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名人徐信符

由来冠冕重南州,聊借嘉名锡小楼。
万卷别成新世界,百城权作小诸侯。
砚田丰润无荒落,心地安舒不忮求。
阁下并悬高士榻,访碑问字故人留。
这首名为《佚题》的七律诗,乃徐信符“夫子自道”的心声,他坐拥“百城”典藏、研究学问、作育英才、悠然自得的心态跃然纸上。曾在小北路安居的清末民初文化名人徐信符,集藏书家、版本学家、文献学家和教育家于一身,是当时对广东地方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对广东高等教育事业的促进,乃至岭南文化事业的发展,都作出过积极的贡献。
徐信符(1879—1948),名绍棨,祖籍是浙江钱塘。早年他的父徐守初任职幕僚跟随主官来到广东,落籍于番禺县捕属。而徐信符在清光绪五年(1879)诞生于英德县署,其后举家在广州状元桥旁(今小北路)安居。光绪二十三年(1897),17岁的徐信符与族长同入学海堂、菊坡精舍,受业于陶福祥(春海)之门。因陶是享誉海内外大学者陈澧(兰甫)的门生,故徐是陈的再传弟子。徐氏兄弟两人学习成绩优异,徐信符又擅诗文,深得汪兆铨的喜爱,故汪将其外甥女(朱执信的姐姐)许配给信符为妻。由于这一关系,信符与朱执信、汪精卫、胡汉民、史坚如等结“群智社”于广州豪贤街的西庵书院,其间他们诗文往还、切磋学术,相互促进,提高学识。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廷谕停科举办学堂,遂将两广大学堂改为广东高等学堂,并委派番禺吴道镕(玉臣)为首任总理(相当于校长),吴则聘徐信符为中国文学教员。从此,24岁的徐信符就一直从事教育,先后担任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大学、广州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还担任过广东省立图书馆、广东省文献委员会、广东省立编印局委员和省图书馆特藏部主任等职。他整理编印了闻名全国的《广雅丛书》和《学海堂丛书》。徐信符一生主要从事文化教育事业,是一位有成就的学者,博览群籍,学识渊博;他又是一位以学者的学识和见地广聚图书的藏书家,收藏了丰富的古代文化典籍,特别是珍藏了一批广东地方文献。
一、收藏和保存地方文献
徐信符少年丧父,“时家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徐汤殷《南州书楼·叙传》),家境贫寒。当时广州学海堂、菊坡精舍、应元书院、越华书院等,每月均有专题开讲,学生可选题作文投递,取录之文,分别等级,都有少量奖金以资奖励。而徐信符“乃日携纸墨往贡院钞录贴堂文章出售,累积年余”,最终积够钱购买《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书,本以用于苦读,没想到此成为他日后藏书生涯之肇始。从此他就留心搜集古旧版本书籍,身边稍有余资都用以购书。1928年小北路开马路,徐信符将自己的住宅前座拆建成二层的楼房作藏书之用,名为“南州书楼”,他曾自豪地介绍说:“南州书楼藏府州县地志、各省新旧通志,大致完备。”(徐信符《广东省立图书馆藏广东乡贤著述书目序》)南州书楼藏书量最多时达到1200箱、600万卷之多。徐信符不仅致力于私人藏书,还在任职广东省立图书馆、广东文献馆时对公藏广东地方文献的搜集也颇有建树。据统计,广东省立图书馆从成立直到1948年时,在馆长杜定友和董事徐信符的努力下,广东文献从空白发展到藏有两万多册。徐出任理事会理事兼征集组组长的广东文献馆,到了1948年所收藏的广东文献也达1621种,共5291册。徐还特意出让南州书楼所藏文献400余种,作为广东文献馆的基础。
二、身体力行古籍整理工作
徐信符在收藏古籍的同时,提倡“藏而为用”、“学以致用”,特别注重古籍的校注、题跋和辑佚等工作。做这些古籍整理工作,必须具备文字学、目录学、版本学等渊博的知识。其中仅徐辑佚被清廷“毁禁”之列的明末清初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的著作,就收获甚丰。如将《翁山文外》《翁山诗外》《翁山易外》《皇明四朝成仁录》及《广东新语》,合为《屈沱五书》。此外,还有《广东文选》《广东文集》《四书补注兼考》《屈翁山词》《翁山诗略》《翁山文钞》《道援堂集》《寅卯军中集》《张文烈公军中遗稿》等数十种。徐都进行了大量艰辛的工作,把散失的佚文,从各种文献中,把它发掘出来,辑成《屈翁山佚文》四卷,该书被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收藏(抄本、善本)。
另外,热心于刻书事业。徐信符在民国初年担任广东省立编印局、文献馆、修志局等职务期间,曾创办广雅印行所,把张之洞当年经办广雅书局残留版片,检整校补,历时二年,于民国9年(1920)重新辑印《广雅书局丛书》159种2242卷,继而修订学海堂书版,又辑印《学海堂从刻》13种29卷。像编辑出版这种卷帙浩繁又多是重要地方文献的丛书,徐信符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三、精于广东藏书研究
研究广东藏书,古往今来都不乏其人,然而,像徐信符这样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不多见。徐延续前人藏书纪事诗的格局写下了《广东藏书纪事诗》,收入明至近代广东藏书家51人,书院三家四则,另加一人(方功惠,湖南巴陵人,官粤东道员,建碧琳琅馆于广州狮子桥聚龙里)。徐信符还撰写了《广东藏书记略》(刊登于《广东文物》卷九),详述广东藏书业发展脉络,指出各个时代各个藏书家的藏书特点,特别对清代广东粤秀书院、端溪书院、学海堂、丰湖书院、广雅书院等都有较详细的介绍。从中可以看出徐的研究一是取材广泛,从明代开始,时空跨度较大;二是史料翔实,内容丰富。三是藏书的聚散,脉络清晰。
四、献身广东教育事业
徐信符早年就学于学海堂和菊坡精舍,每试都名列前茅。清末,废书院兴学堂,他年仅24岁就开始先后在广东早期几间著名高校,如高等学堂、高等师范(原贡院)、广府中学(原越秀书院)、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广州大学、广东法科学院、文化大学等任讲师、教授,“风丽晦明,训迪罔辍”,执教四十余年如一日,桃李满天下。那时,学校刚兴办,教师上课要有教材,于是徐信符将毕生精力倾注于教材的编著,力求反映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知识水平,以作育英才。先后编著了:《中国书目学》《中国版本学》《中国文学史》《中国诗学史》《文学说略》《历代文体辨别》《文选研究》《唐诗研究》《屈原离骚》《古籍校读法》《亚洲各国史》《亚洲史提要》《西洋史志》以及《汉书刑法志》等十多种。徐信符从教四十多年,讲授了文、史、法等多种学科课目,充分显示出他知识渊博、治学严谨。
徐信符一生搜书、藏书、注书、编书、印书、教书,收藏典籍,研究学问,作育英才,孜孜不倦,乐此不疲。虽为书生意气、旧文人的风范,但他仍不失一身光明磊落、浩然正气。早年他的族兄及朋友都是政界要人,但信符无意仕宦,性乐恬淡,甘于教席。日占时期,汪伪欲使他从前执教岭南大学时的学生林汝珩(汪伪的广东省教育厅长兼广东大学校长)礼聘他到广东大学任教,但他宁愿忍痛出让藏书以应生活所需都决然谢绝赴任。据徐家后人回忆:在1927年,共产党发动的广州起义失败后,隔壁米铺原是一秘密联络点,反动当局搜捕甚紧,有两人从瓦面过来暂避,徐亦接济,使他们得以两天后换衣安全离开。从他战乱时几次处理藏书的情况看,他是一个充满爱国爱乡土情怀的藏书家、学者。徐在避难香港也念念不忘广州的南州书楼和他的藏品。他在《港寓忆南州书楼》写道:
小北通衢有敝庐,侨居何日赋归屿。
栖魂常念三间屋,抱膝难忘万卷书。
莽莽胡尘蒙百粤,沉沉消息盼双鱼。
传闻廛市多焦土,扑朔迷离盍问诸。
抗战胜利后,徐信符回到广州,“百年耆旧多蒿里,文献维持忍息肩”(《七十初度述怀》)。他本想运回寄放港澳的书籍,拟将劫后存书整理编目,但不幸,诸事未竟,他心脏病发离世,享年70岁。
(作者:高旭正)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高旭正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