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仲元图书馆到广州美术馆
距离越秀山镇海楼不远,有座不太为人注意的重要民国建筑,它最初叫“仲元图书馆”,后称“广州美术馆"。初为纪念辛亥革命名将邓仲元而建,其庄重的姿态、内敛的格调、精美的装饰,透露着优雅气质,是广州现存少有的青砖立面“中国固有式”风格的民国建筑,堪称“广州的文渊阁"。
在广州,有多个与“仲元”这个名字相关的机构和建筑,如邓仲元墓、番禺仲元实验学校、仲元中学、仲元图书馆等。“仲元”又是何许人呢?为何受到世人如此尊重?走进仲元图书馆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仲元”这位传奇人物。
清末民初,烽火纷飞,豪杰群起,邓仲元(1886-1922)就是在这乱世中脱颖而出的风云人物。他原名士元,别字铿,广东梅县人,7岁随父亲经商,19岁入读广东将弁学堂步兵科,次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步兵科助教,兼任法政学堂体操教刃。并秘密加入同盟会。历任学兵营排长等职。宣统元年(1909),任广州黄埔陆军小学堂学长,同年入讲武堂研习军事。宣统三年,他参加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后他避走香港。同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后,他与陈炯明回淡水等地组织武装。广东光复后,邓率部驻广州。
1914年,邓仲元追随孙中山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任军务部副部长。从此之后,他一直是孙中山最重要的军事助手。在讨袁(世凯)驱龙(济光)、护法援闽等战事中打了无数硬仗,在军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他与朱执信、廖仲恺被视为孙中山的股肱心腹。
1917年,粤军成立,邓仲元任粤军总部参谋长;1920年,兼任第一师师长。邓治军严明,刚直公正,时人誉为“南州铁汉”。第一师培养的军事骨干,不少后来成为国、共两党军队中的名将。1922年3月21日,邓仲元在广州大沙头广九火车站遭人行刺,终告不治。凶手是谁,竟然成了未解之谜!邓仲元之死在广东引起巨大震动,痛失良将的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追赠其为陆军上将。孙中山在唁电上说,邓仲元“平日忠于国事,勇于奋斗……壮年遽殒,不止粤中惜此人才也”。
邓仲元葬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之侧。为纪念邓仲元,广州陆续修建起了邓仲元墓、仲元中学以及仲元图书馆。
仲元图书馆由国民党元老李济深于1927年提议修建,广东著名建筑设计师杨锡宗负责设计。民国18年(1929)奠基,次年建成。大楼坐北朝南,钢筋混凝土结构,富丽典雅,具有民族特色。门楼建在正面小山冈前,立柱采用水磨青砖砌建,铁门和柱顶装饰为中西合璧建筑特色。主楼重檐庑殿顶,绿色琉璃瓦,水磨青砖砌墙,花岗岩石墙脚,以水泥仿木构斗栱和飞檐翘角,额枋、雀替用彩绘的瓷片装贴,门框饰雕花,围廊水洗石米圆柱高峻;台基仿清代宫式栏杆,雕式考究。正面门内两边有一转曲楼梯直上内层三楼,室内有一道楼梯可上二楼和三楼。
作为兼藏书、阅览等功能于一身的文化建筑,仲元图书馆在造型上仿效了中国皇家藏书建筑——北京故宫皇家藏书楼文渊阁,采用青砖砌筑,磨砖对缝,这在民国时期的岭南“中国固有式”建筑中极为少见,因为当时建设的岭南建筑喜欢使用红砖为立面,因此人称仲元图书馆为“广州的文渊阁”。但仲元图书馆建成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对外开放。
1946年,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于8月至次年6月曾借仲元图书馆为校址。新中国成立初期,仲元图书馆曾归属广州市博物馆。1953年,仲元图书馆为自然部陈列室。1957年,经时任广州市市长朱光倡议,仲元图书馆正式作为广州美术馆对外开放,这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美术馆之一。后在大楼后侧增建画廊,设有高剑父纪念馆和陈树人纪念馆两个分馆。1990年在正面兴建回环碑廊,镶嵌海山仙馆摹刻的历代书法丛帖刻石。大楼前水池两边又各建一小陈列室,并在水池前、小山堆竖立体艺术雕刻各一座。美术馆藏品最多时达到1万多件,藏品包括国画、书法、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版画、素描、速写、雕塑和碑石、拓片等,年代上迄宋元,下至当代,其中不少为国家的一级、二级文物。广州美术馆收藏之丰富和精美,在全国美术博物馆中居于前列。美术馆每年定期举办海内外名家书画及馆藏作品展览,吸引了大批观众,并且在丰富的收藏基础上长期轮换藏品陈列,显示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该馆整理藏品出版有《广东明清书法》《广州美术馆藏明清绘画》等图册。还经常与海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团体和文化机构合办展览。广州美术馆以收藏美术作品,举办美术展览,研究美术学术,推广美术教育为已任,是广州这座南国都市文化和艺术品位的一种象征。
由于没有像其他一些近代建筑一直被空置保护,仲元图书馆在成为美术馆以后,在发挥其功能性的同时也得到了持续维护,建筑保存状况良好。
2002年,广州美术馆迁至越秀区麓湖路13号,并改名为“广州艺术博物院”。
2003年,广州市文化局把广州美术馆原址并入广州博物馆,变身为广州博物馆展区的仲元楼门口依然悬挂广州美术馆牌子,旧楼呈现修旧如旧面貌,保留绿琉璃瓦庑殿屋顶,水泥结构的斗栱与飞檐,额枋有彩绘,水磨青砖砌墙。
重开后的仲元楼重新展示其116米环山碑廊,碑廊上镶嵌自晋至清名家书法刻石118方,《尺素遗芬》刻石58方。楼内展示“海贸遗珍——18~20世纪初广州外销艺术品”,市民可以一次性饱览1000件300年前的陶瓷精品。《海贸遗珍》展近千件瓷器包括了啤酒杯、剃须盘、女用夜壶、牛油盘、生果篮、唾壶及其它器皿。据介绍,这些全是18-20世纪广州外销往欧洲各地的日用瓷器,它们是依据西方的模式制造,形制随着欧洲的潮流变换而改变。
现今到越秀公园的游客,一般都会花15块钱参观一下老广州地标——镇海楼(广州博物馆),欣赏一下镇海楼周围的古炮、明城墙,远眺中山纪念碑,看完便感觉差不多了,往往忽略了门票包含的另一景点——仲元图书馆(广州美术馆)。仲元图书馆因此成为了一座鲜为人知、人气并不算旺的广州文物建筑。
(作者:黄文辉)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黄文辉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