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汉民为何死在广州
孙中山对他的信任,奠定他在国民党里的大哥的地位,从而埋藏着与蒋介石矛盾的伏线。
曾有机会掌握大权
孙中山病逝北京,时人都猜想:谁能登上国民党的“一哥”宝座?胡汉民仍在代理大元帅,但文质彬彬,充满书生气的人尽管是“元帅”,又怎能登上第一把交椅。结果,他在广州第三公园,代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汪精卫为主席。自己也辞去代理大元帅和广东省省长职务,当上外交部长。
廖仲恺在广州遇刺,汪蒋乘机陷害,派士兵将他拘禁在黄埔,胡汉民被迫出走苏联。半年里,他思想发生转变,盛赞孙中山“以俄为师”的决策。当然与蒋的矛盾再度升级。1931年2月,时任立法院长的他再次被抓,软禁汤山,此事犹如原子弹爆炸,国民党各派系明显分裂了。南京政府的文官长古应芬第一个提出辞职,并南下广州策动陈济棠一道反蒋。5月3日,两广将领陈济棠、李济深等数十人联名通电,要求释放胡汉民,限令蒋介石48小时内下野,表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5月27日,“国民党中央执监委非常会议”在广州召开。次日,另一个“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宁粤之争”开始。
同年10月,胡汉民获释,寓居香港,凭借粤、桂地方势力继续与南京分庭抗礼。不久,与邹鲁等人着手组建“新国民党”。按他的解释是。国民党在蒋介石把持下腐化败坏,完全丧失了早先的“革命精神”,坠落为军阀工具。为“拯救本党”,先生便是“重建新党,使党成为真的革命组织”。胡汉民指示,“新国民党”发展党员要“秘密推进”,只许“反蒋最坚决的人”参加。截至1934年10月,“新国民党”登记在册的党员超过2700人,以后又有逾千上万人“集体加入”,当时的广东省政府财政厅,每月提供5万元作为活动经费,由于“新国民党”主张抗日,在北京发展颇有声势,冯玉祥等爱国将领也积极响应。至此,胡蒋对峙局面形成。
1935年秋,在邹鲁的撮合下,胡、蒋有“合作之意”。同年12月,借口在法国休养实际静观形势的胡汉民,被国民党“五全大会”推选为中央常务委员主席(蒋介石为副主席、军委会委员长兼国府行政院长)。胡汉民答应从法国归来,国内引起一场欢迎热潮,广东各界专门组织了“欢迎胡汉民先生回国主持救国大计大会”。南京有数十个民众团体成立了迎胡入京的组织,上海也准备开欢迎会,并由《新闻报》、《申报》等报纸登载欢迎特刊。
1936年1月25日,胡汉民经香港回到广州。5月,正当人们以为胡汉民有机会掌握大权的时候,突然变故发生了。
在矛盾和忧愤中离开人世
去南京,还是留在广州,胡汉民拿不定主意。到南京获得实权固然好,但据他对蒋的了解,此行多是劳而无功,凶多吉少。经过数十天的活动和思考,终于决定还是留在保险系数较高的广州。陈济棠自然千方百计挽留,为的是把他作为与南京抗争的政治筹码。陈表面上毕恭毕敬,暗地里却害怕胡汉民改变主意,派卫兵形影不离地跟着“保护”。日本人也在打主意,要求胡与他们合作。
发动抗日运动的幻想成了泡影,北上的路又行不通。他恨陈济棠,又离不开陈济棠,胡汉民陷入深深的矛盾和忧愤之中。
1936年5月9日上午,胡汉民发表谈话,猛烈批评南京政府公布的“宪法草案”,说其内容有不少反三民主义的地方。
是日下午3点,胡汉民为义女钟慧题写了李泰伯的对联“与影有情唯日月,遇红无礼是泥尘”。接着,到妻兄陈融的别墅颙园(位于今东风路省政府大院内)。晚饭后,与陈家的教书先生潘景夷下象棋,中了风,血压为135-110,左侧半身瘫痪,诊断为右侧脑溢血,即用冰囊敷头部及热敷下肢。
当晚10点,胡汉民从昏迷中醒来,神志略清。对死,他似乎并不畏惧,1920年当广东省长的第三天,广西军阀沈鸿英邀请他到广州江防司令部开会,突然沈的部下疯狂扫射会场,胡汉民的两个卫兵当场被打死,他逃到楼下,幸亏有人制止,才得以脱身。此时,他自知病情严重,传唤西南党政军要人萧佛成、陈济棠、邹鲁等及夫人陈淑子、女儿木兰、堂弟胡毅生来床前,口述遗嘱,由萧佛成记录,全文如下:“余以久病之躯,养疴海外,迭承五全大会敦促,力疾言还,方期努力奋斗,共纾国难,讵料归国以来,外力日见伸张,抵抗仍无实际,事与愿违,忧愤之余,病益增剧,势将不起。自维追随总理,从事革命30余年,确信三民主义为唯一救国主义,而熟察目前情势,非抗日不能实现民族主义,非推翻独裁政治不能实现民权主义,非肃清共匪,不能实现民生主义,尤盼吾党忠实同志切实奉行总理遗教,以完成本党救国之使命,切嘱。”
5月11日下午,胡汉民发高烧至40.2℃,血压为230-150.脉搏每分钟135次,呼吸每分钟42次。其神志昏沉,病情日益加重。12日晚上7点40分,胡汉民在颙园停止呼吸,终年58岁。当晚,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务委员会致电国民党中央并通电全国,宣布了胡汉民的死讯,治丧委员会由邹鲁、陈融、林翼中等人组成。
祭祀葬礼隆重其事
尽管胡汉民从未亲到南京出任“主席”一职,但也可以享受最高的祭祀和葬礼。13日下午4点,大殓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全国政要名人纷纷前来致祭,南京政府派来了立法院长孙科、司法院长居正等。25日是全国公祭胡汉民第一天,上午从7点45分开始,中央代表居正、孙科和许崇清等人最早进入会场。公祭仪式的次序是:全体肃立、主席就位、奏哀乐、行祭礼、鞠躬、献花、默哀、宣讲祭文、行三鞠躬礼、再奏哀乐。正午12点,广州的工厂鸣汽笛,车辆行人一律停止3分钟,飞机在天上散发宣传品数十万份。参加公祭者均送纪念专刊、三民主义月刊各一册,主办者还专门将《胡汉民遗教》印成英文小册送给外国人士。是日,各大报章在显著位置刊登了汪精卫和蒋介石的祭文。在中山纪念堂内正中,上悬“聪明正直”四字,左右对联为“一代楷模当尊李杜,千秋功业人仰伊周”。灵前及礼堂各处均有童军守护。
78岁的胡汉民养女胡琦霞回忆说,得知父亲逝世的消息,她正在香港岭南小学读二年级,赶来广州参加祭礼。当时中山纪念堂里的地板上铺满了松柏,绿色一片,家属全部集中在左侧的布帐后,只要有人前来祭拜,他们便要出来陪同站立。她当时才7岁,在她的印象中,最难捱的是时间长和天气热,晚上也不能回家,只能在布账里面席地而睡,那时并无风扇空调,佣人们买来大冬瓜,她抱着冬瓜睡觉,以此纳凉。据说,3天在广州参加公祭者有40多万人,其中最后一天,即27日超过20万人。
7月13日是奉移(送葬)大典。清晨6点,宣德路一带己是军警林立,夹道看守,并有各校童军分段服务,一时间战马嘶鸣,人影丛集。各路人马从原来集中的吉祥路、莲塘路、镇海路、宣德路、盘福路、长庚路、西门口等地点一齐行去中山纪念堂。在举行过一系列仪式后,10点10分,送葬队伍开始出发,一直走向黄花岗。是日天气炎热,队伍行到大东门一带,时值中午,参加者无不挥汗如雨,道旁有不少工作人员分发茶水,胡琦霞回忆说,她跟随母亲兄姐等,披麻带孝,在灵柩后的一个大白布做的帐篷里面向前行走,从纪念堂走到黄花岗,小小年纪的她,可以说是一次“长征”。在黄花岗设有一个休息亭,队伍在此解散。官员代表以及亲属则在此乘坐汽车前往龙眼洞斗文塱--胡的墓地。
71年过去了,胡琦霞说,胡汉民当时被埋在一大土堆里面,大批用来兴建陵墓的石块放置一旁。后因日军侵占广州,胡汉民的墓未有完成,一直是个大土包而已。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她和亲属曾到龙眼洞拜祭父亲,那时土坟还在,旁边也还有不少遗留下来的石块。记忆中,当时的胡宅位于香港干德道33-35号(在半山区,今天该房屋己拆,改建成屋村了),小时候她的乳名叫“虾女”,父亲对她也十分宠爱,在花园里看她打秋千,跟她一起玩耍,在7岁的她的脑海里胡汉民是一个慈父印象。也是这个缘故,在上世纪80年代,当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拨款7万多元重建胡汉民墓时,胡女士积极为此事奔走,该墓园终于在1985年8月落成,是广州市保护文物单位。
余音:
胡汉民病逝后,陈济棠势力仅几个月后便被蒋介石瓦解,“南天王”陈济棠下台。有人戏称:为胡送葬,也为以陈济棠为代表的西南反蒋势力送葬,关于胡汉民跟随孙中山,却一直未能正式坐上国民党政府的第一把交椅,李宗仁如是说:“至于胡汉民,则确为一守正不阿,有为有守的君子。然胡氏的器量亦极狭隘。恃才傲物,言语尖刻,绝无物与民胞的政治家风度。当时党内自元老以至普通党员,没有人对展堂先生不表示尊敬,然也没有人觉得展堂先生足以为全党一致归心的领袖。因胡氏的天赋,为治世的循吏则有余,为乱世旋乾转坤的领袖却不足。”

文献资料来源:2008年2月   摘自《羊城后视镜2》

作者:周冬

索取号:K296.51/7/2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