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明朝弘治年间,广州福地巷,有一个名叫伦文叙的人,自幼才智过人,福地巷人都称他为“神童”。
伦文叙的父亲名显技,排行第八,人们叫他伦老八。他原是南海县泥涌乡人,祖辈以耕种为业,因兄弟众多而田地少,便流入广州卖菜度日,在西门口福地巷租了一间屋栖身。妻子马氏,品格贤淑,常替人做点针线,以补家计,但收入低微,一家尚难保温饱。
一年冬天的一个夜晚,身怀六甲的马氏要分娩了,因家贫请不起“陪月”,伦老八忙得不可开交,要烧汤水,煮姜醋,不慎灶里的柴火引燃了灶前的干草,一时火光冲天,虽立时扑灭,但这火光恰被打更六看见。他见福地巷上空红光一现,又霎时消失,深感奇怪。翌日,又听说伦老八添丁,更觉奇怪,他百思莫解,便去西禅寺问普照法师。法师一听大喜,认为福地巷里现红光,西门走出栋梁材。过了几天,法师亲自上门向伦老八祝贺,说什么这“苏虾”出世时红光满天,是曲文星临凡,并给这个“苏虾”其个名字叫文叙。
小文叙渐渐长大,三四岁时,长相奇特,头大身小头发稀,但很聪明,好学好问。父亲带他上街,遇事都问,如天有多高?地有多阔?天边在哪?他所见所问的事物都铭记在心。伦老八虽不是个读书人,小时也读过一些四书五经,有空时,即教文叙写字,吟诗,作对。当文叙五岁时,便能吟诗作对了。他常到西禅寺玩耍,有一次还偷摘寺里的桃子,被和尚抓住,正要惩罚他时,恰好普照法师到来,要为他解脱,又怕和尚不服,便心生一计说:“文叙,我出一个上联给你对,对通了,就饶你一次,否则要罚你在佛爷前叩头。”小文叙点头同意。法师即吟道:“小子偷桃不怕丑,”小文叙明知这是教训自己的,他不假思索,即对以:“书生折挂更扬名。”这对对得工整,亦有气度,众僧听了,无不赞好。从此,小文叙在寺里自出自入,谁也不管他了。
一天,小文叙正和一群调皮的孩子在西禅寺玩,却说广东巡抚吴琛要来西禅寺进香,和尚们迅速把孩子们赶走,而小文叙却乘机溜进大雄宝殿的神台下躲起来,要看看热闹。顷刻,普照法师等陪同巡抚大人步入大殿,当巡抚上香后跪下诚心默祷时,无意抬眼一望,瞥见神台下有个黑影在蠕动,便吓得颤声大叫:“刺……刺客!快!……”卫士蜂拥而上,用刀挑开神台下围布,揪出一个孩子。普照法师忙上前解释说:“启禀大人,此乃本寺附近的神童伦文叙,因贫僧与他对答对联败于他手下,曾答应他在寺内自由玩耍,此乃贫僧过错,请大人恕罪。”吴琛是当今状元,满腹经纶,诗词歌赋,无不精通。他要笑一笑地对伦文叙说:“你是神童?本官今日出一上联,如你对得通,恕你无罪,否则打你五十大板!”小文叙傲然答道:“大人有命,文叙不敢不依。”吴琛环视宝殿,随后吟出:“三尊宝佛,坐鳖坐象坐莲花。”文叙听了,随口对出下联:“一介寒儒,攀凤攀龙攀丹桂。”吴琛听了大喜,问:“文叙,你才智聪敏,是哪位老师教你的?”文叙答曰:“小子家道贫穷,父亲卖菜度日,无钱供读,只靠家父平日教识字,有失体统。”吴琛得知文叙无师自通,越发称赞,即命随从给文叙嘉奖五十两白银,资助他求学。
翌年春天,伦老八便送文叙进何文广老师办的私塾读书。由于何老学问好,教导有方,加上文叙绝顶聪明,学业大进,同窗二十多人,数他年纪最小,但却最有学问。一天,何老师因事外出,着学生在馆读书写字。这时,邻居二叔婆来找何老师,伦文叙见她似有急事便上前探问。二叔婆说:“我想请何老师代我写封信,我的女儿昨夜生了个男孩,得赶紧告诉我的女婿周世德,他在佛山筷子街永记杂货店打工,我想叫他马上回来,如无瑕回来也寄些钱回来买姜醋。”文叙听了说:“老师因事外出,我代你写吧!”说完,拿起纸笔,沙沙地写好信,念给二叔婆听:“字奉良人世德知,昨夜三更降麟儿,一家大小平安福,速寄姜钱切莫迟。”二叔婆听了很欢喜,觉得这信写得明白,还像歌儿般好听。此后,街坊里求他代写书信、请帖等的人更多了。
岁月易逝,转眼一年,小文叙学识日增,加上有人夸奖,便显得骄傲调皮了。新年过后,清明将至,何老师返乡扫墓,学生放假,文叙瞒着父母,去南郊游玩。他跟着大人渡过珠江,走到河南漱珠岗上,只见江岸草绿,红棉花开,好一派大好春光。这时,只见三个汉子走到岗上,说要吟诗咏春,他们见一农民挥着竹竿把一群鹅赶下河去,发出“殊殊”的声音,其中一汉子即吟到:“山下一群鹅,”第二个汉子接一句:“殊声赶落河,”而第三个汉子却支支吾吾接不下去。这使伦文叙看了感到好笑,便调皮地给他接上两句:“三人放狗屁,一个不会痾。”三个汉子听了,挥拳就打,这时,恰遇番禺县大老爷出巡到此,即叫差人拦住,问这三个大汉为何追打这小孩?汉子道:“我们三人在吟诗,刚吟了两句:山下一群鹅,殊声赶落河,这小孩便侮辱我们。”县大老爷正要责问伦文叙,文叙却说:“我见他们吟不下去,我便替他们补上两句:白毛浮绿水,红掌荡清波。”县大老爷听了,大赞小文叙补的两句诗好。并呵斥这三个汉子离去,不准再生事。
春去秋来,又到了中秋时节,一天晚上,二更已过,明月当空,伦老八拿起酒樽要饮酒,岂料酒已饮尽,很感扫兴。文叙见状,便说要给父亲买酒。可是,店铺多已关门,何处买酒?文叙说:“我有办法买到酒。”于是,拿钱提樽出门去。他走到光塔街信记杂货店叫门,老板见是文叙来买酒,便故意说要吟诗一首才肯卖给他,文叙说:“吟诗不妨,请出题。”老板即指着门前挂着的“有酒出卖”四字为题,并要把四个字冠于每句的开头。文叙想了想即吟道:“有心戴月携樽来,酒门紧闭未曾开,出声又恐惊邻里,卖酒之人快出来。”老板听了大赞好诗,又故意说:“再从这四字为题,不过只要在诗句中包藏有酒出卖的意思,但不许有这四个字,如能吟出来,这樽酒就不收钱。”文叙略加思考即吟:“明星朗月大半天,三点酉时正酣眠,旭日斜照两重山,朗读诗书不在言。”这用字谜的形式突出:“有酒卖出”四字,真是天衣无缝,深得人们称赞,传为好诗。
伦文叙十二岁那年,父亲不幸病故,母亲也年过半百,家道贫穷,只得辍学卖菜维持生活。西禅寺的普照法师很同情文叙母子的困难,便把寺院吃不完的蔬菜给他挑去卖,多赚几个钱。文叙早摘菜,晚结账,法师很满意。后来再利用院里的空地,扩种一亩多蔬菜,这样,当苦了寺中和尚,其中有个叫颖宜的和尚,想了几夜,想到了一个妙联,想难倒文叙,当文叙摘菜时提出来要他对,如对通了,可帮文叙摘菜。上联是:种菜种种种种种种好。文叙听了暗笑,这是什么,无非是说菜种得好。他即对以:调弦调调调调调调和。这样,把多音多义的:“种”和“调”字工整而又巧妙地对通了。此后,和尚不敢再难为文叙了。
一天,伦文叙卖菜路过多宝街,见有一间辉煌的古老大屋,门前花岗石铺地,绿树成荫,他便放下菜担歇歇,抬头一望,只见大屋正门上挂“内瀚第”的横额,两旁一副对联,刻着:“子当承父业,臣必报君恩”。文叙看了,不禁“嗤”一声发笑,岂料这情景被门缝里的包师爷看见,大步走出来骂道:“你这小杂种,胆敢讥笑我的名联?”文叙忙道:“岂敢!岂敢!我不知这是先生的大作,但这联虽很工整,却道理不通,因而发笑,请原谅!”包师爷听了,更暴跳如雷,一手把小文叙抓住,并把他的菜筐踢到,问:“什么不通?你说!”而小文叙也紧扯住包师爷的长衫,要他赔偿,正纠缠间,胡员外从屋里出来,问发生什么事,包师爷即说:“这乳臭味干的卖菜仔,竟敢讥笑我的名联。”员外问伦文叙:“卖菜仔,你有什么理由评这名联?”文叙答道:“理由很多,请先赔我的瓜菜,我才说。”胡员外答应赔,而包师爷却说:“如你说不出理由,我拉你去南海县衙,告你扰乱内翰第。”文叙即说:“好!我也告你颠倒人伦,目无君父!”接着,文叙解释五伦的内容,指出该联不对的地方,吓得胡员外和包师爷目瞪口呆,忙问这卖菜仔叫什么名字,当他们知道是伦文叙时,非常敬重,即请文叙到客厅坐下,命包师爷斟上香茶后,胡员外才谦逊地问:“伦公子,你既认为这联不妥,可否给我另写一联?”文叙说:“不必另写,这联本很工整,只要把它更调一下,变成‘君恩臣必报,父业子当承’就可以了。”胡员外听了,连声赞好,只字未改,只更调上下联,调动了一个词序,即成一副好联。真是一个神童!说完,命管家取出十两纹钱打赏伦文叙,并立即叫人买柚木,聘良工重刻新联。
时隔两月,一日,伦文叙卖菜路过多宝路口,被包师爷一把拉住,说是胡员外有请。文叙随包师爷走进内翰第,胡员外笑脸相迎说:“伦公子,我有件事请你帮忙。先祖在京做官时,曾买得一幅苏东坡的真迹《百鸟归巢》,可惜画上无题诗,我曾请过好几个文人题了好几首,总不合我心意,听说你诗词甚好,故请你帮忙。”文叙谦让道:“只怕写不好,辱没你名画,今蒙过爱,文叙不敢推辞。”于是,胡员外小心地把画摆在书案上,边叫包师爷磨墨,边自己亲自开笔蘸墨,递与文叙。文叙细看画中百鸟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略思片刻,即在画中左上角写上:“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写了两句,故意停笔低吟,在场人们无不愕然。而不可一世的包师爷却冷冷地说:“这成什么诗,胡员外价值连成的名画却被糟蹋了!”文叙微笑不语,振笔疾书:“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就此笔锋一转,全诗面目一新,犹如画龙点睛,在场的人无不喝彩称赞这诗,前两句点明百鸟,后两句无情地道出当时忠良寥寥无几,而权奸当道。因此,这诗一时传遍了广州城,以至更远更远的地方。
伦文叙的父亲名显技,排行第八,人们叫他伦老八。他原是南海县泥涌乡人,祖辈以耕种为业,因兄弟众多而田地少,便流入广州卖菜度日,在西门口福地巷租了一间屋栖身。妻子马氏,品格贤淑,常替人做点针线,以补家计,但收入低微,一家尚难保温饱。
一年冬天的一个夜晚,身怀六甲的马氏要分娩了,因家贫请不起“陪月”,伦老八忙得不可开交,要烧汤水,煮姜醋,不慎灶里的柴火引燃了灶前的干草,一时火光冲天,虽立时扑灭,但这火光恰被打更六看见。他见福地巷上空红光一现,又霎时消失,深感奇怪。翌日,又听说伦老八添丁,更觉奇怪,他百思莫解,便去西禅寺问普照法师。法师一听大喜,认为福地巷里现红光,西门走出栋梁材。过了几天,法师亲自上门向伦老八祝贺,说什么这“苏虾”出世时红光满天,是曲文星临凡,并给这个“苏虾”其个名字叫文叙。
小文叙渐渐长大,三四岁时,长相奇特,头大身小头发稀,但很聪明,好学好问。父亲带他上街,遇事都问,如天有多高?地有多阔?天边在哪?他所见所问的事物都铭记在心。伦老八虽不是个读书人,小时也读过一些四书五经,有空时,即教文叙写字,吟诗,作对。当文叙五岁时,便能吟诗作对了。他常到西禅寺玩耍,有一次还偷摘寺里的桃子,被和尚抓住,正要惩罚他时,恰好普照法师到来,要为他解脱,又怕和尚不服,便心生一计说:“文叙,我出一个上联给你对,对通了,就饶你一次,否则要罚你在佛爷前叩头。”小文叙点头同意。法师即吟道:“小子偷桃不怕丑,”小文叙明知这是教训自己的,他不假思索,即对以:“书生折挂更扬名。”这对对得工整,亦有气度,众僧听了,无不赞好。从此,小文叙在寺里自出自入,谁也不管他了。
一天,小文叙正和一群调皮的孩子在西禅寺玩,却说广东巡抚吴琛要来西禅寺进香,和尚们迅速把孩子们赶走,而小文叙却乘机溜进大雄宝殿的神台下躲起来,要看看热闹。顷刻,普照法师等陪同巡抚大人步入大殿,当巡抚上香后跪下诚心默祷时,无意抬眼一望,瞥见神台下有个黑影在蠕动,便吓得颤声大叫:“刺……刺客!快!……”卫士蜂拥而上,用刀挑开神台下围布,揪出一个孩子。普照法师忙上前解释说:“启禀大人,此乃本寺附近的神童伦文叙,因贫僧与他对答对联败于他手下,曾答应他在寺内自由玩耍,此乃贫僧过错,请大人恕罪。”吴琛是当今状元,满腹经纶,诗词歌赋,无不精通。他要笑一笑地对伦文叙说:“你是神童?本官今日出一上联,如你对得通,恕你无罪,否则打你五十大板!”小文叙傲然答道:“大人有命,文叙不敢不依。”吴琛环视宝殿,随后吟出:“三尊宝佛,坐鳖坐象坐莲花。”文叙听了,随口对出下联:“一介寒儒,攀凤攀龙攀丹桂。”吴琛听了大喜,问:“文叙,你才智聪敏,是哪位老师教你的?”文叙答曰:“小子家道贫穷,父亲卖菜度日,无钱供读,只靠家父平日教识字,有失体统。”吴琛得知文叙无师自通,越发称赞,即命随从给文叙嘉奖五十两白银,资助他求学。
翌年春天,伦老八便送文叙进何文广老师办的私塾读书。由于何老学问好,教导有方,加上文叙绝顶聪明,学业大进,同窗二十多人,数他年纪最小,但却最有学问。一天,何老师因事外出,着学生在馆读书写字。这时,邻居二叔婆来找何老师,伦文叙见她似有急事便上前探问。二叔婆说:“我想请何老师代我写封信,我的女儿昨夜生了个男孩,得赶紧告诉我的女婿周世德,他在佛山筷子街永记杂货店打工,我想叫他马上回来,如无瑕回来也寄些钱回来买姜醋。”文叙听了说:“老师因事外出,我代你写吧!”说完,拿起纸笔,沙沙地写好信,念给二叔婆听:“字奉良人世德知,昨夜三更降麟儿,一家大小平安福,速寄姜钱切莫迟。”二叔婆听了很欢喜,觉得这信写得明白,还像歌儿般好听。此后,街坊里求他代写书信、请帖等的人更多了。
岁月易逝,转眼一年,小文叙学识日增,加上有人夸奖,便显得骄傲调皮了。新年过后,清明将至,何老师返乡扫墓,学生放假,文叙瞒着父母,去南郊游玩。他跟着大人渡过珠江,走到河南漱珠岗上,只见江岸草绿,红棉花开,好一派大好春光。这时,只见三个汉子走到岗上,说要吟诗咏春,他们见一农民挥着竹竿把一群鹅赶下河去,发出“殊殊”的声音,其中一汉子即吟到:“山下一群鹅,”第二个汉子接一句:“殊声赶落河,”而第三个汉子却支支吾吾接不下去。这使伦文叙看了感到好笑,便调皮地给他接上两句:“三人放狗屁,一个不会痾。”三个汉子听了,挥拳就打,这时,恰遇番禺县大老爷出巡到此,即叫差人拦住,问这三个大汉为何追打这小孩?汉子道:“我们三人在吟诗,刚吟了两句:山下一群鹅,殊声赶落河,这小孩便侮辱我们。”县大老爷正要责问伦文叙,文叙却说:“我见他们吟不下去,我便替他们补上两句:白毛浮绿水,红掌荡清波。”县大老爷听了,大赞小文叙补的两句诗好。并呵斥这三个汉子离去,不准再生事。
春去秋来,又到了中秋时节,一天晚上,二更已过,明月当空,伦老八拿起酒樽要饮酒,岂料酒已饮尽,很感扫兴。文叙见状,便说要给父亲买酒。可是,店铺多已关门,何处买酒?文叙说:“我有办法买到酒。”于是,拿钱提樽出门去。他走到光塔街信记杂货店叫门,老板见是文叙来买酒,便故意说要吟诗一首才肯卖给他,文叙说:“吟诗不妨,请出题。”老板即指着门前挂着的“有酒出卖”四字为题,并要把四个字冠于每句的开头。文叙想了想即吟道:“有心戴月携樽来,酒门紧闭未曾开,出声又恐惊邻里,卖酒之人快出来。”老板听了大赞好诗,又故意说:“再从这四字为题,不过只要在诗句中包藏有酒出卖的意思,但不许有这四个字,如能吟出来,这樽酒就不收钱。”文叙略加思考即吟:“明星朗月大半天,三点酉时正酣眠,旭日斜照两重山,朗读诗书不在言。”这用字谜的形式突出:“有酒卖出”四字,真是天衣无缝,深得人们称赞,传为好诗。
伦文叙十二岁那年,父亲不幸病故,母亲也年过半百,家道贫穷,只得辍学卖菜维持生活。西禅寺的普照法师很同情文叙母子的困难,便把寺院吃不完的蔬菜给他挑去卖,多赚几个钱。文叙早摘菜,晚结账,法师很满意。后来再利用院里的空地,扩种一亩多蔬菜,这样,当苦了寺中和尚,其中有个叫颖宜的和尚,想了几夜,想到了一个妙联,想难倒文叙,当文叙摘菜时提出来要他对,如对通了,可帮文叙摘菜。上联是:种菜种种种种种种好。文叙听了暗笑,这是什么,无非是说菜种得好。他即对以:调弦调调调调调调和。这样,把多音多义的:“种”和“调”字工整而又巧妙地对通了。此后,和尚不敢再难为文叙了。
一天,伦文叙卖菜路过多宝街,见有一间辉煌的古老大屋,门前花岗石铺地,绿树成荫,他便放下菜担歇歇,抬头一望,只见大屋正门上挂“内瀚第”的横额,两旁一副对联,刻着:“子当承父业,臣必报君恩”。文叙看了,不禁“嗤”一声发笑,岂料这情景被门缝里的包师爷看见,大步走出来骂道:“你这小杂种,胆敢讥笑我的名联?”文叙忙道:“岂敢!岂敢!我不知这是先生的大作,但这联虽很工整,却道理不通,因而发笑,请原谅!”包师爷听了,更暴跳如雷,一手把小文叙抓住,并把他的菜筐踢到,问:“什么不通?你说!”而小文叙也紧扯住包师爷的长衫,要他赔偿,正纠缠间,胡员外从屋里出来,问发生什么事,包师爷即说:“这乳臭味干的卖菜仔,竟敢讥笑我的名联。”员外问伦文叙:“卖菜仔,你有什么理由评这名联?”文叙答道:“理由很多,请先赔我的瓜菜,我才说。”胡员外答应赔,而包师爷却说:“如你说不出理由,我拉你去南海县衙,告你扰乱内翰第。”文叙即说:“好!我也告你颠倒人伦,目无君父!”接着,文叙解释五伦的内容,指出该联不对的地方,吓得胡员外和包师爷目瞪口呆,忙问这卖菜仔叫什么名字,当他们知道是伦文叙时,非常敬重,即请文叙到客厅坐下,命包师爷斟上香茶后,胡员外才谦逊地问:“伦公子,你既认为这联不妥,可否给我另写一联?”文叙说:“不必另写,这联本很工整,只要把它更调一下,变成‘君恩臣必报,父业子当承’就可以了。”胡员外听了,连声赞好,只字未改,只更调上下联,调动了一个词序,即成一副好联。真是一个神童!说完,命管家取出十两纹钱打赏伦文叙,并立即叫人买柚木,聘良工重刻新联。
时隔两月,一日,伦文叙卖菜路过多宝路口,被包师爷一把拉住,说是胡员外有请。文叙随包师爷走进内翰第,胡员外笑脸相迎说:“伦公子,我有件事请你帮忙。先祖在京做官时,曾买得一幅苏东坡的真迹《百鸟归巢》,可惜画上无题诗,我曾请过好几个文人题了好几首,总不合我心意,听说你诗词甚好,故请你帮忙。”文叙谦让道:“只怕写不好,辱没你名画,今蒙过爱,文叙不敢推辞。”于是,胡员外小心地把画摆在书案上,边叫包师爷磨墨,边自己亲自开笔蘸墨,递与文叙。文叙细看画中百鸟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略思片刻,即在画中左上角写上:“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写了两句,故意停笔低吟,在场人们无不愕然。而不可一世的包师爷却冷冷地说:“这成什么诗,胡员外价值连成的名画却被糟蹋了!”文叙微笑不语,振笔疾书:“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就此笔锋一转,全诗面目一新,犹如画龙点睛,在场的人无不喝彩称赞这诗,前两句点明百鸟,后两句无情地道出当时忠良寥寥无几,而权奸当道。因此,这诗一时传遍了广州城,以至更远更远的地方。
文献资料来源:1999年11月   摘自《越秀荟萃(四)---越秀民间传说》
作者:欧教兴搜集整理;陈卓宁主编
索取号:K296.51/95/4
本馆校对:刘彤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