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先驱 浩气长存——碧血黄花

    广州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也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许多仁人志士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创下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留下不少他们进行革命活动的遗址遗迹。
    记得,那是一个鲜花盛开的春天,那也是一个碧血横飞的春天!
    1911年4月27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广州爆发举世震惊的黄花岗起义。一百多名热血青年,在强弱悬殊的情况下,臂缠白巾,从广州小东营5号出发,毅然决然向总督衙门发起进攻。他们面对的是清廷数以万计的军队,成败的结局早在意料之中,却丝毫没有阻却他们的慷慨与从容。两广总督张鸣岐闻变,潜入厚祥街,逃至水师行台。革命党人放火焚烧督署后退出,与清军爆发激烈的巷战。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在坚持一昼夜之后以失败告终。黄兴、朱执信等负伤后化妆逃脱,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86人在起义中遇难。
    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将革命党人的尸骸堆放在咨议局门前,没人敢收殓烈士的尸骸。革命党人潘达微见同志惨遭杀害,暴尸街头,悲愤交集,奋起为收殓烈士遗骸和树立碑石而奔走呼号。他向亲友故旧求助,取得父亲生前好友、一些善堂董事的支持,用广仁善堂的名义,以维护卫生为由,向清政府申请收殓咨议局门前的革命烈士尸骸。潘达微在十分险恶的形势下,几经周折,冒死收殓诸先烈骸骨,丛葬于城东北三里外的红花岗(又叫三望岗),并挥笔疾书“咨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以此歌颂革命烈士的精神犹存。当时,潘达微认为红花岗的“红”字体现不了烈士的革命精神,他引用宋朝苏轼的诗句:“菊残犹有傲霜枝”,认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更能体现烈士的革命精神。“菊花”又称为“黄花”,故此将“红花岗”易名为“黄花岗”。其实起义战死和被俘后慷慨就义的革命党人共计100多位,但潘达微能找到的尸骨只有72具,这就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由来。后在72烈士之外,又找到了另外14名烈士的身份,合计86人姓名全部刻于《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石碑的背面。
    面对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遗体,孙中山痛哭而慨叹道:“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罗家伦感慨:“壮烈的开国序幕,灿烂的碧血黄花!”
    陈文友闻之,在狱中连声哀叹“同胞可怜、同胞可怜……”,狱卒闻之应曰“是诚可谓不畏死者也!”。第二天,遂被斩于监狱门外。
    黄花岗起义虽以失败告终,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却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从而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仅在半年之后,衰败的清王朝便在辛亥革命中轰然倒塌。
    为了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1912年,潘达微便开始发起在黄花岗建造七十二烈士墓,至1921年烈士墓和纪功坊先后落成。早期墓园为著名设计师杨锡宗设计,孙中山亲手栽植了青松,后经多次增建。纪功坊上自由神像高擎火炬,象征烈士们为追求自由解放的献身精神。此外,烈士陵园内还有冯如(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师)墓、潘达微墓等。孙中山书“浩气长存”四字镌于墓坊。陵园面积约为13万平方米,入门是宽敞的墓道,长200米。烈士墓构筑在岗陵之上,居于墓台当中,纪功坊峙立墓后。墓道两旁苍松翠柏,烘托出满园黄花辉映碧血的庄严肃穆气氛。南墓道为碑林,镌刻有“自由魂”、“精神不死”等碑文,字字语重千钧。两条3米多高的连州青石透雕龙柱,夹道相对。园内还建有黄花卉、八角亭、四方池、石桥等。建国后政府在墓园外筑起围墙,1961年这里被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评为“羊城新八景”之一,名为“黄花浩气”。
    瞻仰黄花岗,我们就会被这些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民主先驱的精神所感动!观瞻墓园,我们就像浏览着中国近代史上激动人心的一页又一页!黄花岗体现着中华民族为自由而奋斗的精神!黄花岗是具有近代中国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烈士墓园!黄花岗是中国近代革命一处令人崇敬的圣地!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