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华轩(1913-1985),广东省新会县右连乡人。1925年到广州谋生,当工人、卖杂货、做小贩、生活贫困。抗日战争期间,广州沦陷后,廖于1938年到香港。为解决生活问题,在香港湾仔鹅颈桥边开书摊卖小说书报。常抽暇翻阅小说,逐渐对小说有着深厚兴趣。青年时代的廖华轩,记忆力较强,又能说会道。于是又在香港兼摆档“讲古”(说书)。这是他从事说书艺术工作的开始。香港沦陷后,又重返广州,仍以小贩及说书为生。经常在梯云路、黄沙一带一些茶楼饭店等地流动说书。
广州解放后,于1950年人民政府把说书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广州说书协会。廖华轩被选为该会首任会长。在70年代后期,他先后被选为越秀区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广州市文联委员。并曾一度兼任德成街文化站副站长。从事宣传教育工作,传授说书艺术,培养和教育青少年一代,作出较大贡献。
廖华轩从事说书艺术工作有40多年历史。艺术造诣颇深。但还不断探索提高,孜孜以求。在写作创新方面埋头苦干。他一生中,创作用整理了几十人近10万字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近代和当代的新人新事为题材的故事。如《三元里平英团杀敌》、《广州起义》、《辛亥革命故事》、《彭德怀智取腊子口》、《贺龙的故事》、《成岗抗写“自白”书》、《对越自卫还击故事》、《雷锋的故事》、《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安珂》……等。同时走街串巷,深入到学校、工厂街道,义务送“古”上门。
廖华轩对青少年的成长十分关心,为对下一代的培养付出了辛勤劳动。利用暑假期间,常义务给中、小学生讲故事,运用说书讲故事形式,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和爱好,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还积极辅导和培养了小故事员30多人。其中有几个经他培养后进行公开试讲,收到较好效果。
他十分重视读书看报,通过报刊去积累资料。历年来,他利用报刊剪贴而积累的资料有三大册。就是在这些资料里,从中选取素材,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及每个时期党的政治中心任务而编写新的题材故事,用灵活生动的说书形式广为传播。
有些人为了追求高收入和“旺台”而演出一些不健康节目,造成了精神污染,廖华轩对此是十分气愤的。曾有人想利用他的说书艺术,以高价报酬,请他编讲三、四十年代广州“陈塘”的烟花逸事和“鬼古”等荒淫怪誔的节目,却遭到他严词拒绝。
廖华轩的一生,是在平凡的说书工作中做了不少对祖国、对人民有益的事,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年迈多疾,不畏艰苦去培养下一代而辛勤劳动;他耐心细致地去搜集和积累丰富资料,编写故事题材;他刚正不阿,坚决抵制歪风邪气而拒受高酬;他以严谨的生活保持了高风晚节。所有这些,都得到了人们的广泛称颂。
廖华轩生前住德成街辖内天成路3号三楼。
广州解放后,于1950年人民政府把说书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广州说书协会。廖华轩被选为该会首任会长。在70年代后期,他先后被选为越秀区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广州市文联委员。并曾一度兼任德成街文化站副站长。从事宣传教育工作,传授说书艺术,培养和教育青少年一代,作出较大贡献。
廖华轩从事说书艺术工作有40多年历史。艺术造诣颇深。但还不断探索提高,孜孜以求。在写作创新方面埋头苦干。他一生中,创作用整理了几十人近10万字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近代和当代的新人新事为题材的故事。如《三元里平英团杀敌》、《广州起义》、《辛亥革命故事》、《彭德怀智取腊子口》、《贺龙的故事》、《成岗抗写“自白”书》、《对越自卫还击故事》、《雷锋的故事》、《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安珂》……等。同时走街串巷,深入到学校、工厂街道,义务送“古”上门。
廖华轩对青少年的成长十分关心,为对下一代的培养付出了辛勤劳动。利用暑假期间,常义务给中、小学生讲故事,运用说书讲故事形式,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和爱好,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还积极辅导和培养了小故事员30多人。其中有几个经他培养后进行公开试讲,收到较好效果。
他十分重视读书看报,通过报刊去积累资料。历年来,他利用报刊剪贴而积累的资料有三大册。就是在这些资料里,从中选取素材,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及每个时期党的政治中心任务而编写新的题材故事,用灵活生动的说书形式广为传播。
有些人为了追求高收入和“旺台”而演出一些不健康节目,造成了精神污染,廖华轩对此是十分气愤的。曾有人想利用他的说书艺术,以高价报酬,请他编讲三、四十年代广州“陈塘”的烟花逸事和“鬼古”等荒淫怪誔的节目,却遭到他严词拒绝。
廖华轩的一生,是在平凡的说书工作中做了不少对祖国、对人民有益的事,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年迈多疾,不畏艰苦去培养下一代而辛勤劳动;他耐心细致地去搜集和积累丰富资料,编写故事题材;他刚正不阿,坚决抵制歪风邪气而拒受高酬;他以严谨的生活保持了高风晚节。所有这些,都得到了人们的广泛称颂。
廖华轩生前住德成街辖内天成路3号三楼。
文献资料来源:1993年   摘自《广州市越秀区德成街志》
作者:刘荫仪主编
索取号:K296.51/52/1880-1990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