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第一族”许地兴衰的见证——高第街

    在广州市越秀区的中心地段,有一条连接北京路与起义路的著名古街,它商铺密集商业红火,它也有狭窄但又幽静的小巷,它还有广州第一家族许氏家族永久居住的“许地”。这一条充满历史文化积淀,又充满浓郁商业气息的广州历史名街驰名中外,是广州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名街。
    不少街坊都以为高第街的得名,缘于这条街出了状元,却很少人知道,名字其实源于一位姓高的“靓仔”。据《广州越秀古街巷》记载,古时这条街住着一个大财主,他每天让婢女把吃剩的饭菜拿出去施舍乞丐。每天来接受施舍的乞丐中,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长得虽然消瘦但双目炯炯有神,这少年姓高,大家便称他为“高弟”。大财主家有个丫鬟,对高弟格外照顾。这家老爷得知后把丫鬟活活打死。高弟于是跑到丫鬟坟前哭足七天七夜,终于感动了菩萨把丫鬟救活。从此,丫鬟与高弟结为夫妇,后来勤劳致富,把那财主的宅院也买下了。于是城里城外,都知道这条街里住了个高弟,就把这街叫做“高弟街”。后来,有一个秀才路经此地,认为高弟街名太俗,于是改一字,取高中科举、高家府第之意,“高第街”一名流传至今,而高弟的故事反而很少人知道了。
    两百年前的广州,一个商人的家园梦,成全了一条高第街。乾隆年间,许永名从潮州澄海到广州经营小生意,居于高第街,娶妻黄氏,生下3个孩子。许永名死后,家中生活困难,长子许拜庭13岁到盐店当童工,因勤恳忠诚,得老板重用。一次随船运盐,遇大风浪,经他鼓励下全船人力斗风浪,终脱险安全运回一大船盐,老板奖励他部分股份,从此名扬全行,后来许拜庭成为广州四大盐商之首。当时海盗猖獗,许拜庭集资出力剿匪,大获成功,他因此事受到嘉庆皇帝嘉奖,获封“中议大夫”。 
    1810年前后,许拜庭选定高第街作为许氏家族的永久性居住地,之后不断修祠建宅,逐年扩充。这一选择,不仅仅是以居住作为唯一目的,更想将来在此建立家庙,让子孙得以代代祭祀祖先;既为商业上的方便,更是为了以高第之名鼓励子弟习儒入仕,光耀门楣。从此,这一带得称“许地”。 
    故事的发展一如许氏远祖的最初设想,许家成为横跨政、商、学三界的“近代广州第一家族” 。中国巨变,风起云涌间,这里走出了一位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红顶绅士”许祥光,浙江巡抚许应鑅,一品大臣许应骙,粤军总司令许崇智,中山大学第一任校长、教育泰斗许崇清,“红色英烈”许卓,航空专家许锡缵,鲁迅伴侣许广平……这个家族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直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各个时期都有地位相当重要的人物,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民国之后,随着盐业制度的改变,高第街不再是富贾盐商聚居之地,成为经营服饰、衣帽、百货的商业中心。据1928年高第街路面改造测绘图显示,自起义路以东高第街的585米街道上,排列着鞋店、绸缎行、药铺、洋货店等278间商铺。与此同时,民国时期掀起的拆城筑路热潮,也在改变着高第街的空间形态。街内道路主动与新式马路连接,更加畅达;华侨资本也开始注入高第街,福汇公司、美洲同盟会馆等机构进入,西式洋楼也给高第街区带来新的景观。1980年,经过一段时间的商业沉寂后,高第街成为全国第一条经营服装的个体户集贸市场,与广州一起迎来了新的商业繁荣时代。而高第街经营的商品,仍然延续了民国以来的布匹、服装、鞋帽、百货。商业的力量在此延续,广州城的历史在此沉淀。 
    寻访许地,仿佛走入一处错综复杂的民居迷宫,原来许地古老的牌坊经岁月侵蚀,已被杂草和风霜重新雕刻。或高或矮的老宅密集地镶嵌,又在狭窄曲折的巷道连接下仿佛有着自己的章法和规则。200多年来,家族叶脉不断分支,居住屋舍一再重新分割,使许宅结构多了复杂与神秘的意味。 
    重走高第街,昔日的繁华鼎盛如过眼云烟。盛极一时的古老名街伴随着岁月的更迭而逐渐暗淡苍老,但它那充满浓郁岭南特色的百年遗韵依旧给人们带来许多美好而珍贵的回忆!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