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越秀山南麓的街叫儒林坊。据明大儒黄佐主修的嘉靖《广东通志》记,从化人黎贯在此建清泉精舍。后来此街称清泉街。但清乾隆《广州府志》与当代学者陈永正主编的《岭南文学史》,均记载清泉精舍为黎贯之子、明代著名诗人黎民表所建。这里是黎民表从仕途归隐后,与弟、友读书唱和、著述终老之所。在这里,黎民表的文学造诣大放异彩,为黎氏家族的传奇史添上了重要的一笔。
黎氏家族诗礼传家光耀门庭。明代时,从化县韶峒(今广州从化区温泉镇新南村)的黎氏家族可谓名冠一方,这并非由于其官高、门庭显赫,而是以诗书礼义传家、成就杰出而引人瞩目。
黎民表的祖父黎元昌,人称翠峰先生,就因孝善有德颇负贤名入祀乡贤祠。此后,受家门风气熏染的黎氏一族,以诗书礼义传家,在六十年间,祖孙三代先后出了三位进士,被誉为“一门三杰”;出了三位杰出书法家,被誉为“一门三凤"。这成就轰动乡里,成为岭南的传奇佳话。黎民表及三进士出仕后,皆以为官清廉、正直无私出名,深受百姓爱戴。
黎民表的父亲黎贯(1482-1549),字一卿,自小好学,12岁能诗,16岁考上秀才,正德二年中举人,正德十二年(1517)成为黎氏家族的第一位进士,也是从化建县后第一位登第当官的进士,当时他所作的《大礼庆成赋》文采斐然,大受赞誉。黎贯任陕西监察御史时,为百姓解困做了不少好事,颇有政声。奉命到福建清查军饷时,他毫不徇私,追回巨额军饷上交朝廷,其刚正清廉是前任使臣所未有过的。他为官不阿谀邀宠,敢于向皇帝直谏忠言。嘉靖九年,终因得罪皇上,被削职为民。回归故里的黎贯,写下了《归韶峒山中》诗五首,其中有句:“樊笼今脱略,鹏鴳且飞翻。力命今如此,浮荣宁复论",在逆境中抒发的诗句气度不凡,表达了“摆脱樊笼”无怨无悔的感慨,也显示了他的高风亮节。黎贯所著有《台中稿》《使闽稿》《西巡稿》共12卷,文集6卷。
黎贯良好的家风影响着子孙,有史可查祖孙三代皆少年立志,好学上进,成长为俊贤之才。在黎贯考中进士之后不到六十年的时间里,其次子黎民衷(黎民表的弟弟)以及黎民表的儿子黎邦瑊也先后考取了进士。黎氏一家就出了三名进士,并且都为官刚正清廉,成就了一段“诗礼传家”的传奇,必然轰动乡里,引为美谈。
值得指出的是,黎民表虽未中进士,但他的成就却是黎氏家族中最为耀眼的,因他的诗词文学创作和书画艺术成就,对从化乃至整个岭南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岭南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黎氏家族最突出的代表人物。
黎民表(1515-1581),字惟敬,号瑶石山人。自幼聪颖,喜读书,学识广博,能诗善文,并且工于书画,尤其喜读古书,据说能过目成诵,上至三坟五典下至百家稗史,无不精通。相传他9岁能文,13岁中秀才,明嘉靖十三年(1534)中举人,后屡试不第,直到44岁获授翰林院孔目。由于文笔好,升任吏部司务,为制敕房中书,“掌秘阁,侍经筵,预修武宗、世宗实录。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当时凡朝廷比较重要的制敕文书多出其手,他奉旨写的诗文很多,皆讽谕得体,常能得到皇上赏赐,屡获晋升。在内阁任官时,得工作之便能接触到内府藏书,得以饱读宫中藏书,加上博学深思,谙熟三朝掌故,更为博学多才。嘉靖四十四年(1565),升迁南京兵部职方员外郎,万历七年,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在此任上辞官,南归广州。
早在明中叶嘉靖年间,出仕之前,黎民表就曾与一些怀有共同志趣的友人及其胞弟民衷、民怀等,重结南园诗社。元末明初,五位著名诗人领导一批青年诗人,在南园抗风轩创立诗社,倡风雅之功,一扫元代诗歌创作纤弱之风,对岭南诗歌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人称“南园五先生”或“南园五子”。及后岭南诗坛“风雅中坠”,至明中期自大儒黄佐出,岭南诗坛重新活跃起来。黎民表与欧大任、梁有誉、李时行、吴旦这几位皆曾先后师从黄佐的英年才俊诗人,意气相投,继承南园五先生所开创的雄健诗风与现实主义传统,聚会于南园抗风轩,重振南园风雅,被后人合称为“南园后五先生”,也即“南园后五子”,所作诗多与时事及民间疾苦有关。黎民表更是其中翘楚。他勤于治学,在明中叶诗坛上,尚未出仕,就已是一颗引人注目的明星。
黎民表挥笔写下不少忧国忧民之作,引起了人们共鸣,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如七古《运丁行》,反映服役民工“不值泥涂即风雨”的苦况,揭露“大车小车输上仓,官家却用大斛量。拣成颗粒明如玉,复以风轮扬去糠。仓中鼠雀尽张喙,片言不合辄笞捶”的不合理现象,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黎民表有一首诗《癸亥十月书事》,写于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是岁冬十月,鞑靼军进犯北京大掠而还。
黎民表在诗中忧时感事,却仍不失昂扬的精神,其中诗句“军中选士皆穿札,幕府谋臣尽赐貂。扈阁儒臣惭献赋,燕然终拟勒岧峣。”颇具感人力量。前人评论“惟敬近体深秀庄严”(胡应麟语),“和平典雅,沨沨乎盛唐遗响”(李时远语),虽嫌语重,而朱彝尊说“元美(王世贞)所取“续五子",无愧大小雅材者,仅此一人(指黎民表)而已"。《四库全书总目》评黎民表的诗“虽错采镂金,而风骨典宝,无绮靡涂饰之习。”可见黎民表的诗才被推崇是当之无愧的。
辞官南归广州后,黎民表在越秀山麓的清泉精舍居住,终于如愿过上诗文唱和、桑麻田园的宁静生活。他日常与弟、友聚而论道,交流研讨,读书唱和,寄心志于山水风物,抒怀抱于诗赋书画。历史悠久的越秀山咫尺可及,秀美的青山绿水更激发了诗人的灵感,开阔了诗人的视野与襟怀,在这里,黎民表与胞弟诗友尽情挥洒笔墨,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与丹青作品。其近体诗风格清劲深远,很有特色,胡应麟《诗薮》谓其“五七言律,深靓庄严,类梁公实而老健过之”。如《粤台山怀古》(粤台山即越秀山):
京台聊暇日,四望柳条春。
象郡原吞楚,龙川自隔秦。
英雄无窟宅,战伐有埃尘。
汉文宽大诏,犹自感遗民。
这是黎民表暇日登临,追怀南越王赵佗保境安民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功绩而作,笔触雄劲,境界宏阔,铿锵可诵。黎民表的古体诗结体严谨,用笔沉着,最为时人所称道。黎民表著有《瑶石山人诗稿》十六卷及《梅花社稿》《北游稿》《谕后语录》等,并曾参与修撰《广东通志》《从化县志》及《罗浮山志》。
除了文学上的成就,黎民表的书、画也有很高的造诣,书法无论真、草、隶、篆“咸称超品”,传眷遐迩。尤善画,写米家云山景象深远,很是精彩,《明史·黄佐》《明史·艺文志》等均有记载。黎民表胞弟民衷、民怀,也是明代中期岭南书坛上杰出的书法家,三兄弟的书艺同时期大放异彩,被人们誉为“一门三凤",为这个家族传奇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黎氏一族以诗书礼义传家,祖辈为官则清正廉洁,为文则朴实锦绣,法书则严谨沉着,作画则苍劲浑然,门风高雅,成就卓越,成为广东文化的优秀代表,是流传至今的一段岭南佳话。
黎氏的清泉精舍到晚清时已为梁姓家族所有,改名“玉山草堂”,所在街道已改名清泉街。后称清泉路,1982年扩建马路时,与应元路合一。
(作者:郭海燕)
黎氏家族诗礼传家光耀门庭。明代时,从化县韶峒(今广州从化区温泉镇新南村)的黎氏家族可谓名冠一方,这并非由于其官高、门庭显赫,而是以诗书礼义传家、成就杰出而引人瞩目。
黎民表的祖父黎元昌,人称翠峰先生,就因孝善有德颇负贤名入祀乡贤祠。此后,受家门风气熏染的黎氏一族,以诗书礼义传家,在六十年间,祖孙三代先后出了三位进士,被誉为“一门三杰”;出了三位杰出书法家,被誉为“一门三凤"。这成就轰动乡里,成为岭南的传奇佳话。黎民表及三进士出仕后,皆以为官清廉、正直无私出名,深受百姓爱戴。
黎民表的父亲黎贯(1482-1549),字一卿,自小好学,12岁能诗,16岁考上秀才,正德二年中举人,正德十二年(1517)成为黎氏家族的第一位进士,也是从化建县后第一位登第当官的进士,当时他所作的《大礼庆成赋》文采斐然,大受赞誉。黎贯任陕西监察御史时,为百姓解困做了不少好事,颇有政声。奉命到福建清查军饷时,他毫不徇私,追回巨额军饷上交朝廷,其刚正清廉是前任使臣所未有过的。他为官不阿谀邀宠,敢于向皇帝直谏忠言。嘉靖九年,终因得罪皇上,被削职为民。回归故里的黎贯,写下了《归韶峒山中》诗五首,其中有句:“樊笼今脱略,鹏鴳且飞翻。力命今如此,浮荣宁复论",在逆境中抒发的诗句气度不凡,表达了“摆脱樊笼”无怨无悔的感慨,也显示了他的高风亮节。黎贯所著有《台中稿》《使闽稿》《西巡稿》共12卷,文集6卷。
黎贯良好的家风影响着子孙,有史可查祖孙三代皆少年立志,好学上进,成长为俊贤之才。在黎贯考中进士之后不到六十年的时间里,其次子黎民衷(黎民表的弟弟)以及黎民表的儿子黎邦瑊也先后考取了进士。黎氏一家就出了三名进士,并且都为官刚正清廉,成就了一段“诗礼传家”的传奇,必然轰动乡里,引为美谈。
值得指出的是,黎民表虽未中进士,但他的成就却是黎氏家族中最为耀眼的,因他的诗词文学创作和书画艺术成就,对从化乃至整个岭南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岭南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黎氏家族最突出的代表人物。
黎民表(1515-1581),字惟敬,号瑶石山人。自幼聪颖,喜读书,学识广博,能诗善文,并且工于书画,尤其喜读古书,据说能过目成诵,上至三坟五典下至百家稗史,无不精通。相传他9岁能文,13岁中秀才,明嘉靖十三年(1534)中举人,后屡试不第,直到44岁获授翰林院孔目。由于文笔好,升任吏部司务,为制敕房中书,“掌秘阁,侍经筵,预修武宗、世宗实录。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当时凡朝廷比较重要的制敕文书多出其手,他奉旨写的诗文很多,皆讽谕得体,常能得到皇上赏赐,屡获晋升。在内阁任官时,得工作之便能接触到内府藏书,得以饱读宫中藏书,加上博学深思,谙熟三朝掌故,更为博学多才。嘉靖四十四年(1565),升迁南京兵部职方员外郎,万历七年,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在此任上辞官,南归广州。
早在明中叶嘉靖年间,出仕之前,黎民表就曾与一些怀有共同志趣的友人及其胞弟民衷、民怀等,重结南园诗社。元末明初,五位著名诗人领导一批青年诗人,在南园抗风轩创立诗社,倡风雅之功,一扫元代诗歌创作纤弱之风,对岭南诗歌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人称“南园五先生”或“南园五子”。及后岭南诗坛“风雅中坠”,至明中期自大儒黄佐出,岭南诗坛重新活跃起来。黎民表与欧大任、梁有誉、李时行、吴旦这几位皆曾先后师从黄佐的英年才俊诗人,意气相投,继承南园五先生所开创的雄健诗风与现实主义传统,聚会于南园抗风轩,重振南园风雅,被后人合称为“南园后五先生”,也即“南园后五子”,所作诗多与时事及民间疾苦有关。黎民表更是其中翘楚。他勤于治学,在明中叶诗坛上,尚未出仕,就已是一颗引人注目的明星。
黎民表挥笔写下不少忧国忧民之作,引起了人们共鸣,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如七古《运丁行》,反映服役民工“不值泥涂即风雨”的苦况,揭露“大车小车输上仓,官家却用大斛量。拣成颗粒明如玉,复以风轮扬去糠。仓中鼠雀尽张喙,片言不合辄笞捶”的不合理现象,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黎民表有一首诗《癸亥十月书事》,写于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是岁冬十月,鞑靼军进犯北京大掠而还。
黎民表在诗中忧时感事,却仍不失昂扬的精神,其中诗句“军中选士皆穿札,幕府谋臣尽赐貂。扈阁儒臣惭献赋,燕然终拟勒岧峣。”颇具感人力量。前人评论“惟敬近体深秀庄严”(胡应麟语),“和平典雅,沨沨乎盛唐遗响”(李时远语),虽嫌语重,而朱彝尊说“元美(王世贞)所取“续五子",无愧大小雅材者,仅此一人(指黎民表)而已"。《四库全书总目》评黎民表的诗“虽错采镂金,而风骨典宝,无绮靡涂饰之习。”可见黎民表的诗才被推崇是当之无愧的。
辞官南归广州后,黎民表在越秀山麓的清泉精舍居住,终于如愿过上诗文唱和、桑麻田园的宁静生活。他日常与弟、友聚而论道,交流研讨,读书唱和,寄心志于山水风物,抒怀抱于诗赋书画。历史悠久的越秀山咫尺可及,秀美的青山绿水更激发了诗人的灵感,开阔了诗人的视野与襟怀,在这里,黎民表与胞弟诗友尽情挥洒笔墨,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与丹青作品。其近体诗风格清劲深远,很有特色,胡应麟《诗薮》谓其“五七言律,深靓庄严,类梁公实而老健过之”。如《粤台山怀古》(粤台山即越秀山):
京台聊暇日,四望柳条春。
象郡原吞楚,龙川自隔秦。
英雄无窟宅,战伐有埃尘。
汉文宽大诏,犹自感遗民。
这是黎民表暇日登临,追怀南越王赵佗保境安民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功绩而作,笔触雄劲,境界宏阔,铿锵可诵。黎民表的古体诗结体严谨,用笔沉着,最为时人所称道。黎民表著有《瑶石山人诗稿》十六卷及《梅花社稿》《北游稿》《谕后语录》等,并曾参与修撰《广东通志》《从化县志》及《罗浮山志》。
除了文学上的成就,黎民表的书、画也有很高的造诣,书法无论真、草、隶、篆“咸称超品”,传眷遐迩。尤善画,写米家云山景象深远,很是精彩,《明史·黄佐》《明史·艺文志》等均有记载。黎民表胞弟民衷、民怀,也是明代中期岭南书坛上杰出的书法家,三兄弟的书艺同时期大放异彩,被人们誉为“一门三凤",为这个家族传奇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黎氏一族以诗书礼义传家,祖辈为官则清正廉洁,为文则朴实锦绣,法书则严谨沉着,作画则苍劲浑然,门风高雅,成就卓越,成为广东文化的优秀代表,是流传至今的一段岭南佳话。
黎氏的清泉精舍到晚清时已为梁姓家族所有,改名“玉山草堂”,所在街道已改名清泉街。后称清泉路,1982年扩建马路时,与应元路合一。
(作者:郭海燕)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郭海燕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