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唐史籍和文物看古广州的海上丝路
汉代,中国从长安向西打通陆路对外贸易的道路,由于中国的丝绸大量从这里走向世界,故人们称这条贸易通道为丝绸之路。
后来,这条陆上丝绸之路因种种原因逐渐衰落,于是海上对外贸易取而代之,后人又称海上中外贸易为海上丝绸之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历史悠久的中国大港口,毫无疑问应首数广州,这是以史籍和出土文物为依据的。
一、史籍文献8的记载
唐代贞元年间,朝中掌管商使往来的鸿胪寺卿贾耽写下《皇华四达记》,此书中的“广州通海夷道”部分,正是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路线的详实记载。贾耽这一记载,确切证明唐代中国的海上对外贸易最大的港口是广州。
《新唐书》卷四十三下《地理志》,记述了“广州通海夷道”的走向,这里录下其大意,相关地名加以括注--
从广州启航,往东南航行二百里至屯门山(今深圳市南头),出珠江口,西南海行二日至九州石(今海南省东北部七洲列岛),又二日至象石(今海南省东南独珠山),再往南进入安南沿海。三日至占不劳山(今越南岘港东南占婆岛),五日至陵山(今越南燕子岬),过门毒国(今越南归仁)、古笪国(今越南芽庄),奔陀浪洲(今越南藩朗),又二日抵突异山(今越南昆仑岛),再行五日进入马六甲海峡。这条海峡南北百里,当地人称为“质”。其北岸为罗越国(今马来半岛南端),南岸为佛逝国(今印尼苏门答腊东南部)。由此向东行四至五日,至南海最大的国家诃凌国(今印尼爪哇岛)。出海峡向西行三日至葛葛僧袛国(待考)。此国北面为个罗国(今马来西亚吉打)、哥谷罗国(今泰国克拉地峡西南)。离此国行四至五日过邓胜洲(今印尼日里附近),西行五日,至婆露国(今印尼婆罗师岛),又六日至婆国伽蓝洲(今印尼科巴群岛)。由此北行四日,穿越印度洋至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距南天竺(今印度南部)仅百里之遥。西行四日,经设来国(今印度西南阔伦)及十多个小国,抵婆罗门(今印度)西部,再向西行二日,至拔䫻(打不出来)国(今印度洛奇),又十日过五个国至提罗卢和国(今伊朗阿巴丹附近)。当地人在海中建华表,夜间点燃火炬作为航标。又一日,至乌刺国(今伊拉克奥波拉)。在此换成小船,沿弗利刺河(今幼发拉底河)北上,二日至米罗国(今伊拉克巴士拉),舍船陆行千里,则抵茂门王所都缚达城(今伊拉克巴格达)。在波斯湾。乌刺国是个交通枢纽。自此向东南沿岸航行,可至天竺南端。沿西海岸航行,经拔离诃磨难国(今巴林),十日至没巽国(今阿曼苏哈尔),南行六至七日,过十多个小国抵萨伊瞿和竭国(今阿曼马斯喀特西南),又行十日,经六七个小国,到达设国(今也门席赫尔),南行二十日,历十多个小国,抵三兰国(今坦桑尼亚桑给巴尔)。
贾耽所记这条“广州通海夷道”贯穿南海、印度洋、波斯湾和东非海岸的90多个国家,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也是唐朝最重要的海外交通线。
唐代一些阿拉伯地理学家记录从波斯湾到中国的航程,可与贾耽所记的相印证。9世纪中叶成书的《道里邦国志》,记的长航线终点是广州,路程接近贾耽所记。9世纪中叶曾到过广州的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在《中国印度见闻录》所记从西拉夫(即尸罗夫)到广州的航线与贾耽所记相同,他还记:“广府(指广州)是船舶的商埠,是阿拉伯货物和中国货物的集散地。”《中国印度见闻录》又称《东游记》,是西方现存最早的中国游记。
从以上的古籍看,说唐代时广州乃世界闻名大港口已是无可争议的了。至于唐代以前广州的海上对外贸易情况,我们也从文物中找找其蛛丝马迹吧。
岭南新石器时代文化最突出的文物是“有段石锛”和“几何印纹陶”。而在菲律宾、苏拉威西、婆罗洲及太平洋波里尼亚诸岛,也发现“有段石锛”;在印尼的爪哇与印度支那,均发现“几何印纹陶”。此可证两三千年前岭南人已与外国有交往了。
二、出土文物的充分说明
从广州的汉代古墓中出土的陶质船模,是实际生活中也有那类船舶的反映。出土的船模中有船上建楼、船后设舵的大船,这在造船史上的出现,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造大船的能力,远航便不在话下,所以汉墓中出土不少外国商品便不奇怪了。这里先说南越国时期的文物。
西汉初刘邦称帝不久,公元前209年,赵佗在岭南建南越国,国都在番禺(古广州名)。南越国历经5主,历时93年。南越国第二代主、赵佗之孙赵眛的墓,于1983年在广州解放路出土,后来建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展出墓中出土的文物。这些文物中有数件可证古广州已与外国有交往。
一件是有蒜瓣形凸纹的银盒。该盒盖顶部有两圈凹弦纹。盖上后加焊了个银锭形小凸榫,以套入钮饰(钮已失)。银盒的造型和纹饰与西亚波斯帝国时期的银器类同,应是西亚来的货物。
还有39个焊珠金花泡,分别在南越文王墓中主棺室、西耳室和东侧室发现。这些金花泡的泡体呈半球型,直径1.1厘米,高约0.5厘米,球面形的泡体分布4堆小金珠,以焊剂固定于表面后加热焊牢,这种焊珠工艺与中国古代金银器细加工方法不同,却与西方出土的多面金珠上的小珠焊法相同,可证金花泡乃舶来品。
此外,南越王墓中还有5支原支非洲大象牙,以及铜熏炉中的香料,均是外国来的商品。
而在墓中出土的数十种丝绸制品,则说明当时番禺(古广州名)是丝绸的集散地,间接说明当时中外贸易中丝绸是主要出口商品。
古籍记载,汉武帝平南越后,即派使者带领船队从番禺起航,沿着民间开辟的航道从事官方对外贸易,到达马来半岛、缅甸、印度半岛南部,直至锡兰岛。这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初步形成(参见《赤土国记》)。
在广州出土的其他西汉墓中,也有明显的舶来品和反映中外交往的器物。如西汉后期墓中的串珠,质料有玛瑙、鸡血石、柘榴石、水晶、琥珀等,与当时中国传统工艺品不同,专家考证后均认为是舶来品。还有若干汉墓出土的一些陶俑灯座与侍俑,俑的形象异于汉人,却酷似西亚或东非人种。应是外国商人把这些人贩运到广州,卖给贵族之家做家奴的。
汉平南越后,岭南的政治中心曾从番禺移至广信(今广西梧州、广东封开一带)300余年,所以此时官方文献记载出海贸易港口是徐闻。不过,番禺的民间对外贸易并没有停止,番禺的都会地位仍然全国闻名。这反映在古籍之中。成书于西汉的《史记•货殖列传》说:“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成书于东汉的《汉书•地理志》说:“处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会也。”
上述记载皆可见纵使当时番禺不是岭南政治中心,但仍是繁盛的商都,也是外贸商品的集散地。
至汉末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交州刺史步骘把交州治所从广信迁至番禺。吴黄武五年(226年),孙权分交州为交、广二州,后又复合,至永安七年(264年),第二次分设交、广二州,从此广州之名遂定,番禺为其治所,其对外贸易大港的地位便长盛不衰了。两晋、南朝时,广州的外贸已颇具规模,扶胥镇(今黄埔区南岗南海神庙一带)已有不少外国商船停泊,后来更成了广州的外港,到广州的外国商船必先停泊于此。隋代时,在此建南海神庙,唐代扩建,以后历代皆有重修,并立碑纪念,形成岭南有名的碑林,可惜后来历经劫乱,多有毁坏,今只余30余方。南海神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文物点,1962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自南至北有:牌场、头门、仪门、礼亭、大殿和后殿,两旁为廊庑、碑亭等。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唐代文物--广利王庙碑。此碑文是唐代大文豪韩愈所撰、唐代名书法家陈諫所书,碑文出现有关航海技术、航运的“海事”一词,据日本学者松浦章考证,“海事”一词最早见于此碑。
在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文物点还有始建于唐代的怀圣寺、光塔,它反映了唐代不少阿拉伯商人在广州进行贸易。那时,众多外商居于今光塔路一带,称为蕃场。为方便伊斯兰教徒进行礼拜活动,遂建起怀圣寺与光塔。
怀圣寺是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后最早建立的清真寺之一,寺内有一光身柱形塔,故俗称光塔寺。寺占地面积有2966平方米。内有看月楼、礼拜殿、藏经阁,还有回廊与碑亭。大院中一龙眼树、一凤眼树,年代久远,颇有气势。光塔高36.3米,青砖砌筑,塔身圆塔形,向上有收分,表层涂抹灰砂。此塔昔日亦有航标,也方便教长在塔顶呼唤教众礼拜。它是我国现存伊斯兰教建筑最早、最具特色的古迹之一,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以上略介的汉唐文物,已看出唐代及以前广州在海上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此非宋元两代才发展的国内其他港口可及的。至于明、清两代,广州外贸的发展更是国内其他港口所不及的,这留待另文再谈了。

文献资料来源:2002年6月   摘自《文史纵横》2002

作者:龚伯洪

索取号:K206.6/12/7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