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年轻的革命圣人——朱执信

    在广州越秀区,有一条很有名的路,叫执信路;在广州教育界,有一所名校,叫执信中学。响当当的名字已经深入广州人的骨髓,是那么清晰,是那么深刻。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一位年轻的革命者在这里挥洒过青春和汗水,甚至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的名字已经深深地镌刻在广州人的心中,他年轻而执着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广州人心中!他就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朱执信!
    朱执信(1885—1920年),原名大符,字执信,1885年10月12日生于广州番禺城内豪贤街(今广州市越秀区豪贤路)。
    1904年官费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廖仲恺等革命党人。1905年8 月,他被选为中国同盟会评议部议员兼书记。先后担任过《民报》、《建设》等刊物的编辑,从事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宣传工作。
    光绪三十三年(1907),返国后先后任教于广东高等学堂、政法学堂及方言学堂,并以此为掩护,积极宣传革命,发展革命组织,联络发动新军、绿林和会党,投身武装起义。
    1908年11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先后逝世,人心浮动,朱执信决心发动广州起义。他与赵声、邹鲁等计议:由邹鲁策动防营首先发动,朱执信即集合民军,赵声策动新军响应。预定12月13日前正式发动,不料期前8日邹鲁分发会票给防营同志时消息泄漏,致被迫完全放弃原来计划,同志中有被捕者,幸均未供出朱执信、邹鲁姓名,故朱执信等仍安然无事。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之役,朱执信负责发动顺德一带民军支援。1911年4月27日(阴历三月二十九日),在举世闻名的黄花岗起义中,他既是黄兴在统帅部的得力助手,又是负责围攻两广总督衙门的“先锋”队(敢死队)的领导成员。该日下午,当起义总机关发出举事命令之后,他匆匆赶到小东营五号参加突击队,操起一把剪刀剪去长衫的下半截,拿起两枚炸弹,同黄兴等人一道扑向两广总督衙署。进攻中,炸弹用尽,又从牺牲同志身上捡起短枪,与敌巷战,负伤仍继续战斗,经过一番激战,朱执信带领20余人击毙敌人,但敌军渐多,寡不敌众,弹尽援绝,只得撤退。他带着伤痛,混入清军,镇静地折入横巷,绕至双门底(今北京路)附近的林氏书塾,然后悄悄地乘船离穗赴香港。此后,又多次参加革命武装行动,每次临行之前都给家人留诀命书,以示义无反顾的决心。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朱执信在广东发动民军会攻省城,迫使清水师提督李准投诚,对于促成广东“兵不血刃”而光复,起了重大作用。之后,担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着手裁撤民军,编练军队,整顿军纪,准备北伐。并帮助姚雨平从民军团体挑选精英,迅速组成一支万余人的精干的“北伐军”开赴前线。南北和议达成后,任广东都督胡汉民的审计院院长兼广(州)阳(江)军务处(后改称绥靖处)督办。在广东审计院长任内,清贫廉洁,一丝不苟,严格执法,不徇私情。
    民国二年(1913)“二次革命”失败后,朱执信与廖仲恺前往日本,参与孙中山领导的反袁斗争。1914年9月奉命返粤,协助邓铿主持广东的讨袁军事,并受邓委派前往新加坡、马来亚等地筹款,继又主持驱逐袁世凯心腹、粤督龙济光的军事活动,由于所联络的各路民军举义时不一致而失败。1915年11月,奉孙中山召请赴日本筹商讨袁军事,正式加入中华革命党;12月受命为中华革命军广东司令长官,积极开展讨袁活动。
    与此同时,朱执信仍坚持理论宣传活动,为《民国》杂志撰写了许多捍卫共和、反对袁世凯专制的政论。在《无内乱之牺牲》、《暴民政治者何》及《革命与心理》等文中,揭露了袁世凯祸国殃民的罪行,驳斥了当时反动分子把革命者及其主张诋毁为“暴民”和“暴民政治”的谬论,反复指出“民心恶袁”,坚信民主革命必然胜利。
    1917年7月,朱执信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军事联络及掌管机要文书的职务,随孙中山率北京政府起义海军南下护法。1918年5月,由于滇、桂军阀破坏,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孙辞去大元帅职。朱执信随其离开广州到上海,协助办理海外侨胞捐款事宜,并担任与福军及陈炯明军的联络,准备驱逐窃据广州的桂系军阀。“五•四”运动期间,协助孙中山撰写《建国方略》,发表《革命党应该如何》等文,热情歌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同时,奉命在上海创办《民国日报》副刊《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担任编辑撰述工作。
    1920年夏,孙中山决心驱逐桂系军阀,“统一南方”。为此,朱执信于6月下旬再次被派赴漳洲,敦促驻扎该地的粤军西进讨桂。旋又不避艰险前往广州,联络国民党旧部和民军响应讨伐桂系军阀的行动。为使粤军摆脱困境,朱执信冒险进入虎门。在他的策动和民军纷起的压力下,虎门要塞司令丘渭南宣布独立。1920年9月21日,朱执信到虎门调停驻军与东莞民军冲突时被桂系军阀杀害。
    朱执信牺牲的消息传来,孙中山悲痛地说:“执信是革命的圣人”、“执信忽然殉折,使我如失左右手”、“使我党失此长城”,他一再称赞朱执信是“最好的同志”、“为中国有数之人才”。
    陈独秀以挽联的形式高度评价了朱执信的人生价值:“失一执信,得一广东,得不偿失;生为人敬,死为人思,死犹如生。”
    1920年12月15日,朱执信烈士灵柩由宝璧兵舰运回广州。1921年1月16日葬于广州东郊东沙马路驷马岗(即今先烈路),孙中山亲自步行执绋。
    孙中山为了纪念朱执信对民主革命的卓越贡献,以他的名字在广州市开办了执信中学。1936年秋,遗骸从先烈东路驷马岗迁往执信中学校内,每逢清明,都会有大量的师生校友前来悼念缅怀。
    朱执信,一位年轻的革命家,你与喜马拉雅山峰同高,你如峨眉山下平羌峡的水碧澄!朱执信,你坚忍勇猛!你疾恶如仇!你清廉自律!你的高尚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你永远活在广州人民心中!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