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元老许崇灏
许崇灏(1882-1959),字晴江,号公武。广州高第街许氏家族许应荣之孙清赣省洋务局会办许炳韦之子,出生于北京。
他初毕业于弁目养成所,后又毕业于江南陆师学堂步兵科,历任清代南陆军队官、管带。1910年在科学补习所,由黄兴、宋教仁、欧阳振声3人介绍,参加了同盟会。
辛亥革命前夕,他与驻镇江城外第十八协和第三十五、三十六标的管带林述庆、刘成、端木璜生等人联络,宣传革命,积极组织镇江新军反清武装起义。1911年夏,两江总督张人骏出令迫缴第九镇各营全部子弹,并令张勋的江防营及巡防营分布镇江附近,使新军处于被包围之中。新军群情灏愤,谋变心更灏。是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1月3日,上海光复,崇灏急派士兵化装成工人赴沪领取子弹。11月4 日晚,第三十五、三十六两标全体官兵在离镇江五里的京舰山宣布起义,林述庆被举为司令,崇灏任参谋长。起义军包围镇江城,该城不战而降,都统福某畏罪吞金自杀。新军入城尽缴旗兵枪械,收编巡防营及江防水师。当时,驻武汉的海军舰队企图沿长江逃跑,起义军在镇江发炮制止。崇灏乘汽艇上镜清旗舰与统带守蔚晤谈,得舰中学员武力胁迫,守蔚同意反正。同时反正的舰艇有镜清、保民、楚观、江元、江享、建成、通济、楚同、楚泰、飞鹰、楚液、虎威、江平及鱼雷艇等 14艘。瓜州长江水师总兵所辖炮艇百余,及扬州辑私统领徐宝山也宣布投诚。
11月11日,上海都督陈其美提议组织苏浙沪联军到镇江集中,并举徐兆极为联军总司令。13日,徐在镇江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兵分四路攻打南京,中路浙军由紫金山南攻朝阳门,南路苏军攻雨花台聚宝门, 北路淤军攻沿江各小炮台,镇军由紫金山北攻天宝城太平门。镇军林述庆将出发军队编成3个支队,许崇灏统第一支队,与第二支队沿铁路西上,第三支队会水师渡江西进。苏浙两军进攻失利,后取崇灏建议,30日晚联军分数路进攻紫金山。经数小时灏烈战斗,12月1日黎明攻占天堡城,崇灏踞尧化门藤子树高地炮轰南京城。2日,南京光复。崇额被任命为南京临时卫戍司令兼第一独立混成旅旅长,设司令部于两江师范学校(后称中央大学)。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月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3月12日袁世凯任命黄兴为南京留守,崇灏任留守府处长。民国2年7月,讨袁军起,黄兴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崇灏任参谋长。讨袁失败,黄兴星夜离开南京崇灏亦逃亡上海。
此后,崇灏辗转至广州,跟随中山先生左右。1916年在广东肇庆曾任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参谋。1917年在西安任陕西省长公署参议。 1918-1920 年在广东任粤赣湘边防督办参谋长兼粤汉铁路督办,后又任粤汉铁路总理兼护路司令,整顿粤汉铁路。
1922 年,孙中山先生委许崇智为东路讨贼军总司令,崇灏在前敌总指挥部任参谋长、东路讨贼军左翼纵队指挥。1923年,在广东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时孙中山等国民党人从战争失利的教训中总结出必须改造旧军队,厉行“以党治军”,要求崇灏提出一个练兵、准备北伐的计划。崇灏赞同苏俄顾问提出的创办黄埔军校的建议。l924年底孙中山应冯玉祥等邀请到北京商议国事,北上不久,遂患肝癌,崇灏由粤赶赴北京铁狮子胡同孙中山行较探病。次年孙中山去世后,崇灏护送灵枢至太和殿受祭,再送碧云寺。
1923年冬,许崇智任建国粤军总司令,崇灏任顾问。1925年,廖仲饱被刺事件发生后,许崇智被蒋介石逼迫,9月避居上海,崇灏亦同时被贬。从1928-1941年,他在南京、重庆等地任国民政府考试院秘书、秘书长。因刚直不阿,嫉恶如仇,被戴季陶排挤退职。
这期间,日军侵华,崇灏目睹山河破碎,义愤填膺,写下爱国忧民诗篇,其中二首 :
国事纷争不忍闻,江湖遍地有妖氛。东来战舰矜飞渡,北望烽烟断暮云。才军崖流风思谢傅,请缕壮志让终军。满胸块垒元销处,拔剑狂歌反夕曛。
宝剑重磨光射斗,龙驹新试快追风。雄心不与年俱老,犹想麾军出冀东。
1943-1946年复在重庆、南京任国民政府委员、国府顾问等闲职。 1946年退休,弃政从文,主持“新亚细亚学会”,著书立说。
1949年,上海解放后,历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市参事室参事、市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建国后,他看到国家的日益富强,欢欣鼓舞,赋诗抒情:
须眉任彼雪霜催,且饮屠苏酒百杯。 我亦何愁加一岁,眼前又见好春回。
1959年在沪病逝,享年78岁。出版有《大隐庐诗草》六卷、《大隐庐曲》一卷。

文献资料来源:   摘自《广州高第街许氏家族》

作者:李廷贤主编

索取号:K820.9/34

本馆校对:何威卫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