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教区•开东山新式建筑之始
“西关小姐,东山少爷”,多年以来,东山洋房的美誉度不亚于西关的大屋。一个传统守旧,一个新派洋气,各有各的韵味。然而早在百年前,这东山别墅区尚为东门外一片水田万顷、茅舍稀疏的城郊乡村。直到二十世纪初,一群美国传教士的到来,这片水塘禾田才渐成侨民新贵们购地建房的热土。
鸦片战争结束后,美国基督教南方浸信会的传教士们来到广州,先于今南堤二马路及中山四路一带租借民房设堂传教。清同治九年(1870年),教会购下五仙门西(今解放南路一带)的铺房,设立福音堂,后又创办女子学堂,二十世纪初,随着信徒学员不断增多,礼拜堂校舍都已不敷使用,且所处地段市集过于喧杂,不宜传教授课,便于1906年购得东山岗一带的大片荒地,陆续修建校舍、慈善堂、福音堂等教会设施。随后,大批侨民以及商界政界军界宗教界人士纷至沓来,争相在此置地建房,形成颇具规模的东山别墅群。
培道女校 地址:越秀区东山庙前直街,今广州市第七中学
当年浸信会的牧师在传教过程中,发现当地女子多不识字,便于1888年开办了一间妇孺读经班,习字读经。一年后,增设妇女班、盲女班,并在原来《圣经》基础上增加了《四书》、《五经》、抽纱、刺绣、编织等课目。加之免收学费,无偿提供衣物膳食,以及生活补贴,入学人数大为增加,由初时的五六人增至七十多人,学校也正式命名为“培道女学堂”。1907年,新校舍落成,培道女校迁至东山新学区。随后陆续开办幼稚园、蒙学班、小学、初中、高中、师范,成为一个拥有从幼童到高中教育的完全女子学校。
培正书院 地址:越秀区东山培正路2号
培道女校开办的第二年,几位华人教民也自筹资金在德政路一带兴办男子学校“培正书院”。但由于经费原因,办学之路尤为艰难,屡屡迁址、停办。浸信会后来接管了培正书院,在培道女校南的烟墩岗为其修建校舍。1908年,培正书院正式迁入东山新址。广州沦陷期间,培道、培正中学迁至外埠,合为“培联中学”。战争结束后,培道、培正中学分别迁返东山复课。1953年,培道女中更名为“市第二女子中学”,培正中学则更为“市第七中学”,后两校合并。
东山堂 地址:越秀区东山寺贝通津9号
待到培道、培正二校竣工开课后,浸信会才着手教堂的修建。1909年,浸信会东山堂落成。由于刚兴起的东山住宅区多以华侨为主,信徒较多,且培道、培正等教会学校的学生人数也是逐年增多,前来东山堂礼拜祈祷的师生教民越来越多,遂于1923年再度扩建,四年后,占地三千多平方米的东山新堂得以落成。东山堂是目前广州最大的一座基督教堂,堂内有一个圆形礼拜大厅,可容纳教民一千三百人。

文献资料来源:2012年7月   摘自《寻城记•广州》

作者:田飞 李果

索取号:K926.51/56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