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丽而繁华。九冬十月,全城还是浓绿满枝。随着生产的发展,市区不断扩大,连过去比较僻静的大东门,如今也是车水马龙,行人如织。闹市之间,有一个颇为清幽的去处:一座饰有精致镂花图案围墙的大院落-广东省博物馆,坐落在今文明路的中段,是大革命时代中山大学原址的一部分。馆内有一幢巍峨、奇特的建筑物-大钟楼。1927年1月,鲁迅先生从厦门南来中山大学担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时,就住在大钟楼上。现在,大钟楼已辟作鲁迅纪念馆,属于省博物馆的一部分,被列为全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博物馆那用灰色石米批荡、显得浑厚庄严的大门,是一个绿草如茵的大广场,当中一条光滑笔直的水泥路。两棵腰身刚挺、身上瘢痕驳杂的老榕树,分立在东西两侧,浓叶虬枝,顶着擎天华盖,像两个忠于职守的老看门人,威严地守卫着这座绿树成荫的庭院。沿着水泥路往前,迎面十二根方柱,间隔之间用粗铁枝参扶,把钟楼及其附属建筑圈在当中,形成一个别具风致的小院落。几丛翠竹,三数株白玉兰;一簇簇一丛丛的秋菊,黄灿灿的仿若撒满一地赤金。绕着花草再朝前走,便来到一个饰有花纹的方形廊檐下。檐眉上,一块白云石,镌刻着“鲁迅纪念馆”五个刷金大字。廊檐内,正面悬着一个长方形的匾额,刻着与檐眉上同样内容、大小的五个字,匾黄字绿,显得庄严而和谐,是郭沫若同志的手笔。
进入走廊,东边第一列房子便是鲁迅生平事迹展览陈列室。展览分四部分、五室按系年展出。
在大钟楼和东堤的白云楼,鲁迅先生居住虽只有八个多月。但在他革命的一生中,这段生活历程,却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他在这里,坚定地迈开了共产主义战士的脚步,写下他生命中十分壮丽的篇章。
大钟楼原是清朝两广优级师范学堂的旧址。她北连农民运动讲习所,西邻大革命时代的中共广东区委秘密办公处,南望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全楼奇伟高耸,像巨人般笔立于两座西式外表、中式瓦檐、疏隔环窗的东西两堂之间,穹窿圆顶。钟楼二楼一只落地长窗,嵌着色彩斑斓的玻璃,伴以红砖、作藻饰的图案,宛若巨人腰上闪着宝光的佩环。长窗上方一只圆窗,映着灿灿艳阳,仿佛是巨人大张着警惕的眼睛。
钟楼底层是个大礼堂,不太长的走廊尽头处就是那个悬有横匾的方形廊檐。它被几根粗大圆柱拱托,三面均可进出,拱形环合。大钟楼庭院外铺石光滑如玉,楼外近两株红棉热烈似火。春天,繁花满枝,看去这钟楼似飘浮在一片红云中,又像升腾于一堆火焰里,这意境是独特而深邃的。沿着曲折的扶梯,登上大钟楼的最高处,临风眺望,这曾经震荡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风雷的不朽城市,珠海云山,屋瓦鳞次,尽收眼底,令人心潮汹涌,神思飞驰。
大钟楼是一座革命之楼。革命者曾在她脚下磨砺过意志,她身旁的广场,曾滚动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雷:1924年1月,李大钊、林伯渠以及我们的伟大导师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钟楼下的大礼堂里,帮助孙中山先生领导了改组后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显示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革命统一战线的胜利。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和全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东征大军在广场上举行的讨陈誓师、欢呼北伐的胜利……多少次革命会议,推动着千千万万劳动者在这儿集结,又从这儿远征。陈延年、萧楚女、恽代英、邓中夏、苏兆征……无数革命先烈曾在这儿留下深彻的足迹。
革命的暴风骤雨荡涤着一切污泥浊水。在这风雷激荡的年代,鲁迅先生怀一颗红心,披一身征尘南来。他准备“与创造社联合起来,造一条战线,更向旧社会进攻”(《两地书.六九》),准备用笔和舌,去冲开黑暗。
1927年1月19日,鲁迅先生在许广平等陪同下,从临时下榻的长堤宾兴旅馆迁进大钟楼。
1927年初的广州政治气候,正像自然气候那么寒风凛冽。自从1926年下半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之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共势力,加紧镇压工农运动。
从黑暗势力中冲杀出来的鲁迅,来广州之后还顾不上拂去身上的征尘,就透过当时那些浮华的外表,敏锐地觉察出了这种情况。因此,他在4月8日赴黄埔军官学校演讲时,就明确地指出:“广东仍然是十年前底广东”,“没有对新的讴歌,也没有对旧的挽歌”(《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只不过是“军人和商人所主宰的国土”(《三闲集.通信》);所谓革命,也不过是“奉旨革命”(《三闲集.在钟楼上》)而已。
鲁迅先生的住处和工作室,是在大钟楼上西边一间长方形的房子,和他的老朋友许寿裳同住,两人分别占据对角线两端的一个角落。夜里常有人来探访,鲁迅先生就在这个角落里,和来访者长谈直至深夜。待到更阑人散才点上一支烟,或打开书页,或伸纸引笔,或凝神遐思.
对于在大钟楼这一段时期的生活,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在钟楼上(夜记之一)》是有过一段忆述的。
想起鲁迅先生真切的忆述,再看看眼前经过复原的简单陈设,可以想见当年他的生活是何等朴素艰苦:普普通通的、用两条板凳支起的木板床,一条蓝花土布被子;四根细竹竿,撑起一领白麻布制的蚊帐;靠墙根立着一个藤书架,除此之外,就是临窗一张大书桌了。看到这简陋的陈设,我眼前浮动着鲁迅先生深夜临窗伏案的身影。那一支笔架,一只墨砚,还有那青烟不断的烟灰缸,陪伴着这位伟大的战士,度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在这长方形居室外面,便是那个著名的紧急会议室-“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鲁迅先生在这儿主持过中山大学各主任紧急会议。那时,他站在这长条桌边,怒斥蒋介石捕杀进步学生的背叛行为。最后因营救被捕学生无效,愤然辞职表示抗议。这环形窗扉还是当年的原物,镂刻在上面的条条文络,该能印证鲁迅先生那使敌人胆丧的凌厉言辞。
鲁迅先生住在大钟楼共两个月零十天,工作是极度繁忙的。除了紧张的教学任务,他还以春天般的温暖,接待探求真理的来访青年,以哲人的智慧,深刻幽默的比喻,帮助他们体察人生,教导他们懂得生活的意义;他冲破广州文艺现状的可怕沉默,创办北新书屋,从外地运进进步文艺书刊,向南方青年播撒革命文艺种子;他支持进步青年组织进步文艺团体,并首先提出文艺要成为唤醒人民觉悟,“把哀音变为怒吼”(《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的战斗武器。
在这静寂的大钟楼,他心灵上曾经燃烧起多么炽烈的革命火炬。中大的学生运动领袖毕磊受党的委托,送来了党、团创办的刊物《向导》、《人民周刊》、《少年先锋》、《做什么?》等等,帮助他进一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个温暖的三月春夜,毕磊陪伴他,秘密会见了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同志。倾心的长谈,透辟的见解,无产阶级对革命的坚定意志,曾使他多么激动,并引起他对广州“红中夹白”的形势,产生深沉的忧虑。他毫不犹豫地挥动如椽之笔,向人民提出忠告:“所谓‘革命成功’,是指暂时的事而言;其实是‘革命尚未成功’的。”并提醒人们要警惕那些“攀折”革命之花,“摘食”革命之果的反动派。(《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不平静的中大校园,革命和反革命在作着公开的、或不公开的较量,他旗帜鲜明地支持进步,反对倒退。扶梯下、走廊里,或贴有进步青年出版的壁报前,他常常在徘徊、沉思,或和走在身边的毕磊议论,只要从字里行间发现一点闪光的思想,他就兴奋不已。“四.一五”大屠杀当中,毕磊英勇就义,曾引起他多么沉痛的哀思。在漆黑的深夜里,他提笔写下《怎么写(夜记之一)》,用饱含血和泪的文字,表达他对毕磊深厚的感情和悼念。鲁迅先生手中的笔,是英勇进击的战斗武器。他要用生命的雕刀,把民族的苦难,祖国的荣辱,镌刻进四万万同胞的心坎里,促使他们觉醒、感奋、惊起。
当我漫步庭院深处,仔细回顾大钟楼这一段不平常的经历,我的眼前,闪现着中国近代革命史中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当我沿着曲折的扶梯,再次爬上巍峨的大钟楼,在深秋的冷风里,伫立在这庭院的高处,远眺屋瓦相接的广州城,眺望隐伏在云山背后广袤的原野,内心深处,又引起了茫茫的情思。
进入博物馆那用灰色石米批荡、显得浑厚庄严的大门,是一个绿草如茵的大广场,当中一条光滑笔直的水泥路。两棵腰身刚挺、身上瘢痕驳杂的老榕树,分立在东西两侧,浓叶虬枝,顶着擎天华盖,像两个忠于职守的老看门人,威严地守卫着这座绿树成荫的庭院。沿着水泥路往前,迎面十二根方柱,间隔之间用粗铁枝参扶,把钟楼及其附属建筑圈在当中,形成一个别具风致的小院落。几丛翠竹,三数株白玉兰;一簇簇一丛丛的秋菊,黄灿灿的仿若撒满一地赤金。绕着花草再朝前走,便来到一个饰有花纹的方形廊檐下。檐眉上,一块白云石,镌刻着“鲁迅纪念馆”五个刷金大字。廊檐内,正面悬着一个长方形的匾额,刻着与檐眉上同样内容、大小的五个字,匾黄字绿,显得庄严而和谐,是郭沫若同志的手笔。
进入走廊,东边第一列房子便是鲁迅生平事迹展览陈列室。展览分四部分、五室按系年展出。
在大钟楼和东堤的白云楼,鲁迅先生居住虽只有八个多月。但在他革命的一生中,这段生活历程,却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他在这里,坚定地迈开了共产主义战士的脚步,写下他生命中十分壮丽的篇章。
大钟楼原是清朝两广优级师范学堂的旧址。她北连农民运动讲习所,西邻大革命时代的中共广东区委秘密办公处,南望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全楼奇伟高耸,像巨人般笔立于两座西式外表、中式瓦檐、疏隔环窗的东西两堂之间,穹窿圆顶。钟楼二楼一只落地长窗,嵌着色彩斑斓的玻璃,伴以红砖、作藻饰的图案,宛若巨人腰上闪着宝光的佩环。长窗上方一只圆窗,映着灿灿艳阳,仿佛是巨人大张着警惕的眼睛。
钟楼底层是个大礼堂,不太长的走廊尽头处就是那个悬有横匾的方形廊檐。它被几根粗大圆柱拱托,三面均可进出,拱形环合。大钟楼庭院外铺石光滑如玉,楼外近两株红棉热烈似火。春天,繁花满枝,看去这钟楼似飘浮在一片红云中,又像升腾于一堆火焰里,这意境是独特而深邃的。沿着曲折的扶梯,登上大钟楼的最高处,临风眺望,这曾经震荡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风雷的不朽城市,珠海云山,屋瓦鳞次,尽收眼底,令人心潮汹涌,神思飞驰。
大钟楼是一座革命之楼。革命者曾在她脚下磨砺过意志,她身旁的广场,曾滚动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雷:1924年1月,李大钊、林伯渠以及我们的伟大导师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钟楼下的大礼堂里,帮助孙中山先生领导了改组后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显示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革命统一战线的胜利。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和全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东征大军在广场上举行的讨陈誓师、欢呼北伐的胜利……多少次革命会议,推动着千千万万劳动者在这儿集结,又从这儿远征。陈延年、萧楚女、恽代英、邓中夏、苏兆征……无数革命先烈曾在这儿留下深彻的足迹。
革命的暴风骤雨荡涤着一切污泥浊水。在这风雷激荡的年代,鲁迅先生怀一颗红心,披一身征尘南来。他准备“与创造社联合起来,造一条战线,更向旧社会进攻”(《两地书.六九》),准备用笔和舌,去冲开黑暗。
1927年1月19日,鲁迅先生在许广平等陪同下,从临时下榻的长堤宾兴旅馆迁进大钟楼。
1927年初的广州政治气候,正像自然气候那么寒风凛冽。自从1926年下半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之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共势力,加紧镇压工农运动。
从黑暗势力中冲杀出来的鲁迅,来广州之后还顾不上拂去身上的征尘,就透过当时那些浮华的外表,敏锐地觉察出了这种情况。因此,他在4月8日赴黄埔军官学校演讲时,就明确地指出:“广东仍然是十年前底广东”,“没有对新的讴歌,也没有对旧的挽歌”(《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只不过是“军人和商人所主宰的国土”(《三闲集.通信》);所谓革命,也不过是“奉旨革命”(《三闲集.在钟楼上》)而已。
鲁迅先生的住处和工作室,是在大钟楼上西边一间长方形的房子,和他的老朋友许寿裳同住,两人分别占据对角线两端的一个角落。夜里常有人来探访,鲁迅先生就在这个角落里,和来访者长谈直至深夜。待到更阑人散才点上一支烟,或打开书页,或伸纸引笔,或凝神遐思.
对于在大钟楼这一段时期的生活,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在钟楼上(夜记之一)》是有过一段忆述的。
想起鲁迅先生真切的忆述,再看看眼前经过复原的简单陈设,可以想见当年他的生活是何等朴素艰苦:普普通通的、用两条板凳支起的木板床,一条蓝花土布被子;四根细竹竿,撑起一领白麻布制的蚊帐;靠墙根立着一个藤书架,除此之外,就是临窗一张大书桌了。看到这简陋的陈设,我眼前浮动着鲁迅先生深夜临窗伏案的身影。那一支笔架,一只墨砚,还有那青烟不断的烟灰缸,陪伴着这位伟大的战士,度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在这长方形居室外面,便是那个著名的紧急会议室-“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鲁迅先生在这儿主持过中山大学各主任紧急会议。那时,他站在这长条桌边,怒斥蒋介石捕杀进步学生的背叛行为。最后因营救被捕学生无效,愤然辞职表示抗议。这环形窗扉还是当年的原物,镂刻在上面的条条文络,该能印证鲁迅先生那使敌人胆丧的凌厉言辞。
鲁迅先生住在大钟楼共两个月零十天,工作是极度繁忙的。除了紧张的教学任务,他还以春天般的温暖,接待探求真理的来访青年,以哲人的智慧,深刻幽默的比喻,帮助他们体察人生,教导他们懂得生活的意义;他冲破广州文艺现状的可怕沉默,创办北新书屋,从外地运进进步文艺书刊,向南方青年播撒革命文艺种子;他支持进步青年组织进步文艺团体,并首先提出文艺要成为唤醒人民觉悟,“把哀音变为怒吼”(《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的战斗武器。
在这静寂的大钟楼,他心灵上曾经燃烧起多么炽烈的革命火炬。中大的学生运动领袖毕磊受党的委托,送来了党、团创办的刊物《向导》、《人民周刊》、《少年先锋》、《做什么?》等等,帮助他进一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个温暖的三月春夜,毕磊陪伴他,秘密会见了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同志。倾心的长谈,透辟的见解,无产阶级对革命的坚定意志,曾使他多么激动,并引起他对广州“红中夹白”的形势,产生深沉的忧虑。他毫不犹豫地挥动如椽之笔,向人民提出忠告:“所谓‘革命成功’,是指暂时的事而言;其实是‘革命尚未成功’的。”并提醒人们要警惕那些“攀折”革命之花,“摘食”革命之果的反动派。(《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不平静的中大校园,革命和反革命在作着公开的、或不公开的较量,他旗帜鲜明地支持进步,反对倒退。扶梯下、走廊里,或贴有进步青年出版的壁报前,他常常在徘徊、沉思,或和走在身边的毕磊议论,只要从字里行间发现一点闪光的思想,他就兴奋不已。“四.一五”大屠杀当中,毕磊英勇就义,曾引起他多么沉痛的哀思。在漆黑的深夜里,他提笔写下《怎么写(夜记之一)》,用饱含血和泪的文字,表达他对毕磊深厚的感情和悼念。鲁迅先生手中的笔,是英勇进击的战斗武器。他要用生命的雕刀,把民族的苦难,祖国的荣辱,镌刻进四万万同胞的心坎里,促使他们觉醒、感奋、惊起。
当我漫步庭院深处,仔细回顾大钟楼这一段不平常的经历,我的眼前,闪现着中国近代革命史中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当我沿着曲折的扶梯,再次爬上巍峨的大钟楼,在深秋的冷风里,伫立在这庭院的高处,远眺屋瓦相接的广州城,眺望隐伏在云山背后广袤的原野,内心深处,又引起了茫茫的情思。
文献资料来源:2008年   摘自《羊城风华录》
作者:仇智杰著
索取号:K296.51/104-2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