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进取的百年老校-广州市第十三中学
开拓进取的百年老校-广州市第十三中学
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广州市第十三中学占地面积9300平方米,位于东山区著名的文化教育街——文德路,学校前身为私立教忠学堂,创办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校址一带古称番山,番山是广州老城区最高的山冈,它一直是广东文化教育的“圣域’,从宋朝开始就有在番山设学课士的最早记录。市13中地处番山之中,秉承了广东文化的英气。
光绪27年,清廷鉴于内外忧患日益严重,下令废科举兴学堂。光绪28年(1902年),在籍翰林丁仁长、吴道容,举人汪兆铨等绅士在广府学宫孝弟祠(今市13中)筹建了一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新式学堂教忠学堂。
孝弟祠曾留下很多墨士文人的足迹。对近代中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化巨人康有为,8岁时在孝弟祠接受启蒙教育,33岁重返孝弟祠教冬课。教忠学堂成立后,清末名流翰林丁仁长任监督(即校长)。1906年,教忠学堂改为教忠师范学堂。辛亥革命以后,又改为私立教忠师范学校。广州解放以后,政府将教忠中学、万川中学、力行中学合并为一校,仍称教忠中学,1953年正式改名为“广州市第十三中学”。
从1953年至1965年间,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学校的校舍、设备和办学规模都得到增添和扩充,办学规模最大时,高、初中共40多个班,学生近3000人,教职工200多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成绩斐然,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1963年在全市中学高中毕业班举行的测验检查中,我校物理、化学平均分名列全市第一、第三,令人瞩目;当年署假报考我校的新生达2000多人。学校不少毕业生考上了国内名牌大学,成为了国家建设事业中的骨干力量。
二、继往开来,成绩喜人
自1978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市人民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学校对校园重新规划,改建了两幢教学大楼及实验室,增建了一幢体艺综合楼,并铺设了塑料跑道;学校拥有了36个全新标准课室;2间计算机教学室,共120台性能优异的电脑;5个设备齐全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2个历史、地理教学室;,设有语音室、音乐室、乐器室、美术室、体操室、乒乓球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生物园等。而且为更好地促进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整合,我校在各间课室和教学专用室都建有多媒体教学操作平台,极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整个校园环境幽雅,整洁美观,绿树参天,鲜花常开。
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88年全省完全中学分类检查中,我校是受省教育厅表彰的全市唯一一间市属普通中学;同年,我校成为市属中学首批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的试点单位之一。1993年我校因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达标优秀而受市的表彰奖励,同年被中共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广州市文明单位”;1994年10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市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准我校为首批的“广州市一级学校”;1997年和,998年分别被评为广州市、广东省首批“绿色学校”;我校先后多次被评为市教育系统的“先进单位”;高、初中两个毕业班工作连年获得市的一、二等奖励,近三年升大率分别为95.5%. 91%和100%;我校还先后被定为国家教育部科学规划“九五”和“十五”重点课题实验学校。
近几年我校在深人开展素质教育下,取得了可喜成绩。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级各类学科竞赛累计获得过600多项次奖励,其中99年以来,我校连续三年组队参加广东省“头脑奥林匹克”竞赛获一等奖,99年3月黎洁容、伍智光老师带领我校学生代表广州市参加了第十二届中国上海“头脑奥林匹克”竞赛获“特别奖”。
学校拥有一支“敬业、钻研、创新、严谨“的干部、教师队伍,校级领导班子共四人,都是进修硕士研究生课程结业,曾任我校校长的陈傅东是“广州市名校长”培养对象,去年晋升为“广州市东山区教育局局长”;现任校长吕超也是“广州市名校长”培养对象。我校有特级老师1人,高级教师38人(其中退休教师48人),一级教师45人,共计三十人修读研究生课程班并取得证书,干部、教工的论文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达数百篇,先后出版了三集由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共广东省委常委、中共广州市委书记高祀仁同志亲笔题写书名的学校教育论文专集《撷取东风又一枝》,并在新华书店发行。近三年获得过全国优秀老师称号1人,省市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46人次,省市新秀称号2人次。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学校设立了“教育教学科研奖励基金”,每年奖励优秀教师,以鼓励教师成为新时期学者型、专家型的教育家。
三、春风化雨,人才辈出
一个世纪以来,我校师生默默耕耘,乐于奉献,为祖国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人才,不断为现代化建设大军注人新鲜血液。
创校伊始,学校即成为当时爱国青年求学的地方。孙中山先生得力助手之一,著名近代爱国志士朱执信先生就是我校第一届学生。据《广州市志卷十九》记载:朱执信“光绪二十八年考人广州一所新式学校教忠学堂读书,和学友共同集资购阅新学书报,并组织‘群智社’,探求新知识,议论中华民族前途。" 1904年,朱执信应广东省留日考试,名列第一,以官费东渡日本留学。
三、四十年代,抗日高潮风起云涌。我校一大批进步学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进步团体 “中国青年抗日同盟”,在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领导并组织了学校爱国学生青年参加广州青年学生的抗日示威游行。1936年下半年,在中共党员、中大进步学生兼任教忠中学教员的虞焕章 (即杨康华同志,解放后曾任广东省副省长)的帮助指导下,学校进步学生卢子贤、王磊、张江明,胡明等人加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党支部,直接由中共广州市委领导。我校是当时中学中建立党组织较早的学校之一。抗战期间,学校的党组织领导和组织了学生参加抗日救国活动。学校这些进步学生的爱国表现,为我校的光荣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教忠学生的“爱国为民,求学进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
这批学生中许多人在解放后仍活跃在各行各业,为现代化建设尽心尽力.如:胡明(曾任国家轻工部二轻局局长,国务院原副总理薄一波同志夫人)、王磊(曾任广东国防工办副主任)、张江明(曾任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孔庆儒(曾任广州教育局副局长)。
50年代也是人才济济。叶家康(曾任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兼党委书记、广东江门市五邑大学校长)、马志斌(曾任国家高级武术教练员,国家体委开拓者章获得者)、马咏材(曾任广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原市成人教育局副局长)、林骥(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广东分会副主席)。
60年代的学生中,郭明卓:广州市设计院副院长,是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的设计总工程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王乃斌:广东电视台文艺部副主任;李肇民,现广州市烟草贾易公司总经理,50年代和60年代的毕业生中,还有不少成为了国家级的运动员,如廖化育、廖润甜等。
在海外方面,50年代的学生靳埭强,是国际平面设计大师,香港著名艺术装饰设计家,1989年曾被评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56年毕业于我校的林世昌先生,现任香港亚洲电视台总工程师;60年代的学生余秉元,任美国国家航天局设计总工程师。
70年代后毕业的杰出校友,更是不胜枚举,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挥洒着青春与活力.如广州市总工会副主席刘小钢;广东省航道局的党委书记吴龙川;广东省教育记者协会会长陈心宇等.
回顾建校近百年的历程,学校从私立到公办,从学堂到现在成为一所有一定规模的、在社会上有一定声誉的市一级完全中学,是在党和人民政府、上级教育行政机关的关怀和支持下,学校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实行教育改革,推行创新教育的结果。
回顾过去,豪情满怀;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特别是在广州市东山区被评为广东省首批“教育强区”的契机下,学校将继续发扬光荣传统,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乘着“十六大”的东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再接再厉,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让广州市第十三中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文献资料来源:2002年   摘自《百年回眸 世纪之约》

作者:吕超, 谢玉湘主编

索取号:G639.28/1

本馆校对:何威卫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