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十美”中的新河浦红楼指东山的新河浦路、恤孤院路一带,以“东山小洋楼”著称,是广州的旧豪宅区。它是广州城内最早出现的、现存最大规模的、中西结合的低层院落式传统民居群和历史街区,该地区大部分建筑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数建筑为独立式住宅,高两三层,多是仿西洋古典式建筑,以清水红砖墙、民国水刷石、西洋式风格为主要建筑特色。新河浦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广州多元文化并存事实的重要印证。2008年,新河浦社区的“新河浦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项目”荣获世界大都市奖第二名。新河浦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包括1处省级文保单位(中共“三大”会址)和7处市级文保单位,即春园、葵园、简园、明园、隅园、东山浸信会旧址(基督教东山堂)、美洲华侨纪念堂。除了8处文物保护单位(共11栋建筑)以外,区内还有571栋历史保护建筑。
红砖碧瓦的百年老屋,阡陌交错的林荫小道,东至达道路,西至龟岗东华东,南至合群三马路,北至寺贝通津,这种融合欧美各类别墅形式与地方建筑特点的建筑群,别具异国风貌和迷人的格调。小别墅的建筑风格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西洋式花园别墅,前后有庭院,主楼多为两三层,外墙用红砖清水墙或批荡,钢筋混凝土梁混合结构,外立面特别是门面多采用柱廊或券廊形式,配山花顶,形式不一,副楼多为平顶,红砖勾缝外墙,装饰稍逊;另一种为线条简洁的洋楼,红砖清水外墙,装饰线条简洁,楼上筑阳台或前廊,室内宽敞明亮,地面铺水泥花阶砖,柚木门窗,主楼前设小庭院。最具代表性的洋楼分别是逵园、春园、简园、明园、隅园,合称为东山的“五大侨园”。
广州旧时素有“东山少爷,西关小姐”、“有钱住西关,有权住东山”的说法,东山曾是民国权贵名流的聚居地,甚至吸引了不少来自北美、澳洲的广东华侨。东山形成此番独特的建筑群落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
明末清初,建有园林、寺庙的东山,还是处于一片偏僻荒芜的山区。直至上个世纪初,东山的状态依旧处于离城约1500米,遍布着山冈、稻田、菜地、鱼塘、坟墓、竹林,实为郊野。生活在这里的是寺贝底村和山河村的农民,人烟稀少。1906年,基督教美国南方浸信会开始在这兴建神道学校校舍、培道学校校舍等,并把其机构从长堤全部迁来这里,后来又创办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等。后来,在辛亥革命鼓舞下,华侨的爱国热情被激发,一些人开始返国进行投资。由于东山宗教气氛很浓,生活设施完备,颇合他们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因此他们选择了东山。1915年,美国归侨资本家黄葵石组织了大业堂,向政府征得龟岗荒地1.2万多平方米,并且将地掘平,划分为龟岗一、二、三、四马路,经营地皮买卖。随后,一班原籍开平的美国华侨先后到这里购地建房。不久,美国华侨杨远荣、杨廷蔼两兄弟,掘平龟岗附近的江岭小丘,修筑江岭东西街。这是归侨在东山置业的前奏。开发之初,在东山的建筑物不超过一百处,而且零星地散布在各山冈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回国探亲的华侨增多,他们带来较多的侨汇,急于寻找投资增值的出路。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末以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部分海外华侨回国,把一部分资本移至国内,在东山的房地产投资掀起高潮。
除了归来的华侨富商巨贾,不少军政要员纷纷在此大兴土木。昔日的郊野菜地上,一座座有欧美建筑风格的私家洋房别墅耸立了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即使经过战争破坏,建国前在新河浦路、恤孤院路一带,仍有洋房400多座。建国后,东湖街对部分侨房进行调查,发现这些侨房的业主来自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拿马、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澳大利亚等地,而其中以美国华侨居多。可见,在20世纪前期,在东山置业的华侨地域分布甚广。
民国时期的“五大侨园”——逵园、春园、简园、明园、隅园,几乎每一座别墅都留存着一个望族或政要名人的故事。昔时的“东山少爷”多是风流倜傥的达官贵人和青年才俊,一杯红茶、一个壁炉、一栋洋房是他们的典型生活。
逵园,坐落于恤孤院路9号,由美国华侨马灼文于1922年所建,是中共“三大”会议旧址。因庭院内遍植蒲葵树,逐渐被人们唤作“葵园”所以又名葵园。据介绍,逵园占地约2000多平方米,整幢建筑采用中西结合的风格,主楼正面长约40多米,宽约30多米,阳台宽4米,楼墙面呈土黄色,尖型房顶铺盖深绿色瓦项,楼外围墙呈灰色。全楼二层半,分前后主附楼,每层楼高达4米。主楼从大门进入后,屋内中央左侧有木楼梯盘旋而上,一楼有阳台、客厅,二楼有主人房和客房,二楼房顶有储物间,附楼住佣工和司机。其特色在于侧门与院墙相连,化作骑楼的形状,顶部连接二楼的阳台,伫立着的西洋式立柱洁白无比,柱顶还雕刻着精致的花朵。逵园前的广场上矗立着中共“三大”会址纪念碑,是居民和游客寻找逵园最明显的线索。这座不起眼的洋楼,因当时地处郊区,人烟稀少,有利于保密工作的进行,曾被选为中共会议召开的地址。
春园,位于新河浦路22号-24号,20世纪初由美国华侨所建,曾是“三大”代表居住地。春园主人在这里建了三座式样统一的小洋楼,楼高13.5米,每层进深19.1米,宽9.8米。现在,这三座洋楼都重新修葺和粉刷过,砖红色和白色主色调的外墙,在高大的白玉兰树下显得特别安宁。目前,22号用作新河浦幼儿园,26号由私人使用,24号是中共中央机关旧址。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机关迁到广州,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出席会议的党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张太雷、蔡和森、向警予等,就住在春园24号。在二楼,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客厅,正是在这里,曾经活跃着这些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他们讨论修改中国共产党党纲、党章,起草大会的宣言和各项决议草案,推动着中国革命的进程。在这里,还曾召开过中共“三大”预备会议和中共第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房子里每个房间都按照以前的摆设放置着床、桌等,仿佛在唤醒人们对这段不平凡历史的回忆。傍晚的新河浦路很是静谧,新河浦涌两岸种着花和树木,偶尔有散步者和骑自行车经过的人停下来凭栏观水。据说从前这条涌还可以通行机动船,涌边周围还环绕着池塘、蕉林,一派亚热带乡间田园风光——这种景象,一定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简园,位于培正路13号,是南洋烟草公司简氏兄弟所建的别墅。简照南、简玉阶兄弟,是20世纪初我国有名的华侨实业家,1906年在香港创办“南洋烟草公司”,提倡国货,与英美烟商竞争。当时,培正路一带还是一片田园果林,当具有欧洲建筑风格的简园建成时,便成为一处引人注目的地方。最初的简园高三层,前花园有喷泉花圃,围墙上部以绿釉陶竹筒装饰,券拱式门楼上端是飘出的阳台。首层门廊入口处,还立着一对威严的宫廷式狮子,为这座宅园增添中西合璧的韵味。简园建成之后,曾用作德国领事馆。二十世纪20年代,国民党要员谭延闿曾住在这里。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期间,是毛泽东与党外人士商谈统一战线的地方。
简园的斜对面便是明园。位于恤孤院路,坐北向南,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三座风格、形式相同的红砖楼房组成。明园高3层,中间入口为罗马柱式门廊,铁制花窗,楼顶有天台。据居住在明园的人回忆,当时住在明园都是一些华侨,由于附近没有什么楼房,明园被人们称为“洋房别墅”。当时明园里还有一片竹林。在日军侵略时,竹林里还挖了防空洞,一直通往培正路。
隅园,在寺贝通津42号,其设计者、最初的主人是著名的造船专家,时任国民革命海军造船总监的伍景英,大约于1931年建成。整体风格源自英伦,为适应南方闷热天气,伍景英将部分设计融入了本地特色。如英式洋楼的阳台多是全封闭的弧形阳台,但隅园的阳台却设计成凹陷进去的通风阳台。阳台在英式梁托上,加上中国独有的吊钟花形,此种建筑风格被人称为“西曲中词”。隅园有前、后花园,典雅别致,具有明显的风水格局,堪称东山名园,是区别于春园、简园、逵园、明园的具有典型中西建筑风格融合的另一种东山特色民居。因其建筑的独特性,成为不少题材影视作品的拍摄地。
新河浦红楼,有着历史意义的建筑,有的已灰飞烟灭,湮没于历史长河中,有的则旧貌换新颜,仍散发着昔日的光彩。2015年1月,新河浦历史文化博物馆对外开放,新河浦历史文化博物馆位于山河后街77号一座现代建筑内,留声机、欧式沙发摆在客厅里,民国东山少爷的生活场景被还原,从场景区走进展示区,一块块由东山小洋楼后人提供的清水红砖、南洋花街砖在玻璃柜内展示,据说是百年前从国外进口的时髦建材;墙壁上展示的是一幅幅老照片和老地图,还有一个个东山小洋楼的模型,细细地忆述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华侨回国投资建房,打造广州首个近代化街区的故事。以博物馆为中心向四周辐射500米,可以将辖区内“五大侨园”、中共三大会址、东山少爷公园、新河浦花园、新河浦历史文化长廊、东山百年名校之培正中学、培正小学、七中、基督教东山堂等历史文化景观尽收眼底。
点评:
时光荏苒,近一个世纪已经悄悄流走,东山少爷不再,而那些被列入保护规划的493栋东山小洋楼却仿佛岁月遗落的一颗颗珍珠,散落在绿荫掩盖的新河浦区域。浓荫掩映、清水红砖,欧式廊柱、别致楼阁,游走在一幢幢东山洋楼之间,时光仿佛悄然静止,历史的一幕幕在每一块砖、每一扇门、每一格窗里重现。这些古朴而精致的东山小洋楼,对比起天河的玻璃高楼的年轻貌美,它显得成熟而知性,对比起西关老屋的沉稳淡泊,它又独显另一番风雅韵味。
红砖碧瓦的百年老屋,阡陌交错的林荫小道,东至达道路,西至龟岗东华东,南至合群三马路,北至寺贝通津,这种融合欧美各类别墅形式与地方建筑特点的建筑群,别具异国风貌和迷人的格调。小别墅的建筑风格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西洋式花园别墅,前后有庭院,主楼多为两三层,外墙用红砖清水墙或批荡,钢筋混凝土梁混合结构,外立面特别是门面多采用柱廊或券廊形式,配山花顶,形式不一,副楼多为平顶,红砖勾缝外墙,装饰稍逊;另一种为线条简洁的洋楼,红砖清水外墙,装饰线条简洁,楼上筑阳台或前廊,室内宽敞明亮,地面铺水泥花阶砖,柚木门窗,主楼前设小庭院。最具代表性的洋楼分别是逵园、春园、简园、明园、隅园,合称为东山的“五大侨园”。
广州旧时素有“东山少爷,西关小姐”、“有钱住西关,有权住东山”的说法,东山曾是民国权贵名流的聚居地,甚至吸引了不少来自北美、澳洲的广东华侨。东山形成此番独特的建筑群落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
明末清初,建有园林、寺庙的东山,还是处于一片偏僻荒芜的山区。直至上个世纪初,东山的状态依旧处于离城约1500米,遍布着山冈、稻田、菜地、鱼塘、坟墓、竹林,实为郊野。生活在这里的是寺贝底村和山河村的农民,人烟稀少。1906年,基督教美国南方浸信会开始在这兴建神道学校校舍、培道学校校舍等,并把其机构从长堤全部迁来这里,后来又创办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等。后来,在辛亥革命鼓舞下,华侨的爱国热情被激发,一些人开始返国进行投资。由于东山宗教气氛很浓,生活设施完备,颇合他们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因此他们选择了东山。1915年,美国归侨资本家黄葵石组织了大业堂,向政府征得龟岗荒地1.2万多平方米,并且将地掘平,划分为龟岗一、二、三、四马路,经营地皮买卖。随后,一班原籍开平的美国华侨先后到这里购地建房。不久,美国华侨杨远荣、杨廷蔼两兄弟,掘平龟岗附近的江岭小丘,修筑江岭东西街。这是归侨在东山置业的前奏。开发之初,在东山的建筑物不超过一百处,而且零星地散布在各山冈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回国探亲的华侨增多,他们带来较多的侨汇,急于寻找投资增值的出路。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末以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部分海外华侨回国,把一部分资本移至国内,在东山的房地产投资掀起高潮。
除了归来的华侨富商巨贾,不少军政要员纷纷在此大兴土木。昔日的郊野菜地上,一座座有欧美建筑风格的私家洋房别墅耸立了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即使经过战争破坏,建国前在新河浦路、恤孤院路一带,仍有洋房400多座。建国后,东湖街对部分侨房进行调查,发现这些侨房的业主来自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拿马、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澳大利亚等地,而其中以美国华侨居多。可见,在20世纪前期,在东山置业的华侨地域分布甚广。
民国时期的“五大侨园”——逵园、春园、简园、明园、隅园,几乎每一座别墅都留存着一个望族或政要名人的故事。昔时的“东山少爷”多是风流倜傥的达官贵人和青年才俊,一杯红茶、一个壁炉、一栋洋房是他们的典型生活。
逵园,坐落于恤孤院路9号,由美国华侨马灼文于1922年所建,是中共“三大”会议旧址。因庭院内遍植蒲葵树,逐渐被人们唤作“葵园”所以又名葵园。据介绍,逵园占地约2000多平方米,整幢建筑采用中西结合的风格,主楼正面长约40多米,宽约30多米,阳台宽4米,楼墙面呈土黄色,尖型房顶铺盖深绿色瓦项,楼外围墙呈灰色。全楼二层半,分前后主附楼,每层楼高达4米。主楼从大门进入后,屋内中央左侧有木楼梯盘旋而上,一楼有阳台、客厅,二楼有主人房和客房,二楼房顶有储物间,附楼住佣工和司机。其特色在于侧门与院墙相连,化作骑楼的形状,顶部连接二楼的阳台,伫立着的西洋式立柱洁白无比,柱顶还雕刻着精致的花朵。逵园前的广场上矗立着中共“三大”会址纪念碑,是居民和游客寻找逵园最明显的线索。这座不起眼的洋楼,因当时地处郊区,人烟稀少,有利于保密工作的进行,曾被选为中共会议召开的地址。
春园,位于新河浦路22号-24号,20世纪初由美国华侨所建,曾是“三大”代表居住地。春园主人在这里建了三座式样统一的小洋楼,楼高13.5米,每层进深19.1米,宽9.8米。现在,这三座洋楼都重新修葺和粉刷过,砖红色和白色主色调的外墙,在高大的白玉兰树下显得特别安宁。目前,22号用作新河浦幼儿园,26号由私人使用,24号是中共中央机关旧址。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机关迁到广州,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出席会议的党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张太雷、蔡和森、向警予等,就住在春园24号。在二楼,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客厅,正是在这里,曾经活跃着这些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他们讨论修改中国共产党党纲、党章,起草大会的宣言和各项决议草案,推动着中国革命的进程。在这里,还曾召开过中共“三大”预备会议和中共第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房子里每个房间都按照以前的摆设放置着床、桌等,仿佛在唤醒人们对这段不平凡历史的回忆。傍晚的新河浦路很是静谧,新河浦涌两岸种着花和树木,偶尔有散步者和骑自行车经过的人停下来凭栏观水。据说从前这条涌还可以通行机动船,涌边周围还环绕着池塘、蕉林,一派亚热带乡间田园风光——这种景象,一定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简园,位于培正路13号,是南洋烟草公司简氏兄弟所建的别墅。简照南、简玉阶兄弟,是20世纪初我国有名的华侨实业家,1906年在香港创办“南洋烟草公司”,提倡国货,与英美烟商竞争。当时,培正路一带还是一片田园果林,当具有欧洲建筑风格的简园建成时,便成为一处引人注目的地方。最初的简园高三层,前花园有喷泉花圃,围墙上部以绿釉陶竹筒装饰,券拱式门楼上端是飘出的阳台。首层门廊入口处,还立着一对威严的宫廷式狮子,为这座宅园增添中西合璧的韵味。简园建成之后,曾用作德国领事馆。二十世纪20年代,国民党要员谭延闿曾住在这里。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期间,是毛泽东与党外人士商谈统一战线的地方。
简园的斜对面便是明园。位于恤孤院路,坐北向南,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三座风格、形式相同的红砖楼房组成。明园高3层,中间入口为罗马柱式门廊,铁制花窗,楼顶有天台。据居住在明园的人回忆,当时住在明园都是一些华侨,由于附近没有什么楼房,明园被人们称为“洋房别墅”。当时明园里还有一片竹林。在日军侵略时,竹林里还挖了防空洞,一直通往培正路。
隅园,在寺贝通津42号,其设计者、最初的主人是著名的造船专家,时任国民革命海军造船总监的伍景英,大约于1931年建成。整体风格源自英伦,为适应南方闷热天气,伍景英将部分设计融入了本地特色。如英式洋楼的阳台多是全封闭的弧形阳台,但隅园的阳台却设计成凹陷进去的通风阳台。阳台在英式梁托上,加上中国独有的吊钟花形,此种建筑风格被人称为“西曲中词”。隅园有前、后花园,典雅别致,具有明显的风水格局,堪称东山名园,是区别于春园、简园、逵园、明园的具有典型中西建筑风格融合的另一种东山特色民居。因其建筑的独特性,成为不少题材影视作品的拍摄地。
新河浦红楼,有着历史意义的建筑,有的已灰飞烟灭,湮没于历史长河中,有的则旧貌换新颜,仍散发着昔日的光彩。2015年1月,新河浦历史文化博物馆对外开放,新河浦历史文化博物馆位于山河后街77号一座现代建筑内,留声机、欧式沙发摆在客厅里,民国东山少爷的生活场景被还原,从场景区走进展示区,一块块由东山小洋楼后人提供的清水红砖、南洋花街砖在玻璃柜内展示,据说是百年前从国外进口的时髦建材;墙壁上展示的是一幅幅老照片和老地图,还有一个个东山小洋楼的模型,细细地忆述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华侨回国投资建房,打造广州首个近代化街区的故事。以博物馆为中心向四周辐射500米,可以将辖区内“五大侨园”、中共三大会址、东山少爷公园、新河浦花园、新河浦历史文化长廊、东山百年名校之培正中学、培正小学、七中、基督教东山堂等历史文化景观尽收眼底。
点评:
时光荏苒,近一个世纪已经悄悄流走,东山少爷不再,而那些被列入保护规划的493栋东山小洋楼却仿佛岁月遗落的一颗颗珍珠,散落在绿荫掩盖的新河浦区域。浓荫掩映、清水红砖,欧式廊柱、别致楼阁,游走在一幢幢东山洋楼之间,时光仿佛悄然静止,历史的一幕幕在每一块砖、每一扇门、每一格窗里重现。这些古朴而精致的东山小洋楼,对比起天河的玻璃高楼的年轻貌美,它显得成熟而知性,对比起西关老屋的沉稳淡泊,它又独显另一番风雅韵味。
文献资料来源:   《越秀十美》
作者:谢俊贵 罗萍 陈超 刘付杰晴 编著
索取号:K928.70/1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