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 六十年领潮打造教育均衡强区

    古之越秀是广州旧城,今之越秀几与新中国同龄。上千年文化沉淀,越秀教育根基深厚。60年积累发展,越秀名校荟萃。新世纪辖区合并,越秀教育更独占鳌头。

  近年来,越秀在教育均衡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学区管理模式、名校教育集团……一个个新鲜的词汇如雷贯耳,足音铿锵。日前,记者采访了越秀区教育局局长蔡定基,探寻种种敢立潮头的创举背后,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区内百年名校众多


  每逢入学时期,广州总会出现独特的场景:大批家长争相把子女送进越秀区的名校,不少家长为争得一席学位而在区内买房,名校附近的楼盘价格随之大涨。

  在蜂拥“投奔”越秀的背后,潜藏着众多因素。首先是名校资源。可能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越秀区内的百年名校有12所之多,比如有着146年历史的三中;有121年历史、人才辈出的七中;有“北有南开、南有培正”之美誉的培正中学;有保存着豫章书院和潮州会馆的长堤真光中学……这些学校经过百年沧桑,根深叶茂,积淀深厚。

  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当然宝贵,然而家长看中的不光只有这些。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区内教育发展日新月异。新世纪越秀与东山合并后,越秀的区属公办学校达到80多所,优质学位更为集中。“这些学校的含金量都是非常足的,光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就有5所,八成以上都是省市一级学校。”蔡定基说。

  据了解,越秀区的教学质量一向较高,高考成绩各项指标都排在全市前列。中高考指标可以说是衡量教育质量最权威最直接的标志,而越秀的高考成绩连续3年位居十区两市之首,中考成绩更连续10年稳坐头把交椅。在追求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今天,越秀区的素质教育也领跑广州,学生在各项比赛中屡获殊荣,曾囊获国际、国家、省市级多项大奖。

  正因为越秀的教育质量位居前列,为此各种教育改革试验首选于此。2002年全国新课改在广东、宁夏、山东、海南等4个省份试点,越秀成为广东最早的改革试点区之一。


  越秀实施“学区管理”“名校教育集团”——

  名校合并 弱校师生享名校资源


  蔡定基表示,传承和发展让越秀成为人民心中响当当的教育强区。然而越秀和广州其他地区一样,存在着教育不均衡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遵循重点发展、追求效率的原则,各地创品牌学校集中优质资源,久而久之形成了强校愈强、弱校越弱的不均局面:名校因高投入高进高出而被追逐,弱校因底子薄投入少而遭遇尴尬。随着国家“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提出,各地开始弥补以往的不公,打破不均衡。而在越秀,打造教育均衡更是屡有新动作:学区管理、名校教育集团等新名词不绝于耳。

  今年,家住越秀海印苑一带的家长陆先生很高兴,按照以前的地段划分,他的孩子本应入读海印苑小学。但由于区内的12所中小学合并,海印苑小学并入培正小学,他的孩子也因此坐进了名校培正小学的教室。这正是今年广州教育的一件大事——名校合并,也是越秀“教育集团”理念下的产物。

  蔡定基说,“教育集团”由名校领办,充当“带头人”,名校直接合并发展较慢的学校或直接将教学理念、模式渗透到发展较慢的学校,以此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此外,全面推行学区管理模式,通过对口帮扶、开放课堂、成果共享、跨校兼课等形式,推动学区内硬件资源、教师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共享。这样,通过邻近地区学校的合并,共同分享教学资源,通过名师名校长的引领,带动教学质量提升。

  “现在34中的学生可以到3中的标准大操场去运动锻炼,梅花中学的老师也可以到7中学习取经。名校长名老师可以利用他们的教育理念去影响他人,从而达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发展思路。”蔡定基说。合并初期难免有磕磕碰碰。有专家认为,学校合并之后强校的优质资源会被稀释。对此,蔡定基认为,合并不是要搞平均主义,不是要削峰填谷,而是要让发展较慢的学校学习名校的教学理念和备考模式,从而在教育质量方面得到提高。

  蔡定基表示,这次合并也有不少百年名校,通过发挥名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希望在几年时间内再打造更多的名校;这样学校之间有良性的发展,缩小学校之间的差异,让更多市民享受均衡化及优质化发展的成果。未来越秀区将按照“教育集团”的思路,酝酿新一轮的布局调整。

文献来源:2009-09-30   信息时报-G13

作者:李月婷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