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朝天路有一条崔府街,街道得名,是因此处曾为南宋名臣崔与之府邸。《宋史.表卷第四.宰辅》中清清楚楚地记载着崔与之曾任相4年,其实他一日也未到任,倒是先后13次向皇帝提出辞任此职,这在历史上说得上是独一无二的事了。崔与之的道德风范,为后人所称颂,文天祥誉其“盛德清风,跨映一代”,是他一生的恰切写照。
崔与之,乳名星郎,字正子,号菊坡。广东增城中新坑背崔屋村人。先世是河南汴京(今河南开封)人。曾祖因战乱南迁,经江西宁都、广东河源,至其父崔世民始定居增城。崔世明是个耿直有志的读书人,无奈科场困顿,应试每每遭黜,这使他灰了心,自叹:“不为宰相,则为良医。”遂放弃科举道路,转而用心研究医学,行医乡间,对贫困无助者,不收人家之酬金。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崔与之之母罗氏梦星坠怀而生与之,故给崔与之起乳名星朗。崔与之之母罗氏梦星坠怀而生与之,故给崔与之起乳名星郞。崔与之自小丧父,家境贫困,他发愤苦读,有自己一套学习方法:“读书务通大义,不事章句;为文务得大体,不事缀辑。”
崔与之早就立下为民济时之志,但却苦于不得报国之径。绍熙元年(1190年),他32岁,得增城书友林冲介等人的资助,毅然离家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入太学读书,离家时,他向亲友表示一定要“三年学成以归”。果然,他进太学埋头读书,三年时间,学得满腹经纶,绍熙四年(1193年)考中进士。他是岭南由太学生考中进士的第一人。翌年,得授浔州(今广西桂平县境内)司法参军,赴任时,顺道回增城探家。他如今是进士,又授了官,身份不同以前,增城士绅请他作了《重建东岳行宫记》。
为官浔州,碰上储存备荒粮食的常平仓失修,雨季难保仓米不受潮霉坏。郡守想将仓粮卖掉,崔与之据理力争,坚持不能卖粮,撤官署之瓦修复粮仓。郡守很为敬服,举荐他任淮西(今安徽河南西部)提刑司检法官。他在任上能据实为受欺压的百姓说话,又不畏权势,对王枢密之子在乡霸占寺田之事,一样直笔判处。守法持正的政声一直传到朝内。嘉泰三年(1203年),任江西建昌军新城县(今江西黎川县)知县。正遇饥荒年,他下令严惩哄抢民廪为首者,平息了风波。开禧年间,南宋与金开战,天下为军需所忧,崔与之决定由官府解决,不加重百姓负担。朝廷下和籴令收购粮草,崔与之按时收购粮食,民不受扰,此法被漕运使令诸邑推效。开禧二年(1207年)崔与之被荐迁邕州(今广西南宁)通判。尚未到任,邕州就有兵变之事。原来州守是个贪婪的武人,克扣士卒衣食激起兵变。漕司下令崔与之代理州政,崔与之查访出首犯处斩,平定兵变,阖郡以安。嘉定元年(1208年),崔与之擢发宾州(治所在今广西宾阳)知州,在任两年,政事清明,特授广西提点刑狱。他不辞劳苦,遍历所部,所至秋毫无犯,奖廉劾贪,雷厉风行。他渡海到了海南岛,当地官吏提议问神断案。崔与之早有闻这里天高皇帝远,官吏不法久矣,说“我欲为民除害,岂问神邪!”他张榜公开免去当地人交苦(艹+登)[上下结构]叶之税及织吉贝衣之役,革除诸多弊病,并上疏申论痛惩岭海贪吏酷刑十事。有人将此事刻板刊印,号曰《岭南便民榜》。当时,朝廷对边远之县许荐举多名,被举荐者应给举荐人赏格,造成贪黩之风,崔与之奏请朝廷减少了广东循州(治所在今龙川县)、梅州等邑推举赏格,以正风气。嘉定六年(1213年),崔与之任金部员外郎。金部为户部下辖之部,掌管财政收支事。南宋官僚机构腐败,郎官多为养资望,不干实事,崔与之到任,事必躬亲,对欺瞒不实者处以杖刑,属吏莫不震粟。
嘉定七年(1214年),金国为避蒙古兵侵逼,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南宋朝廷疑心金兵将南侵,破格授崔与之直宝谟阁,暂派遣扬州主管淮东(今江苏省大都﹑安徽东部)安抚司公事。崔与之到了扬州,选守将,集民兵,浚城壕,修城寨,令金人不敢深入扬州。他又抓住时机,让部队练武布阵,增强战斗力。浙东饥荒,流民争相渡江,江南有的州县闭关拒纳,崔与之则开门抚纳,万余饥民得以活命。楚州(治所在今江苏淮安)工役繁兴,士卒不堪其苦,多逃亡入射阳湖。崔与之郑重其事地发信招抚,众人闻召皆至,唯独首谋者迟疑不前,被擒戮。收编余众分到官军各部队中,充实了兵力。崔与之守边五年无事,而宰相为图边功,遣都统刘琸率兵取泗州,结果刘琸全军覆没,金人乘势入境,宰相连下三书给崔与之,要他议和。崔与之据理力争,答复指出金兵方得势,求和必遭屈辱,并谓边民已坚壁清野,敌兵无可掠夺,诸君与民并力剿逐,金兵势必不能久驻,而且和议对山东归顺之徒也有不利。他遣精锐布要寨,加强战备,金人果无法侵入,和议之事遂不再提及。
嘉定十一年(1218年)底,朝廷召崔与之为秘书少监,军民闻讯,遮道垂涕相送。崔与之年过花甲,厌倦官场,力辞召命,上疏乞闲,不获准,干脆弃官回家。南归途中,朝廷数召不已。走到安徽贵池县之池口镇,听说金人再次犯边,他忧国之心不能平静,于是赴朝上疏数千字,言及固根本,清中书,谨边备,一片忠心。崔与之一次又一次地上疏辞官,均不获准,只好又回到朝中,升秘书少监兼太子侍讲,权工部侍郎。再三辞官,还是不准。这时,成都帅董居谊因贪污财务被叛卒所逐,总领杨九鼎遇害,四川大乱,加上蒙古兵,金兵交替进犯四川,战事十分危急。朝廷任命崔与之为焕章阁待制,知成都府本路安抚使。崔与之上疏辞免,不允。临上任时,向皇帝陈词建议:“广科拨以宽民力,厚储积以壮边声。”
崔与之到了四川,局面安定下来,后升任制置使。他与四川安抚使安丙推诚相处,兼用来自外地和蜀中之士,劝戒戍帅协调,军政纪律肃整。他广积钱粮,重视备战,又制定正确的战略,不轻与金人挑战。在金人国力渐衰时,对金人投诚者予以接纳,改编其精锐,并张榜边关招纳,使金人内部相疑,多所屠戮。嘉定十六年(1223年)崔与之以年老多病,恐误国事为由乞退,仍不获准,召赴京。金兵闻说崔与之离去,即兴兵入侵,还是崔与之再临边境,金兵乃退。他在四川甚得人心,被四川人颂为“岭南古佛,西蜀福星”,绘其像于成都仙游阁,以配张咏,赵抃,为“三贤祠”。他在四川主政时,每年收纳赋税青苗钱15万石,过去之官吏超过10万石以上就不交朝廷,中饱私囊。崔与之却储存起来以充国用。他对奇玉美锦一无所视。他离任那天,四川各路都有馈赠,俗谓“大送”,这是惯例,他都谢绝了。
崔与之这次奉召入京任礼部尚书,而他确实不想在做官,上了二,三疏辞官,圣旨不允。崔与之也不理那么多,出川之后,乘舟归粤。途径清远,游飞来寺,作《峡山飞来寺》诗:
万里星槎海上旋,名山今喜得攀缘。
猿挥孙恪千年泪,月照维摩半夜禅。
蹬长荒苔人迹少,厓攒古树鹊巢悬。
江流上溯曹溪水,时送钟声到洞前。
梁善长《广东诗粹》云:“七言古体,宋崔菊坡与之高华壮亮,犹有唐人遗音。”所谓“高华壮亮”,是指他的诗多为表达忧国爱民之心,深挚感人。而《峡山》一诗,确是幽沓深峭,别具风格,可见他决意归隐岭南,淡泊名利之心。
崔与之在文学上的成就,在其词作上。在他之前,岭南虽有词作,不过,南汉连州黄损存一词《望江南》格调低下,曲江何成裕有“尤工小词”之名而其作不存世,北宋年间,未见有词,南宁直至崔与之后,岭南词家才稍著称于世,故崔与之被称为“粤词之祖”。词如其人,词笔老健,开创了“雅健”为宗的岭南词风,对岭南词坛影响深远。只是他的存词极少,只得二首。其一《水调歌头• 题剑阁》作于出任成都知府兼本路安抚使时,潘飞声在《粤词雅》中赞其“起四句雄壮极矣,岁苏、辛无以过之”。麦孟华也赞道:“此词豪迈,何减稼轩!”兹录于此: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铎镝,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发,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崔与之回到广州之后,年已67岁。府邸在今朝天路崔府街上。他想就此过几天安稳日子,皇上对他却特别看重。宋理宗在即位的宝庆元年(1225年),授崔与之充显谟阁直学士、知潭州(今湖南长沙)、湖南安抚使。以后,陆续又任命提举西京(今河南洛阳)崇山崇福宫,迁焕章阁学士,知隆兴府(治所在今江西南昌)、江西安抚使,授徽猷阁学士、提举南京(今河南商丘)鸿庆宫,理宗数次亲笔召为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提举西京崇山崇福宫。崔与之一再上疏力辞所封之官职。均不允。在这来回扯皮之中,崔与之杜门过了10年。
端平二年(1235年)二月,宋理宗授崔与之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崔与之还未来得及辞官,就遇上了兵变围城之事。广州摧锋军远戍建康(今南京)四年,撤戍时未返岭南,被留戍江西,又过了四年。广州摧锋军转战皆捷,有功而幕府不报,要求撤戍也不报,终于酿成叛乱。叛军纵火惠阳,焚博罗,长驱直围广州。城内人心惶惶,郡守夜逃,满城文武官吏,连夜聚至崔与之家求对策。崔与之登舆率众登城。叛兵望见崔与之俯伏听命。崔与之晓以道理,又派门人李昴英、杨汪中下城向叛军安抚解释,大多数叛卒都放下武器,只有为首者怕追究责任,率余众逃亡至肇庆据城对抗。为了保境安民,崔与之正式接受了任命,他年事已高,只能在家中升堂治事,下令官兵追剿。叛军弃城,经怀集入封川,山径险峻,不可追击。崔与之下令提刑彭铉讨捕,密调循州、连州、南雄三州兵戍围剿,叛军战败请降,除了惩治桀黠不悛者,其余分隶诸州。是年六月,叛乱事平。朝廷封崔与之端明殿学士、太中大夫、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兼参知政事,即兼丞相之职。崔与之又力辞官职,还将帅广半年的薪俸共计钱1100余缗、米2800石,悉数交回官库,未受分文。一时传为美谈。
崔与之一再辞官,宋理宗对他却“注想弥切”。自参知政事转正议大夫,翌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这已是一品高位了。宋理宗还让广东经略彭铉劝勉催促崔与之上任,崔与之还是力辞。皇帝降旨问他政事孰当罢行、人才孰当用舍。崔与之勉力支持病体写出奏章。他于奏章中提出:“天生人才,自足以供一代之用,惟辨其君子小人而已”,皇帝“必是非利害胸中卓然有定见,而后独断而行之”,“假使和而可保(边),亦当议而行之可也”;提醒皇帝“若谓其(内臣)所言出于无心,岂知爱恶之私因此而入,其于圣德宁无玷乎”。宋理宗览文,更加感叹,更频诏他赴京,一再派专使再召。嘉熙二年(1238年),又遣崔与之门生李昴英回到广州宣80岁的崔与之赴任右丞相,他还是坚辞不拜。五月,诏崔与之提举洞霄宫,任便居住。这4年间,崔与之名义为相,先后13次此任辞职,至此才作罢了一定要他赴京任相之事。
嘉熙三年(1239年)六月,崔与之终于得诏允其依丞相之职,特授观文殿大学士致仕。他不贪恋高位,归里以后所得祠禄、衣赐也都辞而不受。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回答说:“在位食禄,还怕是尸位素餐。现在既然年老不谋事,还贪图君王赏赐,说得过去吗?”闻者叹服。俸禄有余。他都用来接济亲友。他晚年养老于家,没有增置园池产业,只是买了一处小屋,堆放图书,没有什么痴好玩物,写作有时到了深夜。其居室题匾“晚菊堂”,并题写韩琦之“老圃秋容淡,寒花晚节香”之句以自勉。书室中所养的,也就是一对白鸡。平时家无杂宾,官衙里的使者要想他接见,一年只见到一、两次,也不干预外事。他严以律已,生活恬淡无欲。中年丧偶之后,既未再娶,也不蓄声妓。他管教亲属甚严,不许亲属干政。他儿子因为娶妻,按例可以得到嫁妆田600石,也被他责令退回。
就在致仕的这一年十一月,崔与之去世,享年81岁。去世前几个月,他还写道:“东南民力竭矣,诸贤宽得一分,民受一分之赐。”他常说:“官职易得,名节难全。”临终留下遗嘱:“不许做佛事,子侄俱不得求官阶。”他当官47年,没有受过弹劾一次。而爱君忧国之诚,至老而不息。崔与之去世报闻朝中,宋理宗震悼,为之罢朝辍乐减膳志哀,遣官致祭。崔与之官至紫金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累封南海郡开国公、赠少师、谥清献。以后,李昴英讲经筵,理宗追思其风采显赫,嘉叹良久,大书“菊坡”二字,赐给崔家,高悬崔府门前。
崔与之以国家为念,不为亲属谋职权,荐贤却不遗余力。身为宰相,按规定允许的恩荫不轻易与人。他姐姐曾为外甥求职,他拒绝说:“当官的贤能与否,关系到百姓的疾苦,官职不是可私赠之物。”广州有个叫吴仁孙的,及第之后赴任,请他先与地方大招呼疏通关系,崔与之严肃地说:“走上仕途之初,不怕人不知已,应当自己努力做出成绩来显示自己。”过了一段时间,他考察到此人确实清廉谨慎,就向朝廷密荐。他举荐的人,不下数十人,诸如游似,洪咨夔、魏了翁、李庭芝、家大酉、程公许、林略、刘克庄、李心传、李性传、丁焴、度正、吴彦等,或有道德学问,或有吏治才干,多成为名臣或名学者。他向皇帝推荐家乡岭南的人才,“吴纯臣有监司之才,温若春宜清要之任。”此二人中,吴纯臣做了提点广西刑狱,急流勇退,时人称“清通仁厚”;温若春任秘书郎,力请致仕途以全晚节,返回广州家居。
崔与之在学术思想上与当时风靡全国的程朱理学异趣,而与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派思想相通。他对理学被官方推向独尊颇不以为然,晚年时曾删处士刘皋语为座右铭:“无以嗜欲杀身,无以货财杀子孙,无以政事杀民,无以学术杀天下后世。”他倡导的是经世致用的学问,“胸中经济学,为国好加餐”,这一点在岭南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流派——菊坡学派。
崔与之文集,后人所辑有《崔清献公集》5卷,其为文明白谨严。首页有大家酉题词:“东海北海天下老,亦有盍归西伯时。白麻不能起南海,千载一人非公谁。”白麻者,唐天子诏书用纸。白麻不起,指皇帝诏书也不应诏任官,如此淡泊名利,真是千载一人。
崔与之葬于增城县云母里(今朱村镇官庄村)华山狮子岭。全墓面积约500平方米,三合土夯筑,力有墓志、石狮、华表等。保存至今。
广人对崔与之十分推重。张九龄谥“文献”,崔与之谥“清献”,故称为“二献”。南宋淳佑年间,广州学宫有祠祀张九龄、崔与之二人的肖像,咸淳年间,在广州高桂坊建崔与之祠,这地方明代成为南海县学。郡人又于崔与之之故第建祠、在白云山蒲涧之菊湖建祠,后来也都毁了。元代,增城县学设有崔与之祠。明初,崔与之后人在其故居桂华堡建祠。天顺年间,在郡学二献祠旧地建祠,称“仰高”祠。在增城凤凰山、南海县也都建有崔与之祠。一直到清代,今广州解放中路的学宫街、白云山蒲涧寺、海珠区漱珠岗都曾建有崔公祠。越秀山麓还曾建有命名菊坡精舍的学府,这些都是为了纪念崔与之。
崔与之,乳名星郎,字正子,号菊坡。广东增城中新坑背崔屋村人。先世是河南汴京(今河南开封)人。曾祖因战乱南迁,经江西宁都、广东河源,至其父崔世民始定居增城。崔世明是个耿直有志的读书人,无奈科场困顿,应试每每遭黜,这使他灰了心,自叹:“不为宰相,则为良医。”遂放弃科举道路,转而用心研究医学,行医乡间,对贫困无助者,不收人家之酬金。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崔与之之母罗氏梦星坠怀而生与之,故给崔与之起乳名星朗。崔与之之母罗氏梦星坠怀而生与之,故给崔与之起乳名星郞。崔与之自小丧父,家境贫困,他发愤苦读,有自己一套学习方法:“读书务通大义,不事章句;为文务得大体,不事缀辑。”
崔与之早就立下为民济时之志,但却苦于不得报国之径。绍熙元年(1190年),他32岁,得增城书友林冲介等人的资助,毅然离家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入太学读书,离家时,他向亲友表示一定要“三年学成以归”。果然,他进太学埋头读书,三年时间,学得满腹经纶,绍熙四年(1193年)考中进士。他是岭南由太学生考中进士的第一人。翌年,得授浔州(今广西桂平县境内)司法参军,赴任时,顺道回增城探家。他如今是进士,又授了官,身份不同以前,增城士绅请他作了《重建东岳行宫记》。
为官浔州,碰上储存备荒粮食的常平仓失修,雨季难保仓米不受潮霉坏。郡守想将仓粮卖掉,崔与之据理力争,坚持不能卖粮,撤官署之瓦修复粮仓。郡守很为敬服,举荐他任淮西(今安徽河南西部)提刑司检法官。他在任上能据实为受欺压的百姓说话,又不畏权势,对王枢密之子在乡霸占寺田之事,一样直笔判处。守法持正的政声一直传到朝内。嘉泰三年(1203年),任江西建昌军新城县(今江西黎川县)知县。正遇饥荒年,他下令严惩哄抢民廪为首者,平息了风波。开禧年间,南宋与金开战,天下为军需所忧,崔与之决定由官府解决,不加重百姓负担。朝廷下和籴令收购粮草,崔与之按时收购粮食,民不受扰,此法被漕运使令诸邑推效。开禧二年(1207年)崔与之被荐迁邕州(今广西南宁)通判。尚未到任,邕州就有兵变之事。原来州守是个贪婪的武人,克扣士卒衣食激起兵变。漕司下令崔与之代理州政,崔与之查访出首犯处斩,平定兵变,阖郡以安。嘉定元年(1208年),崔与之擢发宾州(治所在今广西宾阳)知州,在任两年,政事清明,特授广西提点刑狱。他不辞劳苦,遍历所部,所至秋毫无犯,奖廉劾贪,雷厉风行。他渡海到了海南岛,当地官吏提议问神断案。崔与之早有闻这里天高皇帝远,官吏不法久矣,说“我欲为民除害,岂问神邪!”他张榜公开免去当地人交苦(艹+登)[上下结构]叶之税及织吉贝衣之役,革除诸多弊病,并上疏申论痛惩岭海贪吏酷刑十事。有人将此事刻板刊印,号曰《岭南便民榜》。当时,朝廷对边远之县许荐举多名,被举荐者应给举荐人赏格,造成贪黩之风,崔与之奏请朝廷减少了广东循州(治所在今龙川县)、梅州等邑推举赏格,以正风气。嘉定六年(1213年),崔与之任金部员外郎。金部为户部下辖之部,掌管财政收支事。南宋官僚机构腐败,郎官多为养资望,不干实事,崔与之到任,事必躬亲,对欺瞒不实者处以杖刑,属吏莫不震粟。
嘉定七年(1214年),金国为避蒙古兵侵逼,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南宋朝廷疑心金兵将南侵,破格授崔与之直宝谟阁,暂派遣扬州主管淮东(今江苏省大都﹑安徽东部)安抚司公事。崔与之到了扬州,选守将,集民兵,浚城壕,修城寨,令金人不敢深入扬州。他又抓住时机,让部队练武布阵,增强战斗力。浙东饥荒,流民争相渡江,江南有的州县闭关拒纳,崔与之则开门抚纳,万余饥民得以活命。楚州(治所在今江苏淮安)工役繁兴,士卒不堪其苦,多逃亡入射阳湖。崔与之郑重其事地发信招抚,众人闻召皆至,唯独首谋者迟疑不前,被擒戮。收编余众分到官军各部队中,充实了兵力。崔与之守边五年无事,而宰相为图边功,遣都统刘琸率兵取泗州,结果刘琸全军覆没,金人乘势入境,宰相连下三书给崔与之,要他议和。崔与之据理力争,答复指出金兵方得势,求和必遭屈辱,并谓边民已坚壁清野,敌兵无可掠夺,诸君与民并力剿逐,金兵势必不能久驻,而且和议对山东归顺之徒也有不利。他遣精锐布要寨,加强战备,金人果无法侵入,和议之事遂不再提及。
嘉定十一年(1218年)底,朝廷召崔与之为秘书少监,军民闻讯,遮道垂涕相送。崔与之年过花甲,厌倦官场,力辞召命,上疏乞闲,不获准,干脆弃官回家。南归途中,朝廷数召不已。走到安徽贵池县之池口镇,听说金人再次犯边,他忧国之心不能平静,于是赴朝上疏数千字,言及固根本,清中书,谨边备,一片忠心。崔与之一次又一次地上疏辞官,均不获准,只好又回到朝中,升秘书少监兼太子侍讲,权工部侍郎。再三辞官,还是不准。这时,成都帅董居谊因贪污财务被叛卒所逐,总领杨九鼎遇害,四川大乱,加上蒙古兵,金兵交替进犯四川,战事十分危急。朝廷任命崔与之为焕章阁待制,知成都府本路安抚使。崔与之上疏辞免,不允。临上任时,向皇帝陈词建议:“广科拨以宽民力,厚储积以壮边声。”
崔与之到了四川,局面安定下来,后升任制置使。他与四川安抚使安丙推诚相处,兼用来自外地和蜀中之士,劝戒戍帅协调,军政纪律肃整。他广积钱粮,重视备战,又制定正确的战略,不轻与金人挑战。在金人国力渐衰时,对金人投诚者予以接纳,改编其精锐,并张榜边关招纳,使金人内部相疑,多所屠戮。嘉定十六年(1223年)崔与之以年老多病,恐误国事为由乞退,仍不获准,召赴京。金兵闻说崔与之离去,即兴兵入侵,还是崔与之再临边境,金兵乃退。他在四川甚得人心,被四川人颂为“岭南古佛,西蜀福星”,绘其像于成都仙游阁,以配张咏,赵抃,为“三贤祠”。他在四川主政时,每年收纳赋税青苗钱15万石,过去之官吏超过10万石以上就不交朝廷,中饱私囊。崔与之却储存起来以充国用。他对奇玉美锦一无所视。他离任那天,四川各路都有馈赠,俗谓“大送”,这是惯例,他都谢绝了。
崔与之这次奉召入京任礼部尚书,而他确实不想在做官,上了二,三疏辞官,圣旨不允。崔与之也不理那么多,出川之后,乘舟归粤。途径清远,游飞来寺,作《峡山飞来寺》诗:
万里星槎海上旋,名山今喜得攀缘。
猿挥孙恪千年泪,月照维摩半夜禅。
蹬长荒苔人迹少,厓攒古树鹊巢悬。
江流上溯曹溪水,时送钟声到洞前。
梁善长《广东诗粹》云:“七言古体,宋崔菊坡与之高华壮亮,犹有唐人遗音。”所谓“高华壮亮”,是指他的诗多为表达忧国爱民之心,深挚感人。而《峡山》一诗,确是幽沓深峭,别具风格,可见他决意归隐岭南,淡泊名利之心。
崔与之在文学上的成就,在其词作上。在他之前,岭南虽有词作,不过,南汉连州黄损存一词《望江南》格调低下,曲江何成裕有“尤工小词”之名而其作不存世,北宋年间,未见有词,南宁直至崔与之后,岭南词家才稍著称于世,故崔与之被称为“粤词之祖”。词如其人,词笔老健,开创了“雅健”为宗的岭南词风,对岭南词坛影响深远。只是他的存词极少,只得二首。其一《水调歌头• 题剑阁》作于出任成都知府兼本路安抚使时,潘飞声在《粤词雅》中赞其“起四句雄壮极矣,岁苏、辛无以过之”。麦孟华也赞道:“此词豪迈,何减稼轩!”兹录于此: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铎镝,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发,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崔与之回到广州之后,年已67岁。府邸在今朝天路崔府街上。他想就此过几天安稳日子,皇上对他却特别看重。宋理宗在即位的宝庆元年(1225年),授崔与之充显谟阁直学士、知潭州(今湖南长沙)、湖南安抚使。以后,陆续又任命提举西京(今河南洛阳)崇山崇福宫,迁焕章阁学士,知隆兴府(治所在今江西南昌)、江西安抚使,授徽猷阁学士、提举南京(今河南商丘)鸿庆宫,理宗数次亲笔召为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提举西京崇山崇福宫。崔与之一再上疏力辞所封之官职。均不允。在这来回扯皮之中,崔与之杜门过了10年。
端平二年(1235年)二月,宋理宗授崔与之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崔与之还未来得及辞官,就遇上了兵变围城之事。广州摧锋军远戍建康(今南京)四年,撤戍时未返岭南,被留戍江西,又过了四年。广州摧锋军转战皆捷,有功而幕府不报,要求撤戍也不报,终于酿成叛乱。叛军纵火惠阳,焚博罗,长驱直围广州。城内人心惶惶,郡守夜逃,满城文武官吏,连夜聚至崔与之家求对策。崔与之登舆率众登城。叛兵望见崔与之俯伏听命。崔与之晓以道理,又派门人李昴英、杨汪中下城向叛军安抚解释,大多数叛卒都放下武器,只有为首者怕追究责任,率余众逃亡至肇庆据城对抗。为了保境安民,崔与之正式接受了任命,他年事已高,只能在家中升堂治事,下令官兵追剿。叛军弃城,经怀集入封川,山径险峻,不可追击。崔与之下令提刑彭铉讨捕,密调循州、连州、南雄三州兵戍围剿,叛军战败请降,除了惩治桀黠不悛者,其余分隶诸州。是年六月,叛乱事平。朝廷封崔与之端明殿学士、太中大夫、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兼参知政事,即兼丞相之职。崔与之又力辞官职,还将帅广半年的薪俸共计钱1100余缗、米2800石,悉数交回官库,未受分文。一时传为美谈。
崔与之一再辞官,宋理宗对他却“注想弥切”。自参知政事转正议大夫,翌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这已是一品高位了。宋理宗还让广东经略彭铉劝勉催促崔与之上任,崔与之还是力辞。皇帝降旨问他政事孰当罢行、人才孰当用舍。崔与之勉力支持病体写出奏章。他于奏章中提出:“天生人才,自足以供一代之用,惟辨其君子小人而已”,皇帝“必是非利害胸中卓然有定见,而后独断而行之”,“假使和而可保(边),亦当议而行之可也”;提醒皇帝“若谓其(内臣)所言出于无心,岂知爱恶之私因此而入,其于圣德宁无玷乎”。宋理宗览文,更加感叹,更频诏他赴京,一再派专使再召。嘉熙二年(1238年),又遣崔与之门生李昴英回到广州宣80岁的崔与之赴任右丞相,他还是坚辞不拜。五月,诏崔与之提举洞霄宫,任便居住。这4年间,崔与之名义为相,先后13次此任辞职,至此才作罢了一定要他赴京任相之事。
嘉熙三年(1239年)六月,崔与之终于得诏允其依丞相之职,特授观文殿大学士致仕。他不贪恋高位,归里以后所得祠禄、衣赐也都辞而不受。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回答说:“在位食禄,还怕是尸位素餐。现在既然年老不谋事,还贪图君王赏赐,说得过去吗?”闻者叹服。俸禄有余。他都用来接济亲友。他晚年养老于家,没有增置园池产业,只是买了一处小屋,堆放图书,没有什么痴好玩物,写作有时到了深夜。其居室题匾“晚菊堂”,并题写韩琦之“老圃秋容淡,寒花晚节香”之句以自勉。书室中所养的,也就是一对白鸡。平时家无杂宾,官衙里的使者要想他接见,一年只见到一、两次,也不干预外事。他严以律已,生活恬淡无欲。中年丧偶之后,既未再娶,也不蓄声妓。他管教亲属甚严,不许亲属干政。他儿子因为娶妻,按例可以得到嫁妆田600石,也被他责令退回。
就在致仕的这一年十一月,崔与之去世,享年81岁。去世前几个月,他还写道:“东南民力竭矣,诸贤宽得一分,民受一分之赐。”他常说:“官职易得,名节难全。”临终留下遗嘱:“不许做佛事,子侄俱不得求官阶。”他当官47年,没有受过弹劾一次。而爱君忧国之诚,至老而不息。崔与之去世报闻朝中,宋理宗震悼,为之罢朝辍乐减膳志哀,遣官致祭。崔与之官至紫金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累封南海郡开国公、赠少师、谥清献。以后,李昴英讲经筵,理宗追思其风采显赫,嘉叹良久,大书“菊坡”二字,赐给崔家,高悬崔府门前。
崔与之以国家为念,不为亲属谋职权,荐贤却不遗余力。身为宰相,按规定允许的恩荫不轻易与人。他姐姐曾为外甥求职,他拒绝说:“当官的贤能与否,关系到百姓的疾苦,官职不是可私赠之物。”广州有个叫吴仁孙的,及第之后赴任,请他先与地方大招呼疏通关系,崔与之严肃地说:“走上仕途之初,不怕人不知已,应当自己努力做出成绩来显示自己。”过了一段时间,他考察到此人确实清廉谨慎,就向朝廷密荐。他举荐的人,不下数十人,诸如游似,洪咨夔、魏了翁、李庭芝、家大酉、程公许、林略、刘克庄、李心传、李性传、丁焴、度正、吴彦等,或有道德学问,或有吏治才干,多成为名臣或名学者。他向皇帝推荐家乡岭南的人才,“吴纯臣有监司之才,温若春宜清要之任。”此二人中,吴纯臣做了提点广西刑狱,急流勇退,时人称“清通仁厚”;温若春任秘书郎,力请致仕途以全晚节,返回广州家居。
崔与之在学术思想上与当时风靡全国的程朱理学异趣,而与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派思想相通。他对理学被官方推向独尊颇不以为然,晚年时曾删处士刘皋语为座右铭:“无以嗜欲杀身,无以货财杀子孙,无以政事杀民,无以学术杀天下后世。”他倡导的是经世致用的学问,“胸中经济学,为国好加餐”,这一点在岭南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流派——菊坡学派。
崔与之文集,后人所辑有《崔清献公集》5卷,其为文明白谨严。首页有大家酉题词:“东海北海天下老,亦有盍归西伯时。白麻不能起南海,千载一人非公谁。”白麻者,唐天子诏书用纸。白麻不起,指皇帝诏书也不应诏任官,如此淡泊名利,真是千载一人。
崔与之葬于增城县云母里(今朱村镇官庄村)华山狮子岭。全墓面积约500平方米,三合土夯筑,力有墓志、石狮、华表等。保存至今。
广人对崔与之十分推重。张九龄谥“文献”,崔与之谥“清献”,故称为“二献”。南宋淳佑年间,广州学宫有祠祀张九龄、崔与之二人的肖像,咸淳年间,在广州高桂坊建崔与之祠,这地方明代成为南海县学。郡人又于崔与之之故第建祠、在白云山蒲涧之菊湖建祠,后来也都毁了。元代,增城县学设有崔与之祠。明初,崔与之后人在其故居桂华堡建祠。天顺年间,在郡学二献祠旧地建祠,称“仰高”祠。在增城凤凰山、南海县也都建有崔与之祠。一直到清代,今广州解放中路的学宫街、白云山蒲涧寺、海珠区漱珠岗都曾建有崔公祠。越秀山麓还曾建有命名菊坡精舍的学府,这些都是为了纪念崔与之。
文献资料来源:1998年   摘自《广东历史名人传略》
作者:陈泽泓编著
索取号:K820.865/4
本馆校对:古文红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