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小北的地名源于古广州的小北门。这得从广州建城说起。
秦朝于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南海都尉任嚣始建城于番禺(古广州名),后世称任嚣城。西汉初赵佗建南越国,扩建此城,人称“赵佗城”,城区中心约在今越秀区西起新大新,东至仓边路、北起越华路,南至中山路。
汉代时番禺已成为全国闻名都会。三国时,吴国的交州刺史步骘扩建“赵佗城”,把交州治所迁回番禺。到公元226年,吴国设广州建置,治所在番禺,此乃广州得名之始。汉代起,广州渐成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至唐代已成为世界著名大港,城西的“蕃坊”(今光塔路一带)成为外国商人聚居的闹市区。而城南的商铺也越来越多。唐朝末年,岭南最高执政者清海军节度使刘隐扩建南城,其弟刘岩接兄之位后建南汉国,经济称雄于五代十国时期,广州城(时称兴王府)城南、城西郊外均建有供王族享乐的离宫,周边地区渐有发展。至宋代,广州周边有8个卫星镇,广州新建三城,城区扩大。明代,广州三城合一,城墙北至越秀山,西至今人民路,东至今越秀路,南至今一德路、万福路。清代增建东西“鸡翼城”,城墙建到江边……
城市建设至清代时期,广州城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十八门及十个水关的城市景观。十八门包括小北门、东门、小东门、(东南角)便门、永兴门、永清门、五仙门、靖海门、油栏门、竹栏门、(西南角)便门、太平门、西门、大北门、小南门、文明门、正南门、归德门。越秀区在北京街文化站修建的广州古城十八门微缩景观,以立体精雕形式、按1:1500比例的修建还原清代广州环城及内城十八门座城门的原始风貌,体现清代广州城廊“城垣形制齐整,山水防护兼备”的特色,可了解清代鼎盛时期广州城市布局,也可探究广州从清代以来布局改变的历史。
洪桥街道辖内的小北路,得名于古代的小北门。只是当年的小北门早已不存了。过去,城门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城市和人民的安全。后来广州城市扩大了,旧城门被拆了,变成了繁华的居住区和商业区,统称“小北”,马路也改名小北路。
现在的小北路十分繁荣,小北路的老街坊说,小北路大概是因为拆迁变化,旧东西越来越少。当年上白云山的路,必须经过小北门,门外连通前往白云山的泥路,因此这段又称为“登峰路”。民国时期,峰路两旁已有不少茶寮。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登峰路后来改名小北路,小北花圈成为一个地标。
小北花圈位于小北路与越秀北路交界处的马路中心(越秀公园东门对开),原名“小北绿岛喷泉”,始建于1963年,是广州最早的交通绿岛喷泉。一个大圆形水池,中有石山流水、花树掩映,成了小北路上最美丽的标志性景观,故当时市民把该区域统称为“小北花圈”。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因车流量剧增,该处成为交通堵塞点,故于2000年把小北花圈水池拆除,另建成一处交通绿岛节点。2010年,越秀区对小北花圈320平方米绿地进行了全面改造。景观布置青玉石1座、水石榕等乔木、造型簕杜鹃、造型罗汉松、芙蓉、花叶连翘等灌木以及龙船花、金蝉等时花。改造后的小北花圈绿岛花团锦簇、万紫千红,老树奇石交相辉映,代替了旧“小北花圈”圆形水石景色。只是公交站到了这一带时,报站仍称“小北花圈”,弄得不知来历者心中发问:这一块块花木为何叫“花圈”?
(作者:陈明)
秦朝于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南海都尉任嚣始建城于番禺(古广州名),后世称任嚣城。西汉初赵佗建南越国,扩建此城,人称“赵佗城”,城区中心约在今越秀区西起新大新,东至仓边路、北起越华路,南至中山路。
汉代时番禺已成为全国闻名都会。三国时,吴国的交州刺史步骘扩建“赵佗城”,把交州治所迁回番禺。到公元226年,吴国设广州建置,治所在番禺,此乃广州得名之始。汉代起,广州渐成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至唐代已成为世界著名大港,城西的“蕃坊”(今光塔路一带)成为外国商人聚居的闹市区。而城南的商铺也越来越多。唐朝末年,岭南最高执政者清海军节度使刘隐扩建南城,其弟刘岩接兄之位后建南汉国,经济称雄于五代十国时期,广州城(时称兴王府)城南、城西郊外均建有供王族享乐的离宫,周边地区渐有发展。至宋代,广州周边有8个卫星镇,广州新建三城,城区扩大。明代,广州三城合一,城墙北至越秀山,西至今人民路,东至今越秀路,南至今一德路、万福路。清代增建东西“鸡翼城”,城墙建到江边……
城市建设至清代时期,广州城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十八门及十个水关的城市景观。十八门包括小北门、东门、小东门、(东南角)便门、永兴门、永清门、五仙门、靖海门、油栏门、竹栏门、(西南角)便门、太平门、西门、大北门、小南门、文明门、正南门、归德门。越秀区在北京街文化站修建的广州古城十八门微缩景观,以立体精雕形式、按1:1500比例的修建还原清代广州环城及内城十八门座城门的原始风貌,体现清代广州城廊“城垣形制齐整,山水防护兼备”的特色,可了解清代鼎盛时期广州城市布局,也可探究广州从清代以来布局改变的历史。
洪桥街道辖内的小北路,得名于古代的小北门。只是当年的小北门早已不存了。过去,城门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城市和人民的安全。后来广州城市扩大了,旧城门被拆了,变成了繁华的居住区和商业区,统称“小北”,马路也改名小北路。
现在的小北路十分繁荣,小北路的老街坊说,小北路大概是因为拆迁变化,旧东西越来越少。当年上白云山的路,必须经过小北门,门外连通前往白云山的泥路,因此这段又称为“登峰路”。民国时期,峰路两旁已有不少茶寮。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登峰路后来改名小北路,小北花圈成为一个地标。
小北花圈位于小北路与越秀北路交界处的马路中心(越秀公园东门对开),原名“小北绿岛喷泉”,始建于1963年,是广州最早的交通绿岛喷泉。一个大圆形水池,中有石山流水、花树掩映,成了小北路上最美丽的标志性景观,故当时市民把该区域统称为“小北花圈”。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因车流量剧增,该处成为交通堵塞点,故于2000年把小北花圈水池拆除,另建成一处交通绿岛节点。2010年,越秀区对小北花圈320平方米绿地进行了全面改造。景观布置青玉石1座、水石榕等乔木、造型簕杜鹃、造型罗汉松、芙蓉、花叶连翘等灌木以及龙船花、金蝉等时花。改造后的小北花圈绿岛花团锦簇、万紫千红,老树奇石交相辉映,代替了旧“小北花圈”圆形水石景色。只是公交站到了这一带时,报站仍称“小北花圈”,弄得不知来历者心中发问:这一块块花木为何叫“花圈”?
(作者:陈明)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陈明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