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中 四十载春风化雨 求真立善创美

    “四十载光阴昨梦非”。 在地处文化走廊二沙岛,广州市第109中学历经四十载风雨的洗礼,迎来不惑之年。从风云变幻的文革年代屹立而起,从嘉禾到二沙岛四迁校址,从“薄弱学校”到艰难“脱薄”,从以艺术教育特色到“以美育人”学校文化,这四十年一路走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如今,109中在全国首家构建“以美育人”学校文化,并在积极探索与实施中取得优异的成绩,109中奋发、创新与开拓使其成为广州基础教育特色学校的一面红旗。


  风雨40年 

  文革大潮 创校嘉禾


  109中是在1969年文革大潮中诞生的。在首任校长杨万春的带领下,开始了厂矿改办中学的历程。学校退休教师何树楷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学校文革的时候,市内的学生很多,一个学校起码有三四十个教学班,教育局希望分流学生,于是接收厂矿工业区来改办普通中学。 

  1969年,当时的市革委会文教办就征用了嘉禾的煤炭公司的二工区,创办了广州市第109中学。最初时只有高一级五个班,三十四位教职工,属于一所高级中学。“文革时期,学校的名字是按照数字编号排列的,因为编号靠后的学校都在郊区的地方,这些学校一般只有高中,所以办学之初的109中实质上是一所高中学校。”


  转移江村 艰苦创业


  一年之后,由于嘉禾的煤炭二工区恢复了生产,109中不得不进行搬迁。学校从嘉禾搬到了江村三元岗,即原来江村中学的分教处。在江村,109中度过了六年的光阴。当时学校校舍简陋,只有两栋平房和一个礼堂的设施,但校领导迎难而上,积极地带领师生艰苦奋斗,共同创业,几年后已有一定规模,新建了教学大楼、图书馆、实验室、教工宿舍、学生宿舍,教学班也由原来的5个增加到了15个,学校的教职员工翻了一番,达到80多人。不过,由于地方还是比较偏僻,学生上学存在困难,教师在那里难以安心教学,所以到了1976年9月,学校再次“搬家”。


  迁校回城  历经风雨


  1976年,根据广州当时的政策将建在郊区的学校回迁到城内,便于学生上学。在校长谢桂锵带领下,109中从偏远的江村迁回了市区中山四路榨粉街,原登峰南第一小学就改建成学校的校舍。搬回来市区后,学校从高级中学变为完全中学,教师扩大到100多人,在最高峰的时候,有28个教学班。原以为,校址迁回市区会有较好的发展,但学校却遇到了发展"瓶颈":1982年8月,它与二商职中合并,但只合并了一年就分开了,而且还被调整为初级中学。"由于回到榨粉街,教育的场地和设备不够,办学条件不是很好,教育局将学校改成初级中学,学校高中师资大量流失。办学条件差,生源也就差了不少,109中变成了"薄弱"学校了,学校也陷入了困境。

  光明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广州正处于进行改造薄弱学校工程的大气候,109中人希望在大好形势下奋发,找到发展的路子。1990年,经过学校领导叶昌奎校长和肖厚昌书记的反复调研,发现在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群众的生活改善,比较注重子女早期的艺术培养,但是只在小学时很重视,到了初中许多艺术特长生都放弃了,办学要适应社会发展,学校正是看中这个社会因素,改变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在上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最后选择了“以艺术教育特色”的办学理念,以艺术教育特色为切入口引领学生走特长发展的路。

  艺术教育探索了三年,学校就成功地“脱薄”了。到了1995年,在学校艺术教育顾问的支持下,校领导向教育局申请恢复高中,最后得到了教育局的同意,试办一个高中艺术特色班,由于培养艺术人才的高中学校不多,这些毕业生升学非常吃香。经过三年的努力,这个试验班的同学有60%的学生都考上了星海音乐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艺术系等本科学校,并于1998、1999连续两年获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综合评估一等奖,在教育界产生很大的震动,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和好评。


  进驻二沙岛 学校腾飞


  孟母为儿有“三迁”壮举,109中在历史的潮流中,又一次面临抉择。1989年,广州市开发二沙岛,岛内需要配设一间小学和一间中学,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叶昌奎校长向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积极申请争取搬往此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成绩感动了上级,最终获批准,并于1998年8月28日在新校址举行迁校仪式,并且拥有了榨粉街校区和二沙岛校区。四次搬迁,109中终于在风光旖旎、环境幽雅的二沙岛“安定”下来,坚持潜心走艺术教育为特色,构建和实施“以美育人”学校文化之路。

  今天我们踏入109中的学校大门,一座“美育之春”的洁白雕像矗立一旁,“求真、立善、创美”的巨幅校训高挂教学大楼,走进109中,就仿佛来到了艺术的殿堂,美育的城堡。 “世界上缺少的不是美,而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培养一双懂得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美的心灵也成为109中育人的重要追求。


  办学特色

  “三感教育”  培养“德、美”


  从90年代的“艺术教育”特色阶段进入“审美教育”特色阶段,进而全面提升为“以美育人”学校文化。以艺术教育这个“小美育”为突破口,实施“大美育”的理念,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塑造心灵美、健全人格美、学习语言美、养成行为美、保持仪态美、提升气质美”的六美要求。进入新世纪,整个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更偏重于文化学习成绩,对于学生传统道德观念没有足够重视,学校进一步对“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拓展外延、丰富内涵。开展“三感教育·培养正确幸福观”活动,教育学生“懂得感动、常怀感激、学会感恩”的“三感”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美育之合一,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引起强烈的反响;2006年,积极承办广东省教育厅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我让父母感动的一封信”活动,由张仲庆校长和廖静同学向全省中小学生倡议写“我让父母感动的一封信”活动,整个活动中全省共有800万师生参加,产生很大的社会反响;2008年广东省教育厅举行中小学德育创新成果评比中,我校“开展三感教育·培养正确幸福观”活动被评为全省一等奖第一名。学校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潜心致力培养学生,向社会输送品质优秀、文化优良、特长突出的人才,并取得良好的成果。


  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2003年,张仲庆校长和周燕嫦书记以科学研究的态度规划学校的发展,注重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积极推进实施"以美育人"教育模式、创建上等级的特色学校品牌,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气象,给全体师生带来了新的动力,为此学校在2003年顺利通过“广州市一级学校”评估及验收。在教学方面,把“以美育人”教育模式与优化课堂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整合,使一大批年青的教师成长起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继续保持中考、高考优势,其中高考本科录取率均保持在30%~65%之间,总录取率均保持在90%以上,音乐类考生考上本科接近100%;中考成绩在市四百多所中学中名列前茅,并连续八年获得市初中毕业班综合评估的一等奖,在2006年中考中,共三人次获物理、政治状元称号。


  艺术教育硕果累累


  我校的艺术教育提倡大美育的教育理念,提升了学生的心灵美和气质美,并培养了一大批的艺术考生考上艺术学院,本科率达85%以上。并连续五、六次获得市合唱、舞蹈比赛的一等奖,2007年民乐合奏《赛龙夺锦》还代表广东省中小学参加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举夺得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的好成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基金会授予我校陈艳莉同学捐赠作品《鱼乐图》版权五年证书,这是50年来首位华人获此殊荣。


  点睛109中

  国际视野  办好教育


  上级部门把109中定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学校,并批准成为首个广东省国际学生交流基地,109中与七个国家的中学建立了姐妹学校的合作关系。代表广州市教育界与友好城市德国法兰克福中学进行每年各派约25名学生互访,到对方家庭、学校进行深入的学习、生活、社会调研,一直坚持了十年,为两国人民的友谊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还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日本等国的友好学校互派教师和学生访问,由于十多年来坚持努力引领和组织师生做好走出去,迎进来的对外交流工作成绩出色,受到广州市对事交流协会的表彰,并被誉为“广州市教育界对外交流的典范” 。

  在以艺术教育为特色,把美育全方位地渗透于学校的各个方面,真正实施“大美育”教育理念,109中正踏上无限开阔的发展前程,成为广州市素质教育的示范学校、教育科研的实验学校与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

文献来源:2009-09-30   信息时报-A28

作者:梁健敏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