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配角到主角,广州街坊为家园建设话事

    打造“一站式”社区服务平台,居民点单选择服务;邻里生活,遇到大事小情不等不靠,集思广益想办法解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区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场所,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广州的社区里,居民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主角,他们参与社区建设,共享日新月异的生活环境。

    荔湾区金花街蟠虬社区

    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共建“一站式”社区服务

    日常生活中面对不同需求,人们总是感慨,“要啥有啥”该多好。在荔湾区金花街,蟠虬社区就是这样一个“乐园”,街道社区根据居民需求,不断完善“服务菜单”,和街坊们一同打造出“一站式”社区服务平台。

    街坊“点菜”,共建社区服务平台

    2月21日中午,一场暴雨来袭,依然有人不惧风雨出门赴约,金花街坊伦叔就是其中之一。这天中午,他早早来到蟠虬社区的长者饭堂,对第一次和老友记一起搭伙食饭充满期待。“除了报纸宣传,社工在上门探访的时候也给我介绍了大配餐服务,推荐我在家里没人煮饭时可以到长者饭堂订餐,方便又健康。”

    根据广州市60岁以上长者用餐可减免3元的政策,伦叔只要花9元就能吃上营养均衡、荤素搭配的午餐,“有肉有菜又有汤,现在还能刷老人卡就餐,如果有事第二天不在饭堂吃饭,只需要提前跟工作人员打个招呼就可以,真的很便利。”

    金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范蔚池介绍 ,早在2011年,金花街就打造了“长者饭堂”。2016年以来,广州市构建全覆盖的社会化“大配餐”服务体系。金花街又以此为契机,在充分摸查调研、了解居民需求后,在辖区内增设两个配餐点。最近,长者饭堂进行升级改造,厨房硬件有提升,长者就餐环境也优化了。

    近年来,金花街以党建为引领,整合星光老人之家、敬老楼等场地,升级改造,打造了集日间照料、全托临托、配餐送餐、老人学校、上门服务、康复理疗六大功能于一体的养老服务平台,同时链接辖区内的社工、医疗、义工等多方面的人力资源,共建一支长者服务队,为长者提供专业而周到的养老服务。

    激发居民力量,培养社区治理“明星”

    2018年4月,金花街党群服务中心落成,为党员群众学习交流开展活动提供了平台。记者走访看到,蟠虬社区里已经形成了以金花文化广场为核心,融合长者服务平台、政务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民情议事厅、社工服务站等多元服务的居民活动中心,成为集聚人气的“金花乐园”。“乐园”为街坊而建,街坊也积极为“乐园”添砖加瓦。

    在蟠虬社区里,不顾风雨准时赴约的不仅有伦叔,金花街的党员志愿者龚少月定期到党群服务中心“值班”。每到值班的日子,她都会早早来到党群服务中心,穿上辨识度极强的“工作服”,陪伴长者聊天,在前台为前来咨询的群众提供指引。

    金花街还开设了党员领袖培训班,龚少月参与了培训后,不仅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做志愿服务的专业性也有提升,她从被动接受服务的普通街坊,转变角色,成了为社区建设建言献策的主力军。2018年,她还作为主要牵头人,组织街坊们开展旧楼宇电梯加装工作。

    金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红兵介绍,无论是长者饭堂的打造,还是社区微改造或旧楼宇电梯加装,都是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的民生实事。为了满足居民的需要,同时调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金花街依照街-社区-网格-楼宇四级网络开展具体工作,成立社区建管委,每栋楼宇都推选一到两位代表参与社区事务讨论,从而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局面。

    越秀区白云街东湖新村社区

    拓宽居民自治渠道,增强社区“幸福感”

    居民自治,共建共享美好社区环境,从而生活幸福感不断提升。在广州街坊的努力下,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小区展现在人们眼前。走进东湖新村这座南方“四合院”,只见植被萦绕,绿树成荫,淡黄与深红色调的住宅楼围成一个整洁而开阔的内部环境。广场上,居民们或倚凳而坐,或闲庭信步,或三五聚集话家常,透出一种岁月静好又不乏市井烟火气息的热闹。近年来,东湖新村社区在党建引领下积极探求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模式,充分听取居民诉求、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中来,亲力亲为将家园建设得更加具有“幸福感”。

    为微改造献计,“幸福感”来自美丽社区

    对于东湖新村居民黄九根来说,“幸福感”是发现近来自己每天出入必经的通往二楼平台的廊桥楼梯增设了照明灯,夜间上下楼梯更加安全方便了。“不仅是加装路灯,整个东湖新村的卫生清洁、治安环境都在越变越好。”年逾七旬的黄九根是最早入住东湖新村的“村民”,同时也是社区党委第三网格的党支部书记。他通过东湖新村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居民议事厅以及“四议两公开”等居民自治制度参与社区治理,切切实实地发挥了社区居民“当家做主”的作用。不仅如此,他还是义务治安巡逻队中的一员,风雨无阻地参与到维护社区治安和谐的队伍中。

    如今,位于东湖新村西广场的众睦亭经过重新整饰变得美观而大方,象征着东湖新村社区文化“四合”精神——“合心、合力、合群、合法”的四色logo如一朵四瓣花;左右对联“共建幸福家园”“共建美好生活”,体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社区建设理念;社区改造使整个文化广场变得开阔而整洁;社区也更加安全……

    黄九根还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加入几个社区微信群:由社区工作人员、党员、住户组成的微信群,还有物业公司和清洁人员组成的“清洁群”等。“平时我们发现了社区里面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通过这些微信群向物业和居委会反映,都能及时跟进我们住户反映的意见建议。”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声音愈发积极响亮;同时也欣喜地发现,自己的诉求正在一一实现。

    牵头装电梯,“幸福感”来自便利的日常生活

    同是东湖新村老住户的李燕红认为,她的“幸福感”来自所在楼宇正在自己的带头下顺利推进加装电梯进程。“我自家住顶楼,自己年纪也不小了,楼栋里还有很多长者,对于加装电梯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李燕红主动请缨担当起发起人的角色,组建了业主群方便沟通和收集意见;多次到越秀区政务中心电梯加装办公室咨询、到建成的楼宇参考成功案例,取长补短。在社区党委的协调组织下,李燕红与其他热心居民一起多次召开居民议事会,业主代表、电梯公司一起坐下来讨论症结难题……“服务站里有加装流程指引、成功案例、电梯公司介绍等资讯,寻求帮助和获取相关信息都比较方便。”

    “幸福社区”的建设,需要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绝非一己之力可以完成。深耕社区基层工作二十余年的东湖新村社区党委书记何绍儿对此深有感触,她表示,东湖新村的“四合精神”就是做好社区治理最好的诠释:“大家共同怀有建设好这个小区的心,一起朝着幸福小区的方向努力前进,这是合心、合力;管理规范下和谐有序的社区氛围,这是合法;在党建引领、社区热心党员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居民加入到社区自治的行列,街坊邻里对社区更加热爱,这是合群。通过党建引领、政策引导以及‘四合’社区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带动影响广大居民群众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才能把我们的社区建设得更加和谐幸福。”

    天河区车陂街车陂北社区

    社区自治 有事第一时间想起志愿者

    居民参与社区自治,从配角到主角,这个过程中诞生了不少社区明星。街坊们生活里遇到难题,想到的不再只是求助居委,找身边的热心志愿者,一样可以解决难题。

    楼长挺身而出,化解火情危机

    “阿珍,阿珍,你楼上着火,快点去看看!”2018年12月7日晚上7点,住在车陂北社区32号大院28栋的张云珍正在吃饭,住在对面27栋的邻居气喘吁吁地跑上来喊她。张云珍顾不上吃饭,跑上楼看到一个没人居住的空房子不断往外冒着烟。浓烟弥漫整条走廊,人已看不清东西。

    张云珍情急之下,她一边报警,一边跑下楼满小区地喊:“着火啦!着火啦!大家快来帮帮忙!”等她跑完一圈回来,已经有七八位居民自发拿着灭火器、水桶来到现场参加灭火。当消防队员赶到时,居民已扑灭火源,没有造成更大损失。

    “没想到我一喊,大家都来了。”张云珍很感动,认为这是一次广州街坊群防群治的生动实践。邻居有事第一时间想到她,不仅因为她是该楼的楼栋长,在街坊眼中还是一位常穿着“绿马甲”,佩戴红臂章的志愿者。

    2016年起,车陂街开展党建“双网双到”工作,建设“党建工作网格化、党员联系网络化,党组织、党员服务群众到户、到人”工作体系。车陂北社区下辖8个网格,除了派遣网格员负责日常巡查管理工作,还发动社区党员、楼栋长、热心居民加入志愿队伍,形成“1+N”管理模式,营造爱护家园、睦邻友好的氛围。

    车陂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余茂介绍,第一支志愿者队伍是老兵志愿巡逻队。“退伍老兵是社区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我自己也是军人家庭出身,觉得老兵可以发挥军人骨子里的正气,为社区发挥余热。”自此,社区里安全隐患少了,人民的幸福感多了。

    志愿队伍壮大,分担工作压力

    余茂没想到,刚开始只是为了提供资源共享平台而成立的志愿服务队伍,如今成为了车陂街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范本,还大大减轻了身兼数职的基层社区工作者的负担。

    今年大年初四午夜,独居老人罗大爷在家中摔倒昏迷不醒,幸得邻居大姐及时发现,送院治疗。医生称,再送晚一点人可能就不行了。余茂说:“那天我正在从广州回湖南老家的高铁上,是无法赶去现场的。志愿者就像我们的‘眼和手’,代替我们处理了很多突发事件。”

    车陂北社区有32号、59号两个旧广氮厂员工宿舍区,均是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修建的房子,出现墙体破损、设施老化、环境脏乱等问题。2018年11月,俩大院微改造工程正式动工,首先进行重装防盗网。有居民担忧,外来人口出入频繁,加上防盗网已拆除,会产生安全隐患。

    余茂认为,工作人员不可能每时每刻尽到巡查义务,便提出由小区居民组建微改造项目巡逻志愿队。该提议得到居民的积极响应。本来住在张云珍楼上的林洁,上世纪90年代已搬去番禺定居。为了方便参加志愿活动,今年春节后,她带着病母又搬回车陂,为小区出一份力。“我是一名党员,感召我回家的是余书记的一份热情。”林洁说。

    如今,记者走在车陂北社区总能看到,一群穿着“绿马甲”、戴着“红臂章”的居民在社区内巡逻。他们或吃完饭下楼散步,或趁着倒垃圾的间隙在小区内走走。58岁张云珍与50岁的林洁曾是一对陌生人,因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而成为好友,常常手拉着手散步说笑。
  
    “我想这就是爱的魅力,志愿者无私的大爱精神,能够凝聚小区居民,使大家从互不相识,变成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余茂说,这也是她提倡在社区成立志愿队伍的初衷。

    专家解读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对于广州的基层社会治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社部教授向春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关的案例显示,广州在基层治理方面确实有很多创新,这些创新更多集中在如何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而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正是中央一直强调的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还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她说:“基层治理我们要做好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这个管理不是高高在上地去管制,而是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现了管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向春玲表示,中央也强调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就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仅要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思想引领力,还要提高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在这个过程中,组织群众和号召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社区事务的治理,构建党组织引领下的群众自治和党群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广州的相关案例在这方面都体现得非常充分。“广东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但如何帮老百姓及时解决身边的琐事,成为重要的事项。比如,金花街道在充分了解社区居民的最大需求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做社区养老服务,整合、升级已有的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是动态的,以前老人之家只是方便老年人去玩一玩,现在升级为多功能养老平台,同时,动员、组织群众成立长者服务队,这些服务实实在在地满足了社区老年人的需求。”

    向春玲提到,原来我们经常看到,社区的干部在干活,群众在一边看着,参与社区治理不够。但事实上,社区的居民不仅是被服务的客体、被服务的对象,同时也是社区治理的主体。从广州的社区治理可以看到,基层党组织对社区居民经过培训以后,提高了居民的公益意识,也培养了作为社区建设主人翁的意识,不仅调动他们做志愿者的积极性,同时又赋予他们专业能力。所以,转变角色很重要,我们的社区居民要向现代化的公民过渡,不光要有权利意识,还要有责任意识,从而增强对这个社区的归属感。

    向春玲表示,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要把社会治理做好,就得做好基层治理,老百姓才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基层稳定了,整个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够应对各种风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不仅要维护好群众的利益,有了矛盾冲突也能及时化解。而当前广州基层治理做得越来越细,真正以人民为中心,让他们有成就感和归属感,这一点非常好。她说:“我们一定要了解群众的需求,领导干部不能自己拍脑袋去做决策,要放弃以往那些政绩工程。老楼加装电梯,给老年人配餐等等看似小事,其实并不是小事,因为那正是群众需求所在。”

    向春玲指出,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老百姓需求的层次比较高,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也会最先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希望广东不仅在引领经济改革方面走在前面,而且,在社会体制改革、社会治理创新也能给其他地区提供更多的可借鉴的经验。

文献来源:2019-03-04   信息时报-A08/A09

作者:谢绮珊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