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家大街说湛若水
洪桥街道辖下、中共广州市委大院的东面曾有一条湛家大街,如今的湛家大街已是广州市某单位的停车场了。以前这里是“湛家园”,明代理学大家湛若水的居住地,南边不远处还有他创建的天关书院。
湛若水(1466-1560),字甘泉,又字元明、民泽,增城人。弘治五年(1492)中举人。湛若水十分仰慕当时的岭南儒学宗师陈献章(世称白沙先生),故决定到江门拜陈白沙为师。弘治七年(1494),29岁的湛若水到江门见到了陈白沙,陈白沙对他说:你想要掌握学问,必须在放弃一切功利杂念之后才可能有所体会。湛若水立即把官府批给他到北京参加会试的文书一把火烧了,表示他跟陈白沙做学问的决心。陈献章(1428-1500),从景泰五年(1454)起修读儒家学说,对程朱理学有很深的领悟,并提出了自己对儒家理学新的见解,名震海内。很多学者都慕名拜他为师,人数众多,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术流派——江门学派。湛若水前来拜师时,陈白沙治学已经达四十年,学问自然也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湛若水又聪明过人,师生俩很快便在学问上互相理解。后来,陈献章把江门学派的衣钵传给湛若水,湛成了掌门人。弘治十八年(1505),湛若水在母亲的要求下到北京参加会试,高中一甲榜眼,就是殿试第二名。此后官至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著有《湛甘泉集》32卷、《圣学格物通》100卷、《春秋正传》37卷、《礼经传训》68卷等。
湛若水不但继承了陈白沙的学问,对儒学也有创新,提出“随处体认天理”,并在这一中心理念下创立了一套理论。当时流行全国的理学主要分为两个学术流派:北有王守仁(字阳明),南有湛若水,两派学说相与争锋。但王阳明与湛若水两人私交十分好,成为后世学者的榜样。后来王阳明到广州,广东学子追随者也很多。而湛若水的影响也不弱,与王阳明可以讲得上是势均力敌。在广东,两派学说分立门户。两派弟子各自设立书院聚徒讲学。在理学强大的影响下,当时的官员也大都是理学门徒,也到处以官府名义设立书院以宣扬师承学说,致使明中后期广东书院的数量激增,官立书院与私立书院发展都十分迅速。
湛若水虽然先后是南京吏部、礼部、兵部尚书,但冠以“南京”二字的官都没有实权,所以湛若水一生主要业绩还是从事教育活动,对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湛若水先后在扬州、贵池、衡山、武夷和广东的广州、西樵、罗浮、增城、龙门、英德、曲江等地兴办教育,独自捐资或带头捐资修建书院40多所,“以兴学养贤为己任”。他规定每一书院都设“赡田”,以学谷周济贫苦学生,而且订立崇俭规约,以免侈奢浪费。这一做法促进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其弟子遍布全国,近4000人,学有所成390多人。
正德十二年(1517),湛若水在南海西樵山建立了云谷书院;十四年(1519)又在西樵山建大科书院;嘉靖十七年(1538),在罗浮建甘泉精舍;十九年(1540),曲江知府符锡请湛若水往曲江讲学,建甘泉精舍;二十九年(1550),湛若水到广州讲学,先后建白云、天关等书院。屈大均在《广东新语》称:“甘泉翁官至上卿,服食约素,推所有余以给家人弟子,相从士三千九百有余。于会城(广州)则有天关,小禺、白云、上塘、蒲涧等书院。”
他开设天关书院,书院学生人数不少,而且学生的年龄相差很多。其中有个简翁,已经102岁了,还到天关书院问学,要向湛若水行拜师礼仪,湛若水连忙扶起,请到宾席坐,以贵宾身份相待。众多年过古稀的老人纷纷前往拜师。有个好学不倦的老人吴藤川,他敬仰湛若水的道德学问,他已77岁高龄了,还请湛若水收他为弟子。湛若水见吴藤川只比自己小两岁,被他好学精神所感动,尊称他为藤川丈人,并给他赠送一根自己亲手从南岳衡山带回来的四方竹手杖,手杖还刻有自己亲笔书写的铭文:“嗟!藤川子,七十七稔………不知日之将暮。步高一步,久矣高蹈。”后来,82岁的黎养真和81岁的黄慎斋又慕名而至,天关书院又多了两位老学生。湛若水把他俩与吴藤川称为“天关三皓”,并为其写下深情的诗篇:
养真慎斋与藤川,
三皓同时及我门。
八十头颅事事真,
老来赤子心还存。
明嘉靖十九年(1540),75岁的湛若水终于获准退休南归。他在广州当时的城北,置地数十亩,建筑了“湛家园”,园内有供自己晚年起居憩息的屋舍花园。此后的20年间,湛若水还出外讲学,除了在湛家园南边的天关书院开堂讲授外,还到过湖南衡山紫云书院、南海西樵大科书院、惠州罗浮山朱明洞书院和增城南樵莲洞书院等讲学,一直至他95岁时(1560)无疾而终。湛若水逝世之后,天关书院由湛的弟子庞嵩主持。庞嵩,字弼唐,先从王阳明,后师湛若水,融两个学派理论于一炉。《广东新语》以“弼唐之学”为题介绍他的学问。他每年还在书院举行雅聚,四方群贤毕至,交流学问。清代道光年间,天关书院还是闻名遐迩,群星璀璨。清代名人张维屏、杨荣绪、黄培芳、谭莹、陈澧、冯询等都在书院留下足迹。
后来,湛家园一带逐渐成为湛氏后人的聚居地。人们为了纪念湛若水,命名湛家园一带为湛家大街及湛家一巷、湛家二巷、湛家三巷、湛家四巷、湛家五巷。天关书院遗址之处取名“天关里”。后因湛若水当过尚书,当地居民又将“天关里”谐称为“天官里”,当代东风中路扩建时天官里才被拆平。
如今在广州市法政路一机关的停车场附近,可看到有湛家园的遗迹。原湛家大街街口已经封闭,里面是一个停车场,隔着停车场另一边的湛家五巷成为一条窄窄的小巷,只剩下唯独一家挂着“湛家五巷3号”门牌的旧房子,留在这条小巷的尽头。如今《广州日报》曾刊出《广州市越秀区正式启动东濠涌二期整治工程》文中透露,沿涌的“致知为学”景观有“湛若水纪念园”。
(作者:陈明)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陈明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