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园东怀史澄史坚如
越秀山南麓应元路十九洞(街名)有条小巷叫“继园东”。从巷名看来,其西就有一个继园。这继园的主人名叫史澄,是晚清广东的知名学者。而史澄之孙更是“为共和殉难之第二健将”。
道光年间,史澄上京考进士,路经某地,在客店中见到三个人正相对哭泣。史澄觉得奇怪,便开口相问。正是“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原来三位都是广东籍的穷举人,上京考试落第回乡,来到此地被小偷偷了包袱,没了“水脚”(盘缠)回乡,一时气结,只有相对哭泣。史澄家境宽裕,不禁萌生义气,连忙安慰他们,并解囊相助,三人顿时破涕为笑,连声感谢史澄的恩德。此事一时传为佳话。
史澄在道光二十年(1840)中进士后,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先后在广东肇庆端溪书院、广州粤秀书院当教师。他学识渊博,热心育人,深得学生尊敬。
史澄在掌教的同时,还关心地方文献的编纂与保存。咸丰年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珍藏于拱北楼的《广东通志》印刷版片毁于战火,史澄十分心痛。因为这部《广东通志》是以前的两广总督、著名学者阮元主修的很有价值的地方文献,有300多卷。版片毁去,不能再印此通志。史澄为使此文献能再广泛流传于世,积极筹款组织重刻,终于使这部名志得到再版。
同治年间,史澄主持编纂新的《番禺县志》;光绪年间,他总纂新的《广州府志》,均给后人留下丰富的地方文献。
史澄还热心社会公益慈善工作,曾受官府委托兼理广州义仓和恤嫠局工作20年。他为救灾赈济、施医赠药、抚恤孤寡费了不少心血,广受人们称赞。史澄曾有诗句咏及此项工作:“廿年竭力全残局,忍使穷嫠泣白头。”原来,他接任恤嫠局时,该局积欠救济粮银二万七千多两,他千方百计清算积欠,令救济孤寡的钱粮得以顺利发放。他对自家的佃户也很开明,有一年天灾较多,他主动免了穷苦佃户欠他的田租,受到乡民称颂。
光绪四年(1878),年近七十的史澄在越秀山南麓建起私家园林。因此处附近曾是明代名诗人李时行的旧居“小云林”,为仰慕先贤,他想起孟子的一句话“为可继也”,于是把园林命名“继园”。此园虽不大,但很雅致,与番禺馀荫山房“缩龙成寸”的风格颇为相似。继园内有明德堂(祖祠)、退思轩(书房)、经纬楼(藏书楼)、养翎馆(家塾)及枕棉阁、佳士亭、香雪亭、得月台等建筑,还种有松、竹、梅、荷花等花树。史澄在园中写下不少诗文,结集印行的有《继园随笔》《七十老翁诗一百首》《退思轩诗存》等。其诗《继园漫兴》可见其晚年心境:
春兰秋菊信情芳,抚序盘桓雅兴长。
荔子光阴吟易倦,梅花世界梦都香。
四时有酒琴樽乐,一日无诗笔砚荒。
此地偏教储病叟,桑榆景好爱斜阳。
可惜的是,继园今已踪影全无,只留下小巷之名供人凭吊。
史澄之孙史坚如(1879—1900),自幼聪颖勤学,青年时不但勤读史书,还习武艺,又研究欧美各国的政治、艺术、军工、地理。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他认为:“民主为天下公理,君主专制必不能治,即治亦不足为训也。今日中国正如数千年来破屋,败坏至不可收拾,非尽毁而更新之不为功。”光绪二十四年(1898),史坚如就读于美国教会在广州设立的格致书院,接受新式教育。次年十月,史坚如会见革命党人陈少白等,加入兴中会。旋即启程到日本,会见孙中山,倾吐胸怀,指陈大计。随即奉孙之命归国联络会党,为发动起义作准备。光绪二十六年(1900),孙中山派郑士良在惠州策动起义,命史坚如在广州召集同志响应。是年闰八月,郑士良率部在惠州三洲田起义,史坚如等为牵制清军,计划在广州炸死广东巡抚兼署两广总督德寿。史坚如以低价出售了家产,到澳门买来200磅炸药,在巡抚衙门后面租屋,与革命同志温玉山、黄寿南秘密挖地道,通到德寿卧室下面,埋好炸药。九月初五(10月27日)晨,引燃炸药后,各人分头出城,相约乘船到澳门。但众人上船后已过时间仍未有爆炸的消息。史坚如嘱其他人先走,他回去出租屋检查。原来,药线后半部受潮不燃。史坚如守候至次日凌晨,再点燃引线,然后到西关休息。由于安装缺乏经验,雷管不足,致使炸药未全部引爆,只炸毁附近民房8间,德寿住处只倒塌了后墙,德寿被震跌落床下,却未受伤。当日正逢星期日,轮船停驶,史坚如未能马上离开广州。他乘轿到现场观察后,还想再次行动,后经同志苦劝而罢。九月初八(10月30日),史坚如拟乘船到香港,途中被捕,被押至南海县署。南海县令裴景福想引他招供,把革命党一网打尽,故以礼相待,却被史坚如戏弄嘲笑。裴景福恼羞成怒,施以酷刑,史坚如不屈服。九月十八日(11月9日),史坚如在广州天字码头就义,年仅22岁!孙中山闻之,称赞他是“为共和殉难之第二健将”(第一为陆皓东),“浩气英风,实足为后死者之模范”。中华民国成立后,史坚如被国民政府追赠为“上将军”。
(作者:龚靖时)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龚靖时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