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堤盛景——十里洋场与“拍拖”的来历

    广州最有名的老字号大多集中在这里,华厦公司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南方最有名的百货公司,平常总是顾客盈门、熙熙攘攘。逢年过节,东南亚、港澳地区的达官贵人回广州都要携家带口到这里来采购用品、吃喝玩乐。由华侨出资兴办的华夏大酒店、新华酒店、大三元等老字号酒店,在东南亚也非常著名。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是长堤历史上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当时,上下九、北京路、天河城都还没有发展起来,这里依然是广州真正的商业中心。在饮食方面,有三“大”家——大三元、大公、大同,还有后来出现的深井烧鹅;服装方面,汇集了观奇洋服、鳄鱼恤、金利来等许多名牌专卖店;娱乐方面,西壕二马路原有两家电影院——“西壕”、“广州”,那时广州人的夜生活通常是呼朋引伴到这里看完电影,再去喝茶。南方百货大厦依旧人头攒动,“穗香园”、“幸福园”两家烟酒糖果商店名声在外。西壕二马路也叫“为食街”,除了各种粤菜、潮菜,还有各式小吃。晚上,街上像春节人们逛花街一样热闹。
    要说长堤热闹,还不只是商业的繁华呢,就连珠江边的码头都是一派繁荣景象呢!长堤边上就是广州当时最繁华的珠江航运码头,可以说当年的长堤是水上繁华路上也繁华,是盛极一时的十里洋场。那么,大家肯定想知道当时到底繁荣到什么程度呢?下面,我就用一个大家熟悉的词的来源来说明一下当时长堤码头的盛况。这个词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拍拖”。可能你又问了,这个“拍拖”又跟长堤的繁荣有什么关系呢?呵呵,不讲不知道,一讲你就会吓到。原来呀,“拍拖”不是外来语来的,它源自粤语方言,而且就是来源于长堤码头。
    话说大约清朝末期,在广东内河航行的大型客船都由一艘形体较小的蒸汽火轮船用绳索拖着航行,两船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航行方式就是“拖渡”了。当客船行到下游的珠江三角洲时,河道变窄,小火轮便要靠在客船旁边并列拖着客船航行。粤语中将靠在一起称之为“拍”,于是便将大小两船相靠并行称为“拍拖”。后来男女在街上相伴而行,人们便嘲笑他们为“拍拖”。拍拖原来作为珠江航运的一句俗语,原意只是船只运行时的一种操作方法。广州旧时内河船码头设在长堤一带,河面复杂,船艇很多,密密麻麻的,大船靠岸就成为问题了。而大型客轮与小火轮之间的拖缆长达10丈,迂回靠泊无法操作,因此在出港启航时采取“拍拖”的办法:即两船并拢,中间用粗缆扣牢。两船一长一短,互相依偎,追波逐浪,有如情侣逛街。船离广州长堤拍拖至南石头,便要停船报关。此处河面已变宽,于是便开始“放拖”,小火轮用拖缆拖带着花尾渡,迳行驶向目的港。到码头靠岸后便实行“甩[led]拖”,小火轮自去下锚碇泊,宣告本次航行结束。后来,这一航运用语——“拍拖”便演化成男女之间谈恋爱的代名词。后以此形象比喻男女恋爱时的互相关心和难舍难分,约定俗成,谓之“拍拖”也!而这个词的原意反被湮灭,鲜为人知。恋爱中人又有多少是真正的“拍拖”呢?人生海洋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携与共,永远拍拖!随着拍拖一词的演化,“甩拖”也被用于形容情侣分手,这个带俏皮意味而又颇为形象的广州俗语,解放前很长一段时间是相当流行的。拍拖一词本发源于广州长堤一带,但在香港,到目前仍很时兴,各种报刊关于娱乐圈中人的报道,此词使用频率很高。而今,曾经盛极一时的花尾渡早已无踪可寻,但由花尾渡衍生出来的“拍拖”一词却在香港用得大行其道,这种语言现象是很值得玩味的。
    江上游船“拍拖”而行,街上人头攒动、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着的十里洋场展示出长堤兴盛至极,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银海纵横,百年风物留光影。
    金融繁盛,十里长堤展画图。
    长堤,是一个充满风情和历史记忆的地方,作为广州著名的“十里洋场”,记载了广州作为南方商业大都市的繁华胜景。在岁月更迭中,长堤金融业历经兴盛、沉寂与复兴的嬗变,成为岭南文化中璀璨风华的一笔,当我们展开长堤的百年历史长卷,我们看到:在风云激荡的岁月里,在珠江水的潮起潮落中,长堤,引领了岭南近百年的商业、金融业风潮,赢尽喝彩。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