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纪念堂外门亭上的“中山纪念堂”匾额,字体凝重、敦厚而丰满,但没有落款,史料也没有记载为谁所题书。据《纪念宋庆龄同志》一书所载“孙中山遗墨 建国大纲 宋庆龄题”的字迹判断,外门亭上“中山纪念堂的匾额,似为宋庆龄所题。诚然,这只是推测和初步判断。要证实这一判断,还需要更直接的事实作依据。
笔者查阅了几乎所有关于宋庆龄的传记、年表、均未发现关于她为广州中山纪念堂题写匾额的记载。翻阅民国期间的报纸也找不到相关的消息。
2001年12月,笔者专程前往北京西山碧云寺的孙中山纪念堂实地考察,发现了大殿额枋上悬挂着的“孙中山纪念堂”匾额,是1954年纪念堂重修时宋庆龄所题写的。匾额上“中山纪念堂”字迹不尽相同,前者清秀,后者凝重。但“孙”字的笔迹,却与前述宋庆龄所题“孙中山遗墨”中的“孙”字相同。
中山纪念堂的外门亭,落成于1933年5月。外门亭上的“中山纪念堂”匾额,是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人造石匾。该石匾与外门亭的外立面浑然一体,与外门亭是同时建造的。然而,在落款为1929年和1930年9月的外门亭设计图纸上,并没有显示外门亭上有如石匾上的“中山纪念堂”的字样。如果,早在中山纪念堂筹建时,宋庆龄就已为中山纪念堂题写匾额,那么,设计师在出设计图时,是一定不会忽略的。正像中山纪念堂正门重檐博脊上的“天下为公”匾额一样。当年,吕彥直在设计这个匾额时,就曾模仿孙中山先生的手迹,把“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描在了多幅设计图上。
中山纪念堂的外门亭,建造于1932年至1933年5月间,因此,外门亭上“中山纪念堂”的匾额,有可能是1931年10月,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落成前后,当局请宋庆龄题书的。
广州“中山纪念堂”与北京“孙中山纪念堂”的字迹之所以不尽相同,可有两种解释:一是两匾题写的时间相隔太长,题写人的字迹有所变化。二是题写者另有其人。在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之前,还是不妄下结论为好。
笔者查阅了几乎所有关于宋庆龄的传记、年表、均未发现关于她为广州中山纪念堂题写匾额的记载。翻阅民国期间的报纸也找不到相关的消息。
2001年12月,笔者专程前往北京西山碧云寺的孙中山纪念堂实地考察,发现了大殿额枋上悬挂着的“孙中山纪念堂”匾额,是1954年纪念堂重修时宋庆龄所题写的。匾额上“中山纪念堂”字迹不尽相同,前者清秀,后者凝重。但“孙”字的笔迹,却与前述宋庆龄所题“孙中山遗墨”中的“孙”字相同。
中山纪念堂的外门亭,落成于1933年5月。外门亭上的“中山纪念堂”匾额,是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人造石匾。该石匾与外门亭的外立面浑然一体,与外门亭是同时建造的。然而,在落款为1929年和1930年9月的外门亭设计图纸上,并没有显示外门亭上有如石匾上的“中山纪念堂”的字样。如果,早在中山纪念堂筹建时,宋庆龄就已为中山纪念堂题写匾额,那么,设计师在出设计图时,是一定不会忽略的。正像中山纪念堂正门重檐博脊上的“天下为公”匾额一样。当年,吕彥直在设计这个匾额时,就曾模仿孙中山先生的手迹,把“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描在了多幅设计图上。
中山纪念堂的外门亭,建造于1932年至1933年5月间,因此,外门亭上“中山纪念堂”的匾额,有可能是1931年10月,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落成前后,当局请宋庆龄题书的。
广州“中山纪念堂”与北京“孙中山纪念堂”的字迹之所以不尽相同,可有两种解释:一是两匾题写的时间相隔太长,题写人的字迹有所变化。二是题写者另有其人。在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之前,还是不妄下结论为好。
文献资料来源:2003年   摘自《广州中山纪念堂钩沉》
作者:卢洁峰著
索取号:K878.23/5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