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来”和“走出去”,广州自古商贸繁华

   4月23日,第133届广交会第二期开幕。广州这座千年商都、历史名城,再次吸引了来自海内外各地的客商。从古至今,广州都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的重要门户,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窗口。日前,记者走访了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南越王博物院、广州漫友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探寻广州对外商贸和文化交流历史。

  广州自古商贸繁华,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发祥地,而十三行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商贸发展的一个高峰。

  走进位于荔湾区、建于清代十三行商馆区遗址之上的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展馆入口正中展示着一个大碗——“广彩洋人远航图大碗”。瓷碗上主要有两幅图案,一幅描绘了一名外国船员出发前往广州前,与爱人依依惜别的样子;另一幅则描绘了船员平安回到,与爱人相见并赠送纪念品的场景。在碗的两边绘有西洋花卉,碗的中心有“亲爱的伊丽莎白”和“1757”航海年号的标识。据介绍,这是当时外国船商抵达广州专门定制的纪念品,是中西文化交汇的产物,见证了那时广州对外贸易的繁荣。

  沿着参观路线,记者先后阅览了“开海设关”“十三行风貌”“十三行行商”“十三行贸易”“中西汇流”“走向近代”六大板块内容,一段关于清代广州十三行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展厅内展示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史料和海内外遗存文物,实物展品包括广彩、广绣、象牙器、玻璃画、酸枝家具等,涵盖了清代广州的主要外销工艺品。那一幅幅外销的通草画,立体地记录了200多年前鲜活生动的广州城。在没有相机的年代,这些画作发挥了“照片”的功能,把广州城市文明传到了海外,也让今天的我们得以看见。

  博物馆沉浸式体验,让文物“活”过来
 
  南越国宫署遗址自下而上,层层叠压有秦、西汉、东汉、晋南朝、隋、唐、五代十国南汉、北宋、南宋、元、明、清至民国等13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是广州建城2000多年的重要历史见证,诠释了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南越国曲流石渠遗址和南汉国宫殿遗址。博物馆利用信息化多媒体技术,再现了千年前宫苑曲水流觞的场景,断垣残壁的历史遗迹逐渐变得“鲜活”起来。

  据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王维一介绍,博物院已完成一期“南越国曲流石渠遗址保护”和二期“南汉宫殿及户外遗址保护”展示利用工作,今年将重点开展第三期项目,以古代水井展示区域为主要落实主体。“第三期项目通过数字化技术复原南越国时期的井亭,让人们看到当时井上的场景,同时产生交互式、沉浸式的体验效果。”

  今年是南越王墓发现40周年。据介绍,今年南越王博物院将举办相关主题展览和研讨会、启用新国史研究中心、举办沉浸式“穿越”活动和主题灯光秀活动等,通过更多的创意活动、服务性内容和数字化技术,让人们沉浸式地体验与文物互动,让文物 “活”过来,讲好文物故事。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从海外传入的,还有先进的革命思想。位于广州越秀区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通过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份份珍贵的档案资料和文物展品,清晰地讲述了共产党人筹备和举办中共三大的历史过程和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在广州的传播,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开展。

  展厅内有一部老式电话,可以聆听到四个不同版本的《国际歌》。当初,为了“使中国劳动人民和世界无产者得以同声相应,收万口同声、情感交融的效果”,瞿秋白巧妙地采用音译的办法翻译了《国际歌》。在中共三大的闭幕会上,全体代表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举行悼念活动,由瞿秋白、张太雷教唱《国际歌》。从此,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奏唱《国际歌》成为延续至今的传统。

  今年是中共三大召开100周年,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以基本陈列为主要依托,策划了中共三大主题图片展和连环画展,组织开展“三大百年”百场巡展。巡展将向广大观众介绍中共三大的光辉历史和中共三大代表的革命故事。

  城市建筑变化,见证城市发展

  历史建筑是城市历史的重要载体。2200年来,在包容开放的广州城中,许多建筑受到世界各地的影响。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便展示了广州许多承载回忆和重要意义的建筑模型,其中既有岭南本土建筑,也有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展馆以城市规划为线索,通过数字、模型、影片和新媒体展项等,立体呈现了广州城市概况、建设历史和名城保护,讲述了广州的“前世今生”。

  在展馆三楼,有一个能够俯瞰广州的全域沙盘模型,它按照1:3800的比例浓缩了广州7434平方公里的全景,再配合巨型屏幕播放城市规划宣传片,展示了广州的城市建设成就和宏伟发展蓝图。

  此外,室内模型公园把广州“珠江高质量发展带”、南沙新区等城市未来的重点发展地区模型连成一体,给人耳目一新的体验。展馆利用模型和科技元素,立体而生动地展示广州城市建设发展的脉络和足迹,让人直观地感受这座历史名城、经济重镇的变迁,并对未来广州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更加充满期待。

文献来源:2023-04-27   信息时报-A04

作者:何碧媚(除署名外)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