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里忆民国开国元勋
说起丹桂里的历史,不能忘记徐灏徐绍桢父子!晚清时期,小北路丹桂里徐家是显赫之家,主人徐灏是著名幕客,所以家中常常冠盖云集。其子徐绍桢,后来更是被孙中山誉为“民国开国元勋”。
幕客又称幕僚,广州人称为师爷,是替长官出谋划策的入幕之宾,故甚得长官垂青。俗谓“宰相家人七品官”,长官身边的师爷,自然不少人托他沟通长官,隐性收入不言自明,但他的处世机灵也不在话下。
徐灏的生卒年已不可考,但其祖先仍为人所知。他的先世是浙江钱塘望族,曾祖徐之琏到广东当幕客三十年,遂入籍番禺。以后数代皆以幕客为生。徐灏幼承家学,不但术业有成,而且颇有学问,自小便常与陈澧切磋学问。后来陈澧成为大学者,与徐灏仍颇有交情。18岁时,徐灏已被南海县令聘为幕客。继而被提刑按察使(臬司)周起滨聘请入幕。以前长官幕客的工资是由长官负责的,所以非能干者不会被长官聘请。
咸丰八年(1858),广东巡抚劳崇光聘徐灏为幕客,此时徐约50岁。劳崇光任两广总督,徐灏便成为督署幕僚,家中时常有社会名流探访。劳崇光之后的粤督刘长佑、晏端书、毛鸿宾、瑞麟,仍然聘徐为幕客,持续十多年,故徐家收入丰厚。徐灏在丹桂里建起府第,内有园林地塘,花木扶疏,知名建筑有水南楼、攓云阁等,知名文士也常在此雅集。
身为高官幕客,要化解官场矛盾是要有诸多技巧的,其中的文字雕琢尤其需要机灵、老练。文人圈中流传着一个故事,可知徐灏的多智——
每逢大节或皇帝生日,在广州的文武大员都要率属官齐集万寿宫内,按将军、总督、巡抚等官阶前后排列,向北叩首行礼,恭祝皇帝圣安。有一次,齐集行礼之后,“广州将军”穆克德讷向皇帝打小报告,说布政使(藩司)周起滨行礼时举止不恭敬,犯了“大不敬”之罪。皇帝看了奏章后,立即下令广东巡抚劳崇光查明复奏。这令劳巡抚大感头痛,因为帮了藩司怕会得罪将军,附和将军又怕害了藩司;怎样才能两不得罪?上报文字自然交由徐灏负责,徐灏哈哈一笑,说道这倒好办。他写道:“身列前行不能回顾,目既未见不敢妄奏。”
这因为按例巡抚站于藩司之前,既不能回头,怎能看到后面藩司的举止呢?这句话似打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皇帝看罢奏章只好一笑置之。
不过,即使徐灏老谋心算,但官场的斗争终令幕客成了背黑锅者,成了官场斗争的牺牲品。那时两广总督与广东巡抚同驻广州(史称督抚同城),双方谁也管不了谁,争权夺利之下难免产生不少矛盾,便会怀疑幕客从中作梗。由于巡抚郭嵩焘与总督瑞麟的矛盾越来越深,郭嵩焘向皇上密奏瑞麟的幕客徐灏在督署“盘踞把持,败坏风气”。皇帝为了缓和矛盾也不再细查,下旨命令瑞麟解聘徐灏,并“即着驱逐出署,不准在广东逗留”。这真是如粤方言说的“狗屁咁辣”,无可抗拒。徐灏只得离开广东,到广西巡抚张凯嵩那里当幕客。此后虽然也顺景,但心中总有一根刺。心想:与其为人出谋划策,不如自己当官掌权。于是花钱捐官,先做五品的“同知”,后来官至广西庆远知府。由于捐官要花很多钱,徐灏把丹桂里的大宅押给了广东藩司幕客沈彬。岂料这一易手,后来竟无钱赎回。原来,当官的收入远不及做高官幕客的收入。到民国初期,徐灏之子徐绍桢在广东当省长时,向沈氏后人赎回徐家大宅,终因对方要价太高而未能如愿。沈氏后人连省长也有面俾(不给面子),反证了徐绍桢并非贪官污吏。
徐灏是位学者也有书可证,他著有《象形文释》《乐律考》《通介堂经说》《名法指掌图》等。他自号灵洲山人,有诗集《灵洲山人诗录》传世,可知亦有文学修为。
徐灏有九位儿子,多从事幕客这一行。九子中以徐绍桢最有出息,民国创立之初被孙中山赞为开国元勋,后来还当上广东省长。
徐绍桢(1861—1936),字固卿,晚年自号学寿老人。其藏书楼号“学寿堂”,有藏书20余万册。著有《学寿堂文集》《学寿堂诗集》《学寿堂日记》,以及《三国志质疑》《四书质疑》《大学述义》《六书辨》《道德经述义》《共和论》等。
不过,别以为他只是位家学渊源的文弱书生。由于因缘际遇,他竟然成了闻名的武将。起初他也曾操家传的幕客本行,后来却涉足官场,逐渐转为武将。
光绪十六年(1890),徐绍桢考中举人,随后任广西藩署幕客。受父亲的影响,他终于抛弃祖传幕客一行,转而当官,历任广东、江西、福建常备统领,广东全省营务处总办、福建省军政局武备学堂总办、总理江西省营务处和讲武馆。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奉派到日本考察军事。归国后任两江兵备处总办,负责训练新军。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任新军第九镇统制,倡行征兵制,吸收一批年轻力壮的文化青年入伍,其训练法为各镇仿效。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江南绿营总兵,署江北提督,兼第九镇统制。宣统三年(1911),加陆军副都统衔。他在新军中颇有威信,眼看清廷腐败,遂倾向民主革命运动。
1911年10月革命党武昌起义后,徐绍桢响应,率第九镇新军攻南京,未能攻入。随后,江浙联军合攻南京,推举徐绍桢为联军总司令,终于在12月2日攻克南京,从此长江以南尽为革命军所有,徐绍桢被孙中山誉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民国元年(1912)1月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徐绍桢任临时政府卫戍总督。同年3月,袁世凯代替孙中山之位任临时大总统,请徐绍桢任参谋总长,但徐不就任。民国3年(1914)6月任参政院参政。两年后创办殖边银行。1917年,徐绍桢与唐绍仪应孙中山之邀,参加护法运动。1918年3月任广州卫戍总司令,旋兼陆军部练兵处督办。后因军政府改组,被解职。1920年春,奉孙中山之命,任两广各路招讨军总司令,旋赴上海。次年孙中山在广州任非常大总统。5月,徐任总统府秘书长,11月任大元帅大本营参军长。不久,离粤北上。1923年2月,又奉孙中山令,任广东省省长。5月,廖仲恺任省长,他改任大本营内政部长。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徐绍桢撰挽联云:
道不能忘,三民主义长留天壤;
国乌乎建,卅载辛劳尽沥胸肝。
此后,徐绍桢身体渐差,隐居上海。1936年5月,曾任有名无实的参政院参政,9月13日病逝于上海。
(作者:龚伯洪)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龚伯洪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