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回忆】
老照片见证 书院曾是幼儿园
热衷本土文化的街坊“诺诺妈咪”,率先向阳光社区寄来征文,不仅提到当年她在庐江书院所办的流水井幼儿园里的生活趣事,还展示了一张珍贵的老照片。“庐江书院从1984年开始做了流水井幼儿园园舍,我妈在那里当老师,我每天中午放学后就去那里吃饭、午睡。”当时给她的记忆是:“我穿过流水井街口那个充满古韵味的拱门,踏着清脆的麻石走进幼儿园,里面是高大的瓦背顶,天井之间的墙上有多个五边形的木质通花窗。”
将近30年后的今天,“诺诺妈咪”和母亲一起回忆在流水井幼儿园的欢乐时光。她认为,庐江书院重新装修时把中庭和大堂上面的空间都做成夹层了,走在下面感觉很压抑,长期关闭的密封窗户,远不及当年的花窗通风透气。
“诺诺妈咪”还说到他们家三代人与古书院的缘分:“到了我女儿,她入读越秀区回民小学,一直在师好巷分校区上课。师好巷里现在还保存着‘道南书院’和‘三槐书院’,而回民小学分校区前身也是一座古书院。”
【专家讲述】
厚石灰覆盖 巧妙保护老木雕
本土文化研究者杨华辉一直关注着庐江书院的变迁,曾目睹庐江书院从幼儿园变成文化站、博物馆的全过程。杨华辉说,2007年时书院仍是幼儿园,加建了门楼和贴上“可爱”的瓷砖,从外观上完全看不出这里曾是书院。
及至2008年初,庐江书院开始修复,杨华辉看见工人正在刨木做大门,到底能否做到修旧如旧?后来他惊喜地发现,幼儿园的门楼没了,还原了书院本貌。墙上的旧画、梁上覆盖了石灰的木雕,并没有急于处理与更换,而是“老老实实”地让它们搁置着。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木雕与砖雕曾被厚石灰覆盖,那是‘文革’时有识之士采取的保护文物措施。”杨华辉认为,庐江书院现在成为北京街文化站、北京街考试博物馆,是对书院功能的延续与活化,是书院群的“软复建”。
【记者走访】
名声最显赫 东西书舍古色香
在被誉为“门临流水,人步青云”的流水井越秀书院街,庐江书院是最为显赫的,因为与它一墙之隔的考亭书院、冠英家塾已是残旧破败。记者见到,书院楼门坐西向东,两层,高约十米,青砖墙,琉璃瓦剪边,楼顶两侧为镬耳状。书院两侧有东西书舍,东南有“何家祠道”门楼,东北有魁星楼,占地1300平方米。祠内古色古香,沿书院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有倒座、照壁、正祠。
北京街文化站负责人钟木先告诉记者,重修使书院内很多文物得以“重见天日”。如《庐江书院碑记》、《房份次序碑记》等,记载了书院鼎建、重修的经过,其中一石碑上还刻了书院初建时的结构图,是书院最原始、真实的记载。
记者稍觉不足的是,关于书院的文物太少,而一些诸如武则天的介绍牌等与粤地书院不相关的东西也展示于此。“不能杂而不精,应宁缺而勿滥。”同行的广东省文史馆馆员曹磊如是说。
文献来源:2011-09-20   新快报-AII04
作者:邓毅富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