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城脉,八景流芳。8月3日,2025年“羊城八景”出炉,分别为塔映花城、云山叠翠、越秀风华、荔湾胜境、南沙旭日、黄埔云帆、欢乐长隆、流溪烟渚。对于广州而言,“羊城八景”蕴藏着城市蝶变的轨迹,寄托着千万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延续千年的IP,深深烙印在城市发展历程中,与城市同频共振。此前,信息时报记者曾带领读者领略宋代、元代、明代的“羊城八景”。今天,让我们继续穿越时光,走近清代“羊城八景”。
据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南海县志》载,当时的“羊城八景”如下——粤秀连峰、琶洲砥柱、五仙霞洞、孤兀禺山、镇海层楼、浮丘丹井、西樵云瀑、东海鱼珠,与清嘉庆《羊城古钞》援引《广州志》及清宣统《南海县志》所载相同。细观八景所在地,城内城外皆有,可见择景者选景较为周详。A04~A05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黄丽霞 A04~A05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除署名外)
粤秀连峰
峰峦秀丽多次入景
千年越秀山,浪漫遍羊城。
自古以来,越秀山便深受人们喜爱,其在元代已开发,有“粤台秋月”一景;到明代分为两景,包括“越秀松涛”和“象山樵歌”;清代时此处胜景更是成片开发,翠峦连绵,称为“粤秀连峰”。《越秀史稿》(第四卷)记载,其(越秀山)有木壳岗(今五羊石雕所在之处)、鲤鱼头、翻龙岗、蟠龙岗(四方炮台遗址所在之处)等山岗,起伏不断。遥望这些丘陵,气势磅礴,有成山之势。清嘉庆《羊城古钞》卷首有“粤秀连峰”木刻图,画中群峰高耸,云雾在山腰飘荡。此外,越秀山北面还有一条通谷,即今环市中路所在之谷地。山下丘陵林木茂密、景色宜人,今天的越秀公园就建在这片丘陵之上。
越秀公园是市民游客喜爱的休闲旅游景点。晨光熹微,公园内热闹起来,人们在这里运动赏花,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越秀公园树木植被众多,一年四季繁花盛开,异木棉、簕杜鹃、木芙蓉、红花羊蹄甲……除了美丽和谐的生态景观外,越秀山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漫步于此,宛如乘上一辆“时空列车”,一步一景便如翻开历史的画卷。古之楚庭和佛山牌坊、古城墙、四方炮台、中山纪念碑、五羊石雕、镇海楼、海员亭……这些古迹和景点就像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让人深刻领略广州的文化魅力。
浮丘丹井
江中石岛游览胜地
说起“浮丘丹井”,首先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浮丘石”。浮丘石是古代广州城西珠江中的一座石岛,当时这座小岛被珠水环绕,烟雾蒙蒙,水天无际,若隐若浮,形似浮在水面的小丘,因而取名“浮丘石”。据地理学者曾昭璇(1921~2007年,广州人,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考证,浮丘石故址大概在今西门口瓮城遗址往西约250米处,现为中山七路的一段路基。它东距西门口250米,其北端入将军里,南端至李家园。
据《水润花城 千年水城史话》一书记录,古时的浮丘石四面环水。据说,晋代的葛洪曾在浮丘山脚炼丹,山下有井,名珊瑚井。葛洪饮此井之水,有南海神从井中出,赠其一株珊瑚,此井因此得名,留下“丹井”古迹。
在唐代和宋代,浮丘石上曾修筑过不少亭台楼阁,主要是根据浮丘公的神话传说而建,这里开始有了人文印记。北宋神宗年间(1068~1085年),广州经略使蒋之奇在浮丘石上建朱明馆,馆中有挹袖轩、白云堂,又建玳瑁亭、挹袖亭,浮丘石一带成了广州城西的游览胜地。明代隆庆戊辰年(1568年),为官耿直的陈堂遭贬,回到广州城奉母家居,其筑亭馆于浮丘山麓,称朱明洞。
明万历八年(1580年),侍读学士赵志皋谪官广州,当时浮丘石一带已是广野之地,前代所建的一切建筑都已没有了。赵志皋修建了朱明馆,馆中有浮丘和葛洪二仙祠并塑其像,又建造了紫烟楼、吹笙亭、大雅堂、听笙亭、晚沐轩、挹袖轩等。当时这座小石山丘是一处园林美景、游赏胜地。文士墨客在此开浮丘诗社,酬唱赋诗,吟诗作对。
清代时“浮丘丹井”是“羊城八景”之一,陈志清《白云粤秀二山合志》记载有“浮丘八景”——紫烟楼、晚沐堂、珊瑚井、大雅堂、留舄亭、朱明馆、揖袖轩、听笙亭。广州城未开马路前,浮丘高出西关平原3米;修筑中山七路时,浮丘石被凿,但此地地势仍较周围高。如今,浮丘石虽已不在,但流花湖公园内还有一座浮丘小岛。小岛如浮丘石般四面环水,岛上亭、廊、水榭错落有致,栽种多种花卉,隐约可见昔日浮丘胜景。
清代羊城八景
粤秀连峰:粤秀,越秀山。此景指越秀山峰峦起伏的壮丽景色。
琶洲砥柱:琶洲是指广州东南20公里处珠江中的一处江心洲。今天琶洲已与珠江南岸相连。因为景色优美,清代成为羊城八景之一。
五仙霞洞:此景指五仙观,在今广州市惠福西路。传说五仙人骑五色羊下凡羊城,便是从此地升空而去。
孤兀禺山:此景在今旧仓巷西侧、中山四路北侧一带岗地。
镇海层楼:此景指今越秀公园内小蟠龙岗上之镇海楼(五层楼),既指此楼,亦指登此楼览胜。
浮丘丹井:指今天西门口外的石岗,这片石岗现为中山七路的一段路基。
西樵云瀑:西樵指南海西樵山,距广州68公里。因山上多树可樵得名“樵山”。东樵为罗浮山。“南粤名山数二樵”,故在清代入选羊城八景,山中景色以“云瀑”著称。
东海鱼珠:东海是指珠江东面广阔的河段,鱼珠是指江中突起的礁石。它和海印石、海珠石性质相同,即在珠江冲蚀红色砂岩后残留江心的石块。因石块被波涛冲刷,圆净如珠,又因北面一山像鱼张口向珠,故称“鱼珠”。
镇海层楼
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在广州,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未登五层楼,不算到广州。”这里的“五层楼”,指的便是位于越秀山上的镇海楼。清代,其以“镇海层楼”名号入列“羊城八景”。
越秀公园内,一座红墙绿瓦的建筑盘踞山顶,这里便是广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镇海楼,现为广州博物馆所在地。
镇海楼的修建,要从明代说起。明初洪武年间,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将宋三城合而为一,并辟东北山麓,开拓城北800余丈,城墙跨在越秀山上。同时在城墙最高处建望海楼,后改名“镇海楼”。楼极雄伟,因高五层,俗称“五层楼”。
楼初建成时,“复檐五层,高八丈余”,约二十六七米高,历经多年风雨,古楼屡次圮毁又屡次重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镇海楼第四次重建竣工。此次重建“计费巨万”,后入选清羊城八景,名“镇海层楼”。
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的《羊城古钞》形容镇海楼“矗立霄汉间,山川形胜了然在目。每当四窗洞开,一望无际,俯涵巨海,仰陟苍冥,亦一远观也”,又说它“辉煌壮丽,为岭南第一胜概”。数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登楼赞咏抒怀,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篇章,可见时人对此楼推崇备至。
据《越秀史稿》(第二卷)记录,1927年,广州对镇海楼进行第五次重建。按旧基垒筑,把原来楼内的木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在正立面加建栏杆;砖石砌筑之外墙则基本为明代旧物。整座建筑漆成绛红色,坐北朝南,成巍巍巨构,也就是人们今天看到的模样。镇海楼重建后,被辟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馆”,于1929年开馆,后改称“广州博物馆”至今。广州博物馆馆藏资源丰富,种类多样,藏品主要有陶瓷器、青铜器、玉器、书画等十余类,以考古发掘入藏的历代文物和独具广府工艺特色、融合东西文化韵味的明清时期外销工艺品为主。
如今的镇海楼,是广州市重要旅游景点之一。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仿佛穿过时光隧道,眼前的一切都在诉说着广州的文化底蕴和城市发展变迁历史。今年6月,镇海楼还入选“广州十大文物地标”。
孤兀禺山
松柏映翠鸟禽鸣唱
禺山位于今天的中山四路一带。清代此处为城内中心地带,清代前期以“孤兀禺山”之名入选“羊城八景”。
《越秀史稿》(第二卷)记录,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此地兴建了禺山书院(今城隍庙遗址西侧),位于广州府学之后(北面),是广州第一间书院,也是史志记载中最早的有讲学活动、规制基本完备的广东书院。
禺山书院是当时著名的私学,由梁百揆创建,明代著名清官海瑞亦曾在禺山书院读书。明洪武二年(1369年),此处开设布政使司所属官署理问所,后来复办为书院,仍有讲学,亦为乡绅会议公宴之所。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曾予重修。
清乾隆时,城隍庙西侧的禺山书院被改建成关帝庙,而在城隍庙东侧的番禺县粮仓容丰仓则在清同治六年(1867年)被改建为禺山书院,容丰仓则迁于番禺学宫(今农讲所)前。
禺山关帝庙所在一带是山岗地,清代时人们称之为“高坡”。诗人张维屏在《国朝诗人征略》中引用林月亭诗:“欲问禺山何处是,路旁童子说高坡。”指的便是此处。明嘉靖《广东通志》记载,此地多林木,其上多松柏,是城中一景。清代时,此处便是羊城八景之一“孤兀禺山”所在。
禺山何以成为一景?皆因彼时此处土坡林木茂密,松柏映翠;更因位于广州府城中心,一丘青绿引来鸟禽鸣唱,云气缭绕;加上坡上城隍庙、关帝庙等吸引一众游人到此览胜,因此得以成景。
到了清代后期,此景已大为逊色,《羊城古钞》载称“禺山上,旧多松柏,今无存”。时至今日,这里一片老城风貌,“高坡”亦已荡然无存。
文献来源:2025-08-26   信息时报-A04
作者:黄丽霞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