间,病更沉重。病危时作“病梅”一幅,题诗4首不 是自我写照,其三云:天涯掩泪病难支,心血都成画上枝;莫问罗浮春梦事,至今重说尚迷离。
同年,病逝于香港万松坊寓所,终年49岁。他逝世后,南京国民政府追念其生前致力于革命,收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特明令褒扬,准其附葬黄花岗。就在逝世的上一年,他一度到过上海,将回香港时,作画十多幅分送饯行者,其中赠陆丹林有《岁寒》画屏。潘达微逝世后,柳亚子应陆丹林之请在《岁寒》画屏上题七绝一首,可谓对潘达微一生盖棺论定:
画师骑鹤出红尘,画笔长留太古春。
莫话黄花岗上事,几人能保岁寒身?

文献资料来源:   摘自《广东历史名人传略》

作者:陈泽泓编著

索取号:K820.865/4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