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端午节,广州人称五月节。它的起源非常久远。据一些古籍记载,远在秦汉之前在中原大地就已有此节日,并且还是一个很大的节日。神州大地不分东西南北,各地人们均过端午节。它的名称也很多,如端阳、重午、端五、重五、五月五、端节、蒲午、蒲节、天中节、诗人节、女儿节等等。端午节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各种各样的传说与活动,不胜枚举,但祭神、划龙舟、吃粽子、挂菖蒲,这几个大的活动内容,全车从古到今是基本相同的。
端午节何时传入广州,未见史籍记载,但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是由中原的移民带到广州来的。不过广州的端午节内容比较简单,且越到后来越简单。比如内地居民,端午节还是一个祭礼的节日,要祭屈原、曹娥、蚕神、农神、张天师和钟馗等,而广州则未见有此祭俗流传。
不过,广州人对端午节也是很重视的,旧俗于农历的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节之举。年轻“新抱”(媳妇)们,用“全盒”六个或四个,盛以粽子、猪肉、生鸡、鸡蛋、生果、酒等回娘家向长辈贺节。到了端午那天,姑娘和儿童们还要挂香包。香包多以五色丝线编织,也有用绣花丝线缝制或用毛线织成。一般均为新媳妇所送,一方面体现新媳妇的贤良,一方面体现新媳妇的手艺,俗称“新抱手艺”。香包中装有檀香粉、花椒、八角、茄楠粉、琉璜等。端午午饭后,家家贴“午时符”。符用宽约一寸,长近一尺的黄纸条,上面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等字样。店档里也有现成的符出售。在大门上悬挂菖蒲、艾叶、凤尾草等,并扎上一束大蒜头,涂以朱砂避邪。也有些人家还在门上贴上用黄纸写的小对联:“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正午时分,用生果、粽子拜家神,烧艾草薰屋角,称“驱蚊虫邪魔”。用雄黄酒调朱砂,在孩子的额上、胸口、手心上点一红点,以示避邪。
赛龙舟是广州人过端午最大的活动项目。赛龙舟,广州人称“扒龙船”,过去多为郊区农民为之。20世纪30年代前,在四月初八的浴佛节便将去年端午节后沉入涌底的龙船起出,俗谚谓“四月八,龙船随海滑”。30年代以后,逐渐改为五月初一才起出龙船,俗语顺口溜念道:“初一龙船起,初二龙船忍,初三初四游各地,初五龙船比,初七初八黄竹岐,初九初十龙船打崩鼻。”初五是赛龙船的高潮,得胜者可获赏全只烧猪与赏银元。初七初八,效节各乡龙船多集中到市效黄竹岐进行表演比赛。主要因为那里黄竹岐地方有一座龙母庙,初八为龙母诞,人山人海,人们既拜了庙,又观看龙船表演,所以人们非常乐此不疲。
五月初五的龙舟活动,1994年,广州市政府正式定为龙舟节。

文献资料来源:2000年2月   摘自《广州民俗》

作者:朱小丹主编

索取号:K892.465.1/2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