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晒一晒”幸福是什么

    总书记

  重要讲话摘录

  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街坊两会》开会啦!广州日报全国两会特色栏目《街坊两会》今年又出新意思:为了实现“打通最后一公里,深入万千百姓家”的目标,这次我们不仅请来了广州各条街道的基层干部群众,还请来了中央党校的教授们!在我们覆盖广州120多条街道的微社区E家通融媒体中心平台上,“大教授”、老街坊一起互动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老街坊关心的身边事,会有中央党校“大教授”答疑解惑!

  在新中国70华诞到来之际,本期《街坊两会》,我们邀请到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谢鲁江教授,和天河、越秀、番禺等区的街坊们一起谈一谈,发生在身边的那些幸福的变化,如何给街坊们带来了幸福的新生活。

  专题统筹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陶开河、赵亦平 信息时报记者李丹

  专题撰文 微社区E家通记者李丹、王文雨、黄绮媚、李元源、林如彬、刘诗敏  (署名除外)

  “辅导员”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经济学部教授

  谢鲁江

  广州的民生工作能取得这么多的成绩,关键还是认真贯彻了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用心、用情做好了很多创造性的惠民工程。这些具体工作,有的可能并不起眼,但都很扎实。这些工作加在一起,就真正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前每天就活得像打仗一样,买菜、做饭、打扫、替老人护理身体等,都需要我一手包办。自从有了配餐服务,我每天也不用那么吃力了。”——越秀区老街坊陈祝萍

  幸不幸福,老百姓说了算。广州街坊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幸福感在切实提升,幸福指数在切实提高。

  ——中央党校教授谢鲁江

  街坊晒幸福 晒出“中国梦”

  新中国70华诞和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广州街坊以亲身经历晒了一把幸福。对此,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谢鲁江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广州街坊们“晒”的这些幸福,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广州真正落地,“中国梦”正在基层生动而真实地实现。

  谢鲁江教授认为,街坊们“晒”的幸福,首先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幸不幸福,老百姓说了算。广州街坊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幸福感在切实提升,幸福指数在切实提高。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例证告诉我们,人民群众在切切实实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个人幸福指数的提高,与整个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相互映照。老百姓的讲述,生动地显示了:我国不仅国力在增强,而且微观上每个人的生活也更幸福了。

  比如天河区的扶贫干部讲述自己如何带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向我们展示了脱贫的具体过程。在其中,我们看到了基层党组织和政府做了很多扎实细致的工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实实在在的,不是流于空喊的口号。街坊们的讲述,说明在生活、工作、教育、养老等方面,各项惠民工作取得了实效。

  跟过去比,街坊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另一方面,从街坊声音中,我也发现,他们对未来很有信心,抱有很大希望。基层有活力,社会才有活力。比如番禺区向绪清女士说,她20多年来始终没离开番禺,通过自己的努力,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她坚信,以后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这难道不是“中国梦”正在基层一步步实现的生动写照吗?

  谢鲁江教授分析认为,广州的民生工作能取得这么多的成绩,关键还是认真贯彻了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用心、用情做好了很多创造性的惠民工程。这些具体工作,有的可能并不起眼,但都很扎实。这些工作加在一起,就真正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于梦江)

  天河街坊说

  幸福是带全村一起致富

  为让贫困人口也能过上好日子,近年来,天河区大力开展扶贫工作。三年前,在广州市华颖外国语学校的陈华栋,主动申请参加第三轮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此后,他来到贫困地区兴宁市永和镇林场村开始了三年的驻村工作。“作为一名驻村干部,我身上肩负着重托。”三年来,陈华栋以村为家,上山下乡,走家串户,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找穷因,听民声,积极为贫困村的脱贫致富出谋献策。最终,在他的帮助下,该村32户贫困户73人全部脱贫,过上好日子。

  天河区教育局作为扶贫单位,通过“局、校”双层结对帮扶先后投入280多万元,修通4.82公里村道,建起73千瓦光伏发电、卫生站和文体广场等设施。现在林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元,实现了全面脱贫的目标。原来贫穷落后的林场村也华丽转身为新农村示范村。在两会即将到来之际,陈华栋希望政府在教育、民生和贫困人口方面更加关注,让老百姓获得更多幸福感,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

  幸福是孩子能享优质教育

  “对于我们家长来说,有优质教育,孩子能上好学校,就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幸福感也随之提升。”赵启民如是说道。祖籍河南的他已经在广州市天河区生活了二十多年,也一路见证天河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关注教育的发展。据了解,天河区作为广州市第一经济大区,近年来大手笔完善教育配套,如首创微小型幼儿园,大力推动建设5所优质中学,组建113中教育集团、华阳教育集团等。

  赵启民有两个孩子,儿子在天河外国语学校读书,女儿就读于113中。在他看来,天河区的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吸引了很多家长慕名而来。“我女儿所在的113中就是教育集团之一,学校强强联手,优秀生源就更多,整个教育环境都提升了。”赵启民对于该区未来教育的发展更是充满期待,他希望政府在提升教育水平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完善学校配套,解决校舍场地紧张问题。

  番禺街坊说

  幸福是看病就在家门口

  2011年11月,南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范春江担任中心负责人。这些年,他见证了社区卫生服务从无到有的变化,从简单到完善的变化。卫生服务中心不断地完善扩大,医务人员从最初的9人变为今天的125人,基本医疗年门诊量从最初的3万人次,发展到目前12万人次,陆续开设了员岗、坑头、市头、塘东4个服务站,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医。

  除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范围不断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提供一年一次的免费体检及一年四次的随访,主动走到群众身边。此外,在南村医院开设了高血压糖尿病健康管理门诊,联手香港联合医务集团开设南村工作室,打造全科家庭医生。范春江告诉记者:“患者多,医生少,导致服务工作难以到位,但我们的医生护士仍然尽职尽责,共同进退,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就医服务。”南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推荐单位迎检广州市2018年度公共卫生工作考核,取得公共卫生基础项目第一名的成绩。

  幸福是收入一天天变高

  向绪清今年42岁,家住番禺区钟村街锦绣趣园小区。她是典型的“新广州人”,老家在湖南,19岁高中毕业来到广州发展,经过自己的努力,从最初的打工妹变成有房有车的女强人。开朗、热情、努力,是同事和邻居对她的印象。清姐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长隆卖票。十几年前,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工作,一个月工资有1200元。她还记得当时长隆招聘条件之一就是高中毕业,她符合长隆招聘的所有条件。

  虽然在他人看来这份工作稳定安逸,但是清姐并不满足,在朋友的介绍下转行做了销售。“我们底薪400元,但是我的工资有8000多元,所有人里面我的业绩最高。”清姐开心地说道,“我最初在大石工作,后来到了钟村,这20多年都没有离开番禺,番禺以前很偏僻,也比较荒凉,但是番禺发展太快了,现在已经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越秀街坊说

  幸福是老人配餐送上门

  对于现如今的广州市特别是越秀区内长者饭堂的普及,居住在建设街多年的老街坊陈祝萍感受尤为深刻。“自从有了配餐服务,我每天也不用那么吃力了。”陈祝萍告诉记者,因87岁的母亲卧病在床多年,身为独女的她在退休后基本都是围着母亲打转,可以说是一刻不得离身,“每天就像打仗一样,买菜、做饭、打扫、替老人护理身体等,都需要我一手包办”。

  建设街自2017年开始对辖区内老年群体开展送餐上门服务,在2018年5月,更是在工作日提供午餐的基础上,开启晚餐及周末配餐服务,惠及众多与陈祝萍有类似情况的长者家庭。“每餐10元就能有两肉一菜一汤,还可以送到家门口,远低于外面的物价。”陈祝萍表示,目前她与母亲在中午12点前,晚上6点前就能准时吃上既新鲜又可口的饭菜,全赖社会日益提高的对老年群体的重视,“我妈妈那个年代的人生活得好苦,没想到现在赶上了好时代,享受到了这么好的社会福利。”陈祝萍说,今年新春期间,配餐服务也一直在持续运营,并没有因过节而让老人“断了食粮”。

  幸福是孩子课后不再愁

  “我和妻子都在服务型企业上班,目前单位也正在快速发展当中,平时下班都在傍晚六七点后,有时甚至更晚。”跟大部分家长对于辅导作业皆闻声色变不同,对学生家长陈齐辉而言,最让他头痛的是孩子每天的接送问题。但是,越秀区自去年初开始实施的“430课后托管”可谓是帮了他们一家的大忙。

  陈齐辉告诉记者,他的孩子目前就读于越秀区中星小学,和大部分学校一样,孩子的放学时间较早,有时甚至下午3时后就可以下课回家。此前,家中老人愿意帮忙接送,倒是问题不大,但随着老人年岁渐长,体力跟不上,接送问题就成了他们家的燃眉之急。

  “这是一个涉及众多双职工家庭的民生难题。”陈齐辉表示,越秀区教育局大力推动小学阶段的课后托管制度,切实有效地解决了孩子放学了,家长却还没下班的尴尬情况。“既安全,也放心,是一个让家长们切实看到变化的惠民政策。”同时陈齐辉亦提到,虽然解决了家长难题却也相对增加了老师的工作时间,是一个新的困难和问题。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从健康可持续性发展角度,对此继续深入探讨。

  荔湾街坊说

  幸福是老小区装了新电梯

  2018年对于彩虹街坊董叔董义德来说,是他的生活发生大变化的一年。这一年,周门街13号大楼业主们不仅实现了“电梯梦”,还拿到了10万元的财政补贴。而后,大楼还顺势开展了“微改造”:改造后的大楼墙面、地面、楼梯都铺设了统一颜色的砖,干净整洁;为了加强安全保障,大门处以及大楼各层还装了监控摄像头,更加安全了。

  作为系列工作的带头人,董叔感慨,“用上幸福梯、便利梯离不开惠民政策和政府的指引。”为了能带动老友们共同实现电梯梦,年过七旬的董叔每周都要到彩虹街的“玻璃屋”做义工,为装梯遇到困难的街坊拆局释疑。他希望,未来有更详细的装梯指引,人人都能过上幸福便利的新生活。

  幸福是交通越来越便利

  生活在荔湾区中南街的新广州人李晓丹过去一年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出行愈发便利,生活幸福感大大提升。“我记得以前读书的时候,从广州东站出发坐长途火车,排队进站要等好久,为了分流旅客,我们还要绕到室外的广场,总之很麻烦。今年我坐火车回老家,没想到从东站进站也像南站一样是‘全自动’的验票机,不再是人工检票,可以说秒速进站。”

  不仅如此,随着广州的地铁辐射范围越来越广,日常通勤的“红利”也摆在眼前。李晓丹在番禺长隆工作,和家人一起住在荔湾区,平时搭乘地铁上下班,在路上要耽误不少时间。去年12月底,广州地铁广佛线燕岗至沥滘段开通试运营。这样,她从菊树站出发,想搭乘三号线,只需要换乘一次就可以实现了。“顺利的话,前往长隆只需要半个小时,比以前快很多!”李晓丹点赞道。

文献来源:2019-03-03   广州日报-A3

作者:陶开河、赵亦平 于梦江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