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陈澧。不是学术界的人可能比较陌生。说真的,普遍人看来,他既没有留下可供凭吊的故居、叱咤风云的英雄传奇,也没有走遍名山大川的曲折故事。然而,他却留下了学术著作百余种数百卷,在学海堂、菊坡精舍执教数十年,培育大批栋梁之材的辉煌成就,无论从古从今的角度看,都可以称得上“著作等身、桃李天下”了,更难得的是,陈澧并不是一介腐儒,他的学术思想、治学方法,不单当时是严谨的、进步的,至今仍然深蕴着岭南文化的精华。
陈澧祖籍江苏江宁(今南京),祖父时举家迁广东。1810年,陈澧在广州城木排头(街名,今仍存,泰康路北侧的东西向长街)出生,7岁入私塾读书,自幼聪明伶俐,9岁能诗文。到10岁父亲去世,开始读家藏的《通鉴》,“日课一卷,一年而毕”。十五六岁时,诗家张维屏已盛赞其诗,并教以治学法。他又向史学名家侯康学历史,又先后在广州的羊城书院、粤秀书院读书,成绩优异。
17岁,他考取县学生员,“恩科第一”;以禀贡生资格推荐入读粤秀书院肄业;读了三年题了优贡,就是由学政与总督、巡抚联名向朝廷保举的本省优秀学生。23岁又中了举人。中举了,取得入京会考资格。当时他是省城考生中的大热门了,舆论一致看好,都认为会中一甲点翰林了,次年赴京赶考,不料却名落孙山。
此后十三年间,他上京赴考5次,竟然都没名次。不得已参加六年一轮一举人“大挑”,以为可选得县令,不料又考了个二等,只能做教官。陈澧说:“以为不能治民,犹可教士,天下治乱未有不由士习而起者。”然而现实又给了他当头一棒。他被分配到翁源县任县学训导,但到任后,发觉“盗贼遍地”,才两个月就告病假回家。这年,咸丰帝登位,例开恩科,43岁的陈澧又第6次上京去考,结果仍然落第。46岁这年,他终于得到个机会获补选知县,但世道更乱,太平军如火如荼、第二次鸦片战争即将开战,他放弃了这个多年的梦想,申请改授京官虚衔,获批准,得了个“国子监学录”的虚职。不用上京赴任,又算有了功名,陈澧从此专注于学术和教学。
24岁那年,陈澧便入读学海堂,成为第一届专课肄业生。后来补授为学海堂学长,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理事加教授;由于学海堂不设山长(相当于校长),几位学长们就是日常里学府的最高领导。学海堂倡导朴学,是当时广东文化学术中心,也是影响全国的岭南学府,在中国旧式书院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陈澧在此任教20多年。
同治六年(1867),设在越秀山麓海学堂东侧的菊坡精舍开办了。这是由当时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合议举办的,是当时广州最高学府,主要招粤秀、越华、羊城三书院的优秀肄业生及各地保举的优秀生进行深造培养。首届就请陈澧当山长(后称院长)。那年,陈澧57岁了,而且有执掌学海堂27年的丰富治学、教育学经验,所以他在菊坡精舍教出不少人才(参见前文《空前绝后的菊坡精舍》)。
陈澧少年在东厢读书,故自号东塾,世称东塾先生,所以他与弟子们的学派被称“东塾学派”,名动天下,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桂文灿、廖廷相、文廷式、梁鼎芬、冯浚光、于式枚、陶福祥等晚清俊彦俱出其门下。
陈澧博学多通,其宗旨一是治经要“通其大义,得其时用”;二是著书要“事繁文省,旨晦词明"。他除深研经学外,兼通天文、地理、音韵、乐律、文字、算学,又工诗词及骈体文、善书法。他著的《广州音说》是最早研究广州方言的著作。他还主持广东书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十三经注疏附考证》《通志堂经解》《通典》《续通典》等以往只出现在京师或江浙的重要文化典籍,得以在广东印行。
列一些他著作的书目,可以一窥这位大家的风范。
音乐音律:《声律通考》《琴谱律》《箫谐》《切韵考》;地理学:《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水经注西南诸水考》《广东舆地图》;经史学:《汉儒通义》《学思录》(后名《东塾读书记》);史学:《申范》《番禺县志》《香山县志》《广州府志》(主修);数学:《弧三角平视法》《三统术详说》。他25岁开始著书,著述至少达120余种。《东塾读书记》流传至日本,曾成为日本高等学校治汉学专业的必读书。
陈澧治学极受学术界推崇。平时读书,句句字字详细思绎,心有所得记于书上,以便寻求微言大义,解读、考据、论赞、质疑。钱穆名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专门为陈澧辟出一章,详尽论述,特别肯定他在调和汉宋、开辟新学风方面“用心至苦,而成就亦至卓”,甚至评价为“晚清次于曾国藩的二号人物,学术史上主汉宋兼采,力主新式学风”。
陈澧提倡经世致用,而且并没有抱残守缺、故步自封,而是以开放的心态面对现实,这至为难得。晚清时节,西学东渐、列强侵凌,他自己亲历科举贻害、战乱流离(英法联军攻入广州,举家出走避难),这些苦难也让他一定程度认清了形势。
魏源《海国图志》问世不久,陈澧即作《书<海国图志>后呈张南山先生》,与大学者张维屏共同探讨其得失。他认为,魏源著作中“最可议者莫如《议攻》篇‘以夷攻夷’之说也”。后来魏源到广东,陈澧与他相晤,详加探讨。陈澧回忆:“后数年,魏君来粤。余以此书所说质之。魏君大悦,遂定交焉,并屡改《海国图志》之书。其虚心受言,殊不可及也。”因此有学者认为,“陈澧是岭南学者中最早对林则徐外交政策持批评态度的,也是最早对魏源《海国图志》进行可行性研究的。”
不过,除澧观点也并非十全十美,有时他认为钟表、呢绒、鼻烟等为祸国殃民的“奇巧玩物"。但他并不排斥西方科技,也不反对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他完全也可以列为最早一批“开眼看世界”的先进分子。
1881年,两广总督、广东巡抚联名向朝廷奏请褒奖,皇帝赐给陈澧五品卿衔。次年,73岁的陈澧病逝。《清史稿》为他立传,以宣其功。
陈澧最著名的学术著作是《汉儒通义》与《东塾读书记》。咸丰五年(1855)起,他编纂《汉儒通义》,三年后刊刻出版。该书集汉代儒家诸说,论证汉学宋学各学派没有门户之见,是晚清学术风气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咸丰八年(1858),陈澧开始写《学思录》,通论古今学术,积稿数百册仍未完成。同治十年(1871),他大病了一场,病愈后深感此书要全部完稿并不容易,于是听从朋友的建议,选取原稿部分内容,取名《东塾读书记》,于光绪元年((1875)开始刻印一、二卷,以后随写随印,至72岁时病中还为第十三卷定稿。他原定共写25卷,但逝世时只完成了15卷。其余10卷有遗稿,但多数未完成。临终前他遗命儿子与学生将这十卷编成书,题名《东塾杂俎》,但后来未见此书。他的学生廖廷相编的《东塾集》于陈澧逝世后十年出版,是陈澧的诗文集,从中可看到陈澧的思想观点及其生活的各方面风采。《东塾读书记》内容包含对经学源流得失的探讨,兼及诸子百家、西汉以后的学术,从中可见陈澧的博学多通,也能给读者以多种启示。清末学术界流行“远师亭林(顾炎武),近法兰甫(陈澧)”之说,并赞陈澧为“海内通儒”。
(作者:邝穗雄)
陈澧祖籍江苏江宁(今南京),祖父时举家迁广东。1810年,陈澧在广州城木排头(街名,今仍存,泰康路北侧的东西向长街)出生,7岁入私塾读书,自幼聪明伶俐,9岁能诗文。到10岁父亲去世,开始读家藏的《通鉴》,“日课一卷,一年而毕”。十五六岁时,诗家张维屏已盛赞其诗,并教以治学法。他又向史学名家侯康学历史,又先后在广州的羊城书院、粤秀书院读书,成绩优异。
17岁,他考取县学生员,“恩科第一”;以禀贡生资格推荐入读粤秀书院肄业;读了三年题了优贡,就是由学政与总督、巡抚联名向朝廷保举的本省优秀学生。23岁又中了举人。中举了,取得入京会考资格。当时他是省城考生中的大热门了,舆论一致看好,都认为会中一甲点翰林了,次年赴京赶考,不料却名落孙山。
此后十三年间,他上京赴考5次,竟然都没名次。不得已参加六年一轮一举人“大挑”,以为可选得县令,不料又考了个二等,只能做教官。陈澧说:“以为不能治民,犹可教士,天下治乱未有不由士习而起者。”然而现实又给了他当头一棒。他被分配到翁源县任县学训导,但到任后,发觉“盗贼遍地”,才两个月就告病假回家。这年,咸丰帝登位,例开恩科,43岁的陈澧又第6次上京去考,结果仍然落第。46岁这年,他终于得到个机会获补选知县,但世道更乱,太平军如火如荼、第二次鸦片战争即将开战,他放弃了这个多年的梦想,申请改授京官虚衔,获批准,得了个“国子监学录”的虚职。不用上京赴任,又算有了功名,陈澧从此专注于学术和教学。
24岁那年,陈澧便入读学海堂,成为第一届专课肄业生。后来补授为学海堂学长,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理事加教授;由于学海堂不设山长(相当于校长),几位学长们就是日常里学府的最高领导。学海堂倡导朴学,是当时广东文化学术中心,也是影响全国的岭南学府,在中国旧式书院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陈澧在此任教20多年。
同治六年(1867),设在越秀山麓海学堂东侧的菊坡精舍开办了。这是由当时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合议举办的,是当时广州最高学府,主要招粤秀、越华、羊城三书院的优秀肄业生及各地保举的优秀生进行深造培养。首届就请陈澧当山长(后称院长)。那年,陈澧57岁了,而且有执掌学海堂27年的丰富治学、教育学经验,所以他在菊坡精舍教出不少人才(参见前文《空前绝后的菊坡精舍》)。
陈澧少年在东厢读书,故自号东塾,世称东塾先生,所以他与弟子们的学派被称“东塾学派”,名动天下,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桂文灿、廖廷相、文廷式、梁鼎芬、冯浚光、于式枚、陶福祥等晚清俊彦俱出其门下。
陈澧博学多通,其宗旨一是治经要“通其大义,得其时用”;二是著书要“事繁文省,旨晦词明"。他除深研经学外,兼通天文、地理、音韵、乐律、文字、算学,又工诗词及骈体文、善书法。他著的《广州音说》是最早研究广州方言的著作。他还主持广东书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十三经注疏附考证》《通志堂经解》《通典》《续通典》等以往只出现在京师或江浙的重要文化典籍,得以在广东印行。
列一些他著作的书目,可以一窥这位大家的风范。
音乐音律:《声律通考》《琴谱律》《箫谐》《切韵考》;地理学:《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水经注西南诸水考》《广东舆地图》;经史学:《汉儒通义》《学思录》(后名《东塾读书记》);史学:《申范》《番禺县志》《香山县志》《广州府志》(主修);数学:《弧三角平视法》《三统术详说》。他25岁开始著书,著述至少达120余种。《东塾读书记》流传至日本,曾成为日本高等学校治汉学专业的必读书。
陈澧治学极受学术界推崇。平时读书,句句字字详细思绎,心有所得记于书上,以便寻求微言大义,解读、考据、论赞、质疑。钱穆名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专门为陈澧辟出一章,详尽论述,特别肯定他在调和汉宋、开辟新学风方面“用心至苦,而成就亦至卓”,甚至评价为“晚清次于曾国藩的二号人物,学术史上主汉宋兼采,力主新式学风”。
陈澧提倡经世致用,而且并没有抱残守缺、故步自封,而是以开放的心态面对现实,这至为难得。晚清时节,西学东渐、列强侵凌,他自己亲历科举贻害、战乱流离(英法联军攻入广州,举家出走避难),这些苦难也让他一定程度认清了形势。
魏源《海国图志》问世不久,陈澧即作《书<海国图志>后呈张南山先生》,与大学者张维屏共同探讨其得失。他认为,魏源著作中“最可议者莫如《议攻》篇‘以夷攻夷’之说也”。后来魏源到广东,陈澧与他相晤,详加探讨。陈澧回忆:“后数年,魏君来粤。余以此书所说质之。魏君大悦,遂定交焉,并屡改《海国图志》之书。其虚心受言,殊不可及也。”因此有学者认为,“陈澧是岭南学者中最早对林则徐外交政策持批评态度的,也是最早对魏源《海国图志》进行可行性研究的。”
不过,除澧观点也并非十全十美,有时他认为钟表、呢绒、鼻烟等为祸国殃民的“奇巧玩物"。但他并不排斥西方科技,也不反对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他完全也可以列为最早一批“开眼看世界”的先进分子。
1881年,两广总督、广东巡抚联名向朝廷奏请褒奖,皇帝赐给陈澧五品卿衔。次年,73岁的陈澧病逝。《清史稿》为他立传,以宣其功。
陈澧最著名的学术著作是《汉儒通义》与《东塾读书记》。咸丰五年(1855)起,他编纂《汉儒通义》,三年后刊刻出版。该书集汉代儒家诸说,论证汉学宋学各学派没有门户之见,是晚清学术风气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咸丰八年(1858),陈澧开始写《学思录》,通论古今学术,积稿数百册仍未完成。同治十年(1871),他大病了一场,病愈后深感此书要全部完稿并不容易,于是听从朋友的建议,选取原稿部分内容,取名《东塾读书记》,于光绪元年((1875)开始刻印一、二卷,以后随写随印,至72岁时病中还为第十三卷定稿。他原定共写25卷,但逝世时只完成了15卷。其余10卷有遗稿,但多数未完成。临终前他遗命儿子与学生将这十卷编成书,题名《东塾杂俎》,但后来未见此书。他的学生廖廷相编的《东塾集》于陈澧逝世后十年出版,是陈澧的诗文集,从中可看到陈澧的思想观点及其生活的各方面风采。《东塾读书记》内容包含对经学源流得失的探讨,兼及诸子百家、西汉以后的学术,从中可见陈澧的博学多通,也能给读者以多种启示。清末学术界流行“远师亭林(顾炎武),近法兰甫(陈澧)”之说,并赞陈澧为“海内通儒”。
(作者:邝穗雄)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邝穗雄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