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复兴城隍庙
清代有一首诗写道:“欲问禺山何处是, 路旁童子说高坡。”此地林木繁多,地处高坡,向称“禺山”,于是有了清代“羊城八景”中的“孤兀禺山”。高坡就在旧仓巷和城隍庙之间, 从聚星里转往梯云里。保留着几级石阶,那是禺山被凿平后残留山势的痕迹。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云:“城隍庙在州西城内百步。 按裴铏传载:崔炜之入赵佗墓,遇羊城使者,因得归。后谒城隍庙,见其神类使者,乃具酒肴以祭,因广其庙。据此,则吾粤城隍之祀,唐已有之。但州西城内百步庙址,似与今庙址异耳。“广州城隍庙最早的记载是在唐朝,有个叫崔炜的读书人进入赵佗之墓,遇到羊城使者,归来后谒见城隍神,见其貌与羊城使者相同,于是备酒肴祭祀,并扩建了城隍庙。但史料所记之庙址与今址有异,唐时城隍庙在城西,今址却在古代城东。
明代开国以后,朱元璋规定全国凡府、州、县,都要设立城隍庙,纳入官方的祭典中,“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乾隆《广州府志》记载:“明洪武三年,诏封天下省府州县城隍之神,前用木主,后塑神像。守令新任斋宿于此,祭礼同风云雷雨山川坛。其制北为神宇,南为拜堂,亭左右为斋宿所,仪门西南为省牲所。”史料记载,明城隍庙东还有一座药王庙, 祭杞唐代名医孙思邈,也有说法祭祀“药王”韦善俊。
“明洪武九年,加各城隍以封爵:府曰公、州曰候、县曰伯。三年,又诏革去封号,止称某府某州某县城隍之神”。“广州城隍向称府城隍,郡守主之。雍正年间,整俗使焦祈年奏请改为广东都城隍,自后大吏皆诣谒。 ”(《粤小记》)地方长官都要拜谒地方神,广州府的城隍受省级长官拜谒,庙宇轩昂,有仪门、中门、拜亭、大殿、廊庑等,到了清雍正年间,广州府城隍升格为管辖全省的都城隍,广州府城隍庙升格为广东的都城隍庙。
阮元《广东通志》云:“世传粤之都城隍,向者杨椒山,海刚峰继之,今则倪文毅。或云今都城隍乃李恭毅湖。而庄滋圃有恭言,各省城隍多以古人实之,惟吾粤独无,此尤得其正云。”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一般都以某个古人作为城隍供奉,供奉在广州城隍庙里的,先后有因弹劾严嵩被杀的兵部员外郎杨继盛、以进谏嘉靖皇帝而被罢官的右佥都御史海瑞、吏部尚书倪岳,这几人是明代的人物,此外还有清代曾任广东巡抚的李湖。这些城隍皆官衔级别高,人品为人所尊敬。
中国各地城隍德行学识皆为众民楷模,今广州城隍庙三城隍正中端坐的南汉王刘龚,却叫人疑窦重重。作家孙卫明提出,《漳州府重修城隍庙记》有记“......广东都城隍为刘忠宣”。刘忠宣即刘大夏,明兵部尚书,曾于弘治年间任广东右布政使,总督两广军务的广东御史,政绩建树为民爱戴。民称刘大夏为刘爷,刘䶮或是刘爷谐音讹称。
《羊城古钞》记载:康熙十年(1671)冬,城隍庙井水竭。道士梦神示以庙后有泉处,掘之,得八角井,甃石完固,大二丈余,水溢而清。先是谶云:“未有城隍先有井,未有广州先有城。”其年代不得而知也。
古代称有水的城堑为“池”,无水的城堑为“隍”。“城隍” 初指护城沟渠水庸,后衍化为城市的守护神。《粤小记》称:“今七月二十四日为都城隍诞辰,相传是日为筑城之始,故后世以此日为神诞云。”乾隆《南海县志》云:“每岁清明、 七月望、十月朔致祭。”阮元《广东通志》又云:“城隍庙为地方官祈晴之所。凡遇祈晴,各官斋戒,禁止屠宰,素服步行,至庙焚疏。礼毕,俟天气晴明酬神。”
每逢元宵、城隍寿诞、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这些大日子,官府衙门要循例举行官方祭祀,同时举行的汉族民间庙会活动更是香客云集,热闹非凡。清嘉庆道光年间,广州城隍庙盛极一时,它的盛况被记录在阮元所修的《广东通志》中。清代著名广东画家苏六朋初到广州定居时,就在城隍庙前设摊作画卖画,庙前车马喧嚣,一派繁华景象。这段生活体验,使其成为中国美术史上杰出的风俗人物画家。
民国年间,城隍庙周围,更成为大批医卜星相、神棍讼棍、地摊小贩的天下。补鞋档、小食档、旧书摊、理发档、古董玩具店等流动小贩摊档多达一百几十档,每天前来求神问卜的市民,熙熙攘攘。地水南音《大闹广昌隆之城隍庙前》,提到昔日广州城隍庙之世间百相:
暂讲到城楼上面,系有一段古弦,往常城楼上面系有一个铜壶滴漏,的确新鲜。我四牌楼直上如支箭,看见买卖滔滔在两边。又见转过清风桥渠嗰边,又见广府衙门在目前,三八巡期人立乱,又系广府开堂。直到城隍庙条路咁掂,又见灯笼一大对,又见灯笼一对挂在庙前。我忙看下,看下庙前甚喧哗,两边排到密卖紧凉茶,狮子在庙前,一双就如似白马。又听得庙前有一档,佢话开字花,十二点午时,炮伏声中将字挂。系果然开到系蛤乸,惊动老友极堪夺,一众争先来睇下,有人话我求字求得系抓拿。哩班孩童来乐耍,我抬头观看,嗰边卖菠萝,卖西瓜,又听到卖武之人将鼓打,锣鼓喧天,佢话玩棍共耙。
又见嗰边有睇相算命、拆字同占卦,又见有人话脱墨包你无癞,又见有档排九话公平声声全无假。又见开边有人就把幻术耍,鲤鱼能变蛤乸,两文钱睇到包你笑咔咔。有人批脚甲就墙边来坐下,果然有人坐下帮衬他。又见有红毛镜揸住有几把,话映出南洋外面,嗰啲点样嘅繁华,在庙前各样,我都忙看罢。又见有一个奶妈,下跪去求字花,手执一个签简系咁擙擙下,当堂求出嗰只银玉(虫崩)(虫少),嗰班幼童系争先来睇下,见佢果然高兴就笑口咔咔。
拱北楼、清风桥、城隍庙,广州古城的市井风情在南腔南调的说唱中绘声绘色,这曲南音是当年的盲艺人在酒楼街头的卖唱曲。
城隍庙周边乌烟瘴气,令政府忍无可忍,曾一度以破除迷信为由,把城隍神像送进中山大学博物馆和越秀山市立博物馆收藏,庙宇改为国货市场。当时主持改造工程的社会局局长简又文兴奋地说:“多年古庙, 另有新气象、新意义,辟除迷信,建设新事业,此为我任内最为棘手难办而也是最为痛快得意的事。”
1949 年前,广州没有精神病院,中医对精神病患者的医疗设施也很少,有些精神病患者产生幻觉胡言乱语,便认为是“鬼上身”,病人被送入城隍庙住,令邪魔不敢近身,病人自愈。家人还向管治“鬼世界”的城隍爷膜拜,请城隍爷为病人开堂审鬼,驱除邪魔。城隍庙里便有了法师做法事和审“鬼”的生意。城中遇瘟疫,也请城隍爷出巡镇压灾疫,遇旱手执白旗到城隍庙求雨。20世纪50年代,堿隍庙关门后,该址被广州试验仪器厂使用。
阔别近一个世纪的广州城隍庙经修复后光彩重现,小小的城隍庙,囊括了“三雕二塑一彩”岭南建筑传统工艺,分别为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壁画。
1920年拆庙建街时,只拆剩现有的大殿和拜亭,仅从其架构来看,可以想见当年气派。苏六朋画中所描绘的城隍庙大殿,面阔五间近24.7米、进深五间20.2米,柱高9米。门前车马喧嚣,一派繁华景象。重修后的城隍庙大殿,净高12米,内挂有四盏 2米高的八仙红木大官灯。近6米长的木雕贡案,用整块高棉(柬埔寨)花梨木制成,重达3吨多。大殿梁上的漆金木雕,雕工细腻,雕刻着40组民间故事;墙上镶嵌有历史典故传奇的砖雕;屋顶上的石狮雕塑、火球喷火的含脊鳌鱼雕塑活灵活现;庙头门正脊侧面为“三塔锁珠江”灰塑。
城隍庙主殿悬挂着一幅240多平方米的漆壁画《开天辟地·神仙卷》。面中绘有132位人物化的神仙,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所产生的英雄、典范、人格楷模和圣贤忠烈,千百年来一直为民间百姓所推崇。这幅作品,由4位广州知名画家和30多名广州美术学院学生历时半年绘制,壁画使用金箔15万张,每张金箔是4厘米x4厘米,准备申报“最大漆壁画”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新建的城隍庙的牌楼是迄今广州市区内新建筑中,唯一一座明清风格的石木结构如意斗栱牌楼。
2010年10月31日起,城隍庙恢复烧香等传统民俗活动。2011年始,越秀区政府举办“广府庙会”,选取了以城隍庙为核心、辐射北京路步行街的庙会活动区域。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旧时是盛行于北方的民俗。在岭南,类似的传统民俗是神诞,以祀神、娱神为主题,同时给民众以娱乐。在新时期,南方各地也出现了以“庙会”为名,以庙观为依托的民俗活动。举办于广州都城隍庙前的广府庙会活动,自2011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越办越红火。
如今,庙会祭祀的痕迹依然存在,诸如广州都城隍庙的城隍出巡仪式,更多的是参与者众的热闹和快乐。春节过后,从元宵节开始,一连七天是广府庙会,节日的欢娱气氛达到高潮。庙会上,一些传统的技艺绝活被“晒”出来,近年参与文娱表演的巡行还有一些来自外国友人的舞蹈队伍。吃的、穿的、玩的、耍的,样样齐全,人山人海,场面盛大,成为一个民间欢乐节。


文献资料来源:2019年4月   摘自《古道梦华》——北京路千年古道撷采

作者:广州市越秀区档案局 广州北京路文化核心区管理委员会编

索取号:K926.51/78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